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文化的“前世今生”

2017-09-06 03:19孔繁峙
北京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古都通州

城市副中心文化的“前世今生”

文 孔繁峙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千年城市,将实现以历史上“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相对接,这无疑将为通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以“潞城”千年古县为代表的通州历史文化,是北京地区历史上独具特色的京东地域传统文化,承载着两千余年积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此营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面向未来发展的千年城市,将实现以历史上“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相对接,这无疑将为通州历史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在北京漫长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通州地区始终是北京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出土的石器证明,在六七千年前,通州地区已摆脱洪荒时代,进入渔猎农耕社会,其发展状况,与同时期北京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相一致,但其独特的河流地域环境,造就了通州历史上的“潞河”经济文化的特色。其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走向与趋势,也始终是伴随着北京社会历史地位的提升和社会的变革而发展,特别是西汉初期,北京成为国家北方的重镇,此时京东设置为路县,这是通州地区首次作为国家县级行政区域进入历史舞台,从而开启了具有地域经济特色的——潞河文化时期,推进和发展了京东地域的渔猎农耕经济。进入辽金时期,北京发展为北方的建都之地,随着北运河的开通,路县由于处于南北水陆交通“漕运通济”的地理优势,而正式定名为通州,特别是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放弃路县旧城,而择址于运河西侧营建新的通州城等重大举措,突破了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极大地扩展了原区域性的经济发展空间,使通州地区开始步入运河文化时期,屹立至今的辽代燃灯塔及佛教寺院,即是历史上通州运河文化开启的时代产物。北京元大都城的营建、通惠河的开凿、贯通国家南北的京杭大运河的通航,将通州运河经济文化推到历史上的繁荣鼎盛时期。元代以来北京成为统一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各时期的都城建设、建材输运、粮物供给、商贾行旅全部仰仗水路进京。快速发展的运河经济,推动了通州从以往单纯的渔猎农耕经济向漕运经济、南北互通、商品流通的漕运文化发展,使得通州地域的文化、教育、宗教、寺院、文庙、书院等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塑造了通州历史上质朴淳厚、博大包融、尊儒尚贤、崇尚教育、忠贞爱国等传统文化特性,深刻影响和引领着通州地区的传统文化理念,并成为北京地区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对北京城市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习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好北京城市副中心”。怎样准确理解和全面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呢?应该说总书记提出的高标准和高水平,绝不单纯是楼高、城大、建筑洋,而应该更多地体现在突出城市风格和构建城市文化上,尤其是体现在融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的城市文化特色上。历史文化在副中心建设中可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融入古都传统,形成城市副中心文化的新境界。北京副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但它在世人的心目中却有着一个古都城市文化的历史背景,包含有深刻的古都历史文化形成的影响力,在人们的认识及观念上,城市副中心与老北京城有着文化上不可割断的联系,人们往往会从古都历史文化的视角,透视副中心的城市建筑与文化。为此,城市副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应充分运用古都长安街的东延线和大运河流域的历史联系,构筑古都与副中心相连接的两条历史文化纽带,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等方式,实现古都城市与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上的空间延伸,从而使城市副中心获得超越空间的古都文化元素,并形成副中心的城市文化理念,使古都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副中心文化的底蕴和起点。二是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营造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根基。城市副中心所处的通州地域,具有悠久深厚的历史资源优势,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大量文化遗迹,如通州文庙、三教庙、潞河遗迹、通州城址、古村古镇等,都有着永恒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目前著名的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己得到保护,各类历史遗迹都应列入保护利用规划,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并成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资源和历史根基。三是融汇运河历史文化,塑造城市副中心文化展示窗口。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的标志意义,大运河沿线众多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都将为城市副中心注入深厚的历史文化能量,极大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社会影响力。可将大运河沿线众多的古桥、古塔、码头、仓房、城址等,形成大运河文化遗迹系列,展示运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人类遗产”称号,使大运河文化具有了国际意义,城市规划应将运河文化整体列为城市副中心文化的重点构成,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放利用,成为城市副中心文化的弘扬展示内容。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最大特色就是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享有首都文化中心的宏大背景;具有古都历史传统文化的助力;占有通州地域历史文化的深厚根基等多方面优势。特别是习总书记视察副中心建设工地并作了关于“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指示,更是我们开展副中心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的根本遵循。为使城市副中心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并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一座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历史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在城市规划中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首先,是制定形成历史文化遗产“四大系列”的保护利用工作布局。一是地下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使城市副中心对接千年的历史文脉。在前期考古发掘的基础上,根据遗址的年代、性质及价值,确定城市副中心多种遗址保护方式的,如重要的古城址、古村镇、古河道、古建筑、古墓葬等遗址系列,通过建立遗址公国、遗址保护区、文物埋藏区的方式,保护、展示、延续其深厚的历史文脉。同时,要充分利用副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通过对整个地域的发掘及取得的考古成果,发挥其“以物证史”的作用,以出土的考古实物构成城市副中心自汉代以来的完整的历史发展系列,以展示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不衰的历史文化特色。二是地上文物的保护与展示。将延续至今并代表潞河、运河这两大历史文化的古城遗址、建筑遗址、村镇遗迹、民俗街巷、寺庙书院和古桥、古塔、古河道、码头、仓房等历史建筑系列,按不同种类、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历史价值,制定并实施保护修复和开放利用的方法措施,并将其科学地规划在城市建设中,使历史建筑及传统文化在城市副中心中得以传承。三是筹建系列性的城市博物馆。博物馆的数量已成为当今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尺。作为今后将面向世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博物馆无疑将是城市极为重要的文化设施。应及时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文化设施的建设规划,特别是早日确定在城市副中心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如首都博物馆分馆——北京博物馆、运河博物馆等)以及剧院、影院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展示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类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展览馆,都应处于城市的重要位置并同整个城市同时建成。四是系统性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从保护的角度扶植延续具有通州运河历史文化特色的各种传统工艺、民间表演、特种技艺、文化艺术、工艺制作等非遗项目。可结合历史建筑开放利用的传统区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场所和制作场地,使其在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得以延续。

通州三教庙

其次,制定城市副中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并与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相融合。因副中心建设的紧迫性,前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实际上是在配合工地建设的进度,仅在城市局部开展了初期考古发掘,带有文物抢救性质,更大范围的考古发掘工作将逐步展开;地上文物建筑也在逐步采取保护措施。但作为一个大都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必须从整体上规划,才能形成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并形成社会影响,才能在全市建设中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目前,应根据副中心文化遗产的整体保存现状,深入研究和提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措施、要求和实现的目标;制定和形成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利用规划,同时一并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加以落实,这样才能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在建设中得到保护和真正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特色。

作者系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

责任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古都通州
雪落通州
奇特的沙漠古都——统万城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重现水清岸绿的古都风景线
精油的“前世今生”
最有故事的通州楼市
植根于西安古都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