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做好人口“减法”

2017-09-06 03:19
北京观察 2017年8期
关键词:减法城区公共服务

文 赵 弘 何 芬

多措并举做好人口“减法”

文 赵 弘 何 芬

摄影 王硕

未来应从推动功能布局分散化、强化交通与公共服务支撑、管控疏解腾退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解,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2014年以来,北京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人口调控作为治理“城市病”的重要任务,坚持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统筹推进,有效遏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实现了全市常住人口缓慢增长与中心城区人口由增转降。未来应结合人口疏解中面临的问题,继续采取综合手段推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力争实现到2020年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左右的调控目标。

人口疏解有成效

北京人口增量与增速实现“双下降”,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172.5万人,仅比上年增长2.4万人,增速为0.1%,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中心城区常住人口为1247.5万人,同比减少35.3万人,下降2.8%,首次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主要途径包括:

非首都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一方面,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等存量功能加快疏解出京,带动相关从业人员疏解出去。根据市经信委数据,2013至2016年以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企业1341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减少约15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减少6万余人。根据市商务委数据,2015至2016年全市累计疏解提升市场302个,共疏解商户6.1万户,涉及从业人口21.6万人。另一方面,严控增量减少人口集聚。北京自2014年开始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三年累计不予办理的相关业务达1.64万件,2016年一般制造业新设市场主体下降72.75%,农林牧渔业下降26.42%,批发零售业下降18.36%。

城市综合治理带动人口疏解。北京结合城市综合治理来调控人口,城乡结合部改造、地下空间整治、群租房清理、违法建设拆除等都对人口疏解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首都综治办数据,经过近一年的整治,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数量比整治前减少了16.7万人,下降14.9%。另据相关数据,2016年全市共拆除违建3012万平方米, 减少或迁徙流动人口近32万人。2017年开始,北京组织开展为期三年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 进一步疏解非首都功能。

功能布局调整带动人口布局调整。北京优化调整教育医疗资源布局,带动相关人口从中心城区疏解出去。根据市教委数据,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等累计向五环外的新校区疏解学生1.6万人。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项目加快推进。随着城市副中心、北京新机场等加快建设,城市发展新区发挥了重要的承接作用,分流了一部分中心城区人口。2016年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33.6%,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多措并举推动疏解

人口调控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取得了成效,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非首都功能疏解“涉及人口”远多于真正疏解人口、部分轻资产转移项目出现回流现象、中央与地方人才引进渠道统筹性不足、周边区域对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缺乏吸引力等。未来应从推动功能布局分散化、强化交通与公共服务支撑、管控疏解腾退空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方面发力,进一步推进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解,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

一是按照大都市、城市群发展的规律要求,推动空间布局与功能布局分散化。这是有效调控北京人口的治本之策。北京中心城区人口疏解,要跳出中心城区来考虑,让整个城市及周边区域在符合规律的轨道上运行。一方面,坚持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格局,改变单中心聚集、城市“摊大饼”的发展模式,形成“主城-副中心”“主城-新城”“主城-微中心”的多中心、分散化大都市空间格局,以此带动城市功能重组与人口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明确各城市功能定位,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形成功能分工、空间分散、有机联动的空间格局,并通过资源辐射带动,形成以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增强区域整体人口承载力。特别是要前瞻性规划、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雄安新区,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引导中心城区人口随功能疏解有序转移。在集中力量建设北京新的“两翼”的同时,也需要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微中心”建设,在京津冀具备条件的区域规划建设若干具有特色功能的“微中心”,这既是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有效补充方式,也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是加快弥补轨道交通、公共服务短板,为空间布局分散化和人口疏解创造稳定、持续的条件。实现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分散化,要以快速轨道交通为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在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地铁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中,最佳运营范围为30至70公里的市郊铁路对大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的运营里程分别达到3650公里、3000公里、2031公里和1867公里,带动了周边几十个卫星城(新城)与中心城联动发展。而北京在建设卫星城、新城过程中没有修建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市郊铁路,由于缺乏高效便捷的交通支撑,卫星城、新城对人口缺乏吸引力。因而,北京要将市郊铁路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加快补足市郊铁路短板,打造北京与周边区域“1小时通勤圈”,整体上提升功能疏解、人口扩散能力。在夯实交通“硬条件”的同时,要加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集中疏解,为人口疏解创造“软条件”。北京中心城区公共服务对人口有很强的吸引力,人才跟随企业、事业单位等向郊区疏解的意愿较低。京津冀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更大,北京人口向津、冀疏解面临着户籍、高考、社会保障等诸多问题。推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要正视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对北京郊区及周边区域公共服务资源投入的倾斜力度,推进户籍制度、高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带动区域公共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三是强化中心城区存量空间优化配置和增量空间有效管控,防止居住人口和产业人口的再集聚。深入实施拆除违法建设、整治“开墙打洞”、城乡结合部整治改造、地下空间和群租房整治等“疏解整治促提升”十大专项行动,实现环境整治、功能疏解、人口调控的有机统一。疏解腾退后的空间再利用,要防止人口和功能再聚集,留白建绿,完善公共服务,增加便民设施,补充发展短板,同时要留出未来发展空间。如一些高校疏解后,应充分利用校内现有设施,重点发展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增加城市公共空间。同时加强增量管控,特别是对于中央单位、高校院所等各主体单位自用型办公楼宇改造项目,要做好项目对周边交通、环境等影响的评估,严格控制容积率。

加快补足市郊铁路短板 摄影 张斯伟

四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人口疏解合力。北京中心城区人口调控、非首都功能疏解,要深刻理解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大背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城市演变规律,摒弃计划经济时代的理念和手段,创新市场化调控手段。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下的企业和机构外迁,“人随企业走”。市场经济时代,“人随环境走”,如果不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企业搬迁的过程就是人才流失的过程。因而,推动北京中心城区人口有效疏解,一方面要对疏解对象给予成本补偿、人员安置资金支持等,帮助企业平稳度过搬迁转移过渡期。另一方面要完善承接地配套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互认、建设用地指标优先配置、环保指标统筹、产业转移中的利益共享机制等,更好地引导北京产业资源向天津和河北疏解,以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转移。另外,要加强北京周边区域的房地产调控,为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人口疏解、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赵弘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作者何芬系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徐飞

猜你喜欢
减法城区公共服务
构建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广州市增城区松丁山遗址出土石器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生产过程做“减法”农民收入做“加法”
国家“减法”与地方“加法”
谈许鸿飞的东莞市附城区虎英雕塑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