朱志媛
摘 要 文章介绍了“双一流”建设的背景,分析了“双一流”建设的新特点,并提出了“双一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第三方评价 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7.07.007
Several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op”
ZHU Zhiyuan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eijing 102206)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op”, analysis of the new featur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op”,and put forward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op”.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 Top”; third-party evaluation; dynamic management
1 “双一流”提出的背景
近20多年中国的高等教育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0%到40%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到2020年预计达到5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岁-22岁之间适龄人口之比,国际上通常认为,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可见,中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从质量上看,中国距高等教育强国还相差很远。
为了建设国际高水平大学, 20多年前我国启动了“211”工程,对高等学校进行了重点建设。1993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了《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决定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1995年,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原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211工程”正式开启。“211工程”采取分批滚动实施的办法,对112所高校持续支持。1999年,又启动了“985工程”,即在“211”高校中优中选优,进行重点支持。有39所大学最终被列为“985”高校。经过持续的建设,“211”“985”大学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科水平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新时期,新征程,为了实现两个百年梦,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为了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好《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制定并联合印发了《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
2 “双一流”建设的新特点
(1)分类评价,引导特色。此次“双一流”建设充分考虑了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采取分类建设的办法引导特色发展,分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遴选,整体实力较强的综合类高校可以竞争“一流大学”建设,整体实力并没有那么强但优势学科非常突出且很有特色的高校,比如行业特色型大学,可以参加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中特别强调要“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另外,此次“双一流”建设还明确了地方高校与部属高校一视同仁,同样的标准,开放竞争,也就是说不论你是哪种类型的高校,只要你水平达标了,你都有机会参与“双一流”建设。分类建设对于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实现特色发展,防止大学盲目追求高大全,趋同化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引入第三方评价。“211”工程高校有100多所,全国2000多所高校有多少能进入“双一流”呢?《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都没给出具体数字,只是用“若干”、“一批”加以描述。只有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明确数字:国家“双一流”战略将“支持建设100个左右学科”。怎样筛选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教育部长陈宝生用四句话概括就是: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首先选定专家对高校进行选第三方评价,在此基础上,教育部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进行比选,最好确定名单,不再单独组织申报。此次评选最大的特点是引入第三方评价,增加了评选的客观公正性,也有效地避免了单独申报可能带来的高校为了入选突击整合,拼凑指标,恶性竞争,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活动。
遴选条件强调实际贡献,突出中国特色,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把中国特色作为重要遴选条件体现了专业、务实的精神。中国的大学特别是中国一流大学,首先要服务国家高层次人才需求、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文化传承创新需求,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必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大學有更多自主权。《实施办法》允许建设高校根据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自主确定建设定位、自主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鼓励学校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建设之路。建设经费实行动态滚动机制,学校可以自主规划、合理安排使用。并要求“国家有关部门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在考试招生、人事制度、经费管理、学位授权、科研评价等方面切实落实建设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4)强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着力点。学科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建设一流大学学科建设是基础,没有一流学科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因此,“双一流”建设要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实施办法》提出“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高校整体建设”。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水平自主确定学科建设路径和范围,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
(5)突出以培养一流人才为核心。育人是大学最基本的职能,离开这一职能,大学将不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都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职能,例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把科学研究作为对教学的及时补充和更新,认为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实施办法》把人才培养作为第一遴选条件,把人才培养质量是否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作为能否入选的重要条件,强调入选高校要有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要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培养,彰显了政府要通过“双一流”建设,补上人才培养这块短板,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心。
(6)要求以深化综合改革为保障。《实施办法》要求高校通过综合改革加强党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动力和制度保障,以实现关键环节的突破。
(7)动态管理、开放竞争。此次“双一流”建设汲取“211”工程建设身份固化、缺少竞争的经验教训,采取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开放竞争、以绩效评价为主的机制。在建设中期根据评价结果动态调整支持力度,对建设成果显著的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减小支持力度。在末期进行绩效评价,实现有进有出。
3 “双一流”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双一流”建设是过程不是地位,大学不能获得建设资金就完事大吉。要真正实现动态管理,防止建设中出现“211工程”“985工程”中重申报、轻建设,临近验收时拼凑指标和材料的现象。要确实做到有进有出,引入竞争机制,若像“211”工程那样总共100多所高校,最后只有3所高校在滚动,那就没什么意义了。要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高校学术产出的数量和质量、目标责任和绩效有要求、有检查,对达不到要求的大学或学科,坚决清出。
(2)发展特色,优化大学格局。目前全国有两千多所大学,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行业特色型大学,有教育部直属高校也有地方高校,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总之,种类繁多,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每一所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遴选条件倍受关注,如果还是向少数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倾斜,就会进一步拉大大学之间的差别,不利于中国大学的整体水平有效提升。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各大学之间的差距,不像今天这么大,而如今大学间差别加大并且固化,这并不是好兆头。扶优容易,扶特扶新则需要多方科学论证遴选标准,使整体实力不强,但有优势特色学科,对某个特定行业贡献大,肯努力,有上升空间的高校有机会进入“双一流”行列。这对避免大学同质化、产能结构性过剩,优化中国大学格局有积极的意义。
行业特色大学占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其中一批学科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已成为相关产业的重要支撑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最具有中国特色,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不逊色于综合大学。但前两轮重点大学建设中评审标准搞大而全,倾向于综合大学,让特色学校、学科吃了不少亏,此次 “双一流”建设不能再拿综合性大學的标准来评价特色学校,应通过分类评估和差异化激励,鼓励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在各自擅长的领域追求卓越。国家花那么多钱建大学是干什么使的?当然是用来服务国家的,所以,能否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否服务社会、能否服务经济建设应该也必须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值得国家投入更多资金重点建设的根本和核心标准。
(3)防止恶性竞争。“双一流”建设伊始,新一轮的“挖人大战”就 开始了,很多高校不惜血本地“挖”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给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3000万科研启动经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给院士500万年薪,华东政法大学给学科领军人才开出800万房补,100万年薪。有头衔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等是高校竞相争夺的对象。在“挖人大战”中东部高校凭借区域和平台优势、高薪待遇等每每得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校则沦为人才被挖的“重灾区”。其“惨烈程度”连教育部长陈宝生都看不下去了,陈部长在3月12日的两会现场呼吁东部发达地区高校在人才引进一事上对西北东北高校“手下留情”。
“双一流”建设,毫无疑问人才是核心,人才的合理流动也有利于避免学术近亲繁殖,促进学术创新,我国大学教师平均流动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国家。但是在我国总体低流动性背景下却出现急功近利式恶性挖人现象,不仅伤害了西部高校,也哄抬了人才价格,大大提高了办学成本,涣散了教师队伍,从而扰乱了正常的科研和教学秩序。针对人才的恶意争夺仅仅呼吁是不够的,还应建立规范合理的薪酬指导体系,确立薪酬最高限额;建立人才流动补偿机制,引进人才的高校要根据规则给人才流出高校一定的经济补偿。还有就是如陈部长所说要改变评价体系,鼓励高校自己培养人才,或是从海外引进人才。
(4)要给大学足够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制定大学章程,都是为了通过制度来保障对象的办学自主权,但收效不大,大学还是摆脱不了自上而下行政性管理的老路。大学办得好不好,不是行政领导就能决定的,而是靠学校自身努力。过度管制和评审,就会使高校眼睛向上看,盲目追求评审指标,运动式发展。“双一流”建设不可避免地要有计划、有评价,但要把握好度,不可过多、过细地评审,要避免成为一个新的行政杠杆。在发展目标、口径、经费使用等方面要给高校充分的自主权,使其能够根据其自身条件和发展规律,挖掘潜力、苦练内功,稳步发展。政府需要做好监督工作。
(5)要遵守高等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任何高等教育建设都要遵循这一规律,循序渐进可持续发展,不能搞“大跃进”式建设,不能拔苗助长。建工厂可以立竿见影,但办教育不行,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沉淀工程,所以,办教育需要长远规划和平常心。目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当下的中国大学充满张力,无论在校生数量、科研经费数量,还是参与行业、地方建设程度,受国家、地方重视程度上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但也确实存在虚胖的问题,大学应借此次“双一流”建设之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高靓,等.委员建言高校“双一流”建设 从国家的高度认识[N].中国教育报,2017-03-06.
[2] 尤政.专家解读“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N].中国教育报,20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