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非智力教育

2017-09-06 04:05曾晔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7年6期
关键词:健康成长灵魂儿童

曾晔

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固然与其科技、经济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但更与这个民族整体的精神一脉相连。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非智力教育,打造好未成年人的灵魂世界,便是在铸就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

下面,笔者结合20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几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非智力教育的做法,供各位同行讨论。

一、 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友善的情感氛围

作为教师,他的情感至少包含两个层面:真心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和由衷地爱他的职业。前者让你去喜欢孩子们,哪怕他们做错了事,学习成绩一时不理想,你都会原谅他们,鼓励他们,而不会严厉呵斥,冷嘲热讽,更不会体罚。后者可以使你在任何时候都充满激情和快乐,即使有时世事对你不公,生活中出现危机或困窘,你都会乐观对待,泰然处之,勇敢面对。教师首先要培养这两种情感,拥有这样的情感,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行为在孩子们心中建立起信任感,让所有的学生都感到你对他们是一视同仁的,是可信赖的,是可亲可爱的,你就是他们的朋友和知己。只有这样才能进而将这种关系扩展到所有学生中,让这种亲和力成为班集体、校集体的纽带和黏合剂。

二、 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要创造自由、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个鲜活的人,而不是“收音机”、考试器,或听话的“小宠物”。其次,“不要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要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在课堂教学或课外活动的设置、安排上,要尽可能地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出发,多做正向引导,少做反向的、死板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倡导、鼓励自学与互学,提问与质疑,合作与创新。要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有充分表现自我、拓展自我的机会与平台,让所有受教育者都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努力、愉快地投入学习。正如法国教育家黑尔维修所言:“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

三、 将法规、原则等刚性的东西变得更加人性化

在传统心理上,说到法律法规、校风校纪,孩子们心理的第一反应就是“怕”。怕,于是回避、逃避,或不自觉。不自觉,就很难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行定势,就难以塑造出真人格、真灵魂。因此,我们在落实校风校纪,行为规范等刚性原则时,就要更加人性化,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去品味,去感知,去认知,从而去自觉践行。如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周围和媒体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让孩子们去看,去听,去说,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因势利导,统一认识。这样反复多次,就会自然而然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逐步形成理念或定势,就无所谓“忘”了。塑造灵魂是一个长期而不间断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贵在坚持,并允许反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四、 将走访、培训家长制度化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父母是天然的教师”。很多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问题学生”的背后,是一个个“问题家长”或“问题家庭”。许多教育专家也一再呼吁:与其说是教育转化“问题学生”,不如说是教育转化“问题家长”,学校教育教学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如果能引導家长用正确的教育观念看待,争取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就变得非常容易解决。因此,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只有互相配合、真诚沟通,才能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鉴于长期以来二者的矛盾或相互消解状况,将走访、培训家长制度化是十分必要的。

五、打好基础,勿盲目跟风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目的是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打基础。面对人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高期望值,学校教师切不可跟风。我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学一点才艺是必要的,这对他们树立自信也是有帮助的。但决不可在造“神童”上大下功夫,在创什么“少年家”上去花费力气,浪费资源。这样不仅对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无益,或许还会将孩子们引向歧途。

当然,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只有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我们的未成年人教育,我们打造灵魂的工程才能健康发展,寄予厚望的一代代青少年也才能健康成长,才会有幸福完美的人生。

猜你喜欢
健康成长灵魂儿童
牛,也有高贵的灵魂
好好谁觉,赶走黑眼圈
没有烧烤的夏天,没有灵魂
留守儿童
灵魂树 等
六一儿童
Children and media
A Mother’s Day in the hospital
“六·一”——我们过年啦!
漂泊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