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析

2017-09-05 11:17杨文娟
未来英才 2017年11期
关键词:丰富成长微课

杨文娟

摘要: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可以兼顾知识上的学习,更是增大了学生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人格形成期的学生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念来说是一个方便且重要的辅助工具,所以说,利用微课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已经成了一个必然趋势。

关键词:微课;初中语文;短小;成长;丰富

微课的出现,打破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这一形式在学校一经宣传,迅速成为校园的时尚,受到老师们的热烈欢迎。在网络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当前的博客、微博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

一、微课的内涵

微课,又叫微型视频课程,它的主要载体是视频,微课制作者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将教师在课堂上对某个知识点的精彩讲解和师生的积极互动录制成视频,视频一般在十分钟左右,视频过长的话学生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这上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对课堂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加上智能装备的普及,这种学习方法越来越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指的是教师在课上课下以某一知识点进行的单一教学任务。它虽然和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课件、教学设计方法等教学资源有所区别,但它在本质上也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继承和发扬。

二、微课的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微课反馈及时。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5、资源使用方便。“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它以教学视频片段为主线“统整”教学设计(包括教案或学案)、课堂教学时使用到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学生的反馈意见及学科专家的文字点评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了一个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结构紧凑的“主题单元资源包”,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这使得“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广大教师和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三、微课的作用

1、改变研究形式,促进教师成长。传统专业研究涉及背景、意义、理论依据等,虽面面俱到,理论宏大,颇具深度。但并非人人可以胜任,而微课程则从身边实实在在的小问题、小现象出发,通过亲身的层层剖析和研究,最终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再以喜欢的方式将这一微研究过程制作呈现出来。由于理论和技术的起点都很低,所以人人都可参与并将研究成果做成微课程,教师在这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就得到的成长。

2、丰富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内容。微课程毫无疑问的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鲜的方式和过程,在对新鲜事物具有普遍好奇的受众心理的影响下也势必会激发大家在课堂上的激情和潜力;

3、适时增补信息,完善教学空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因着教学目标的引导或是规定的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的课堂信息量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在微课程投入教学后,它可以很好地补充这个传统教学的漏洞,老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及时的补充需要但却为能及时普及给大家的信息,从而完善了老师课堂遗漏的或是有待详细阐发的知识点,进而为我们教学知识的完善和系统性做出了很好地贡献。

四、微课的运用

1、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综合分析、理解感悟能力不强,所以文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方法来尝试突破,其中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預设,尤其对于课文主旨理解,人物形象分析,重要句子赏析,意向选择和环境描写的适切性等,尤其会引起重视,但如果缺少恰当的方法,亦会存在课堂沉默,教师报报答案,或自己问自己回答的现象,这当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而微课及时介入,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短小精悍的视频,图文并茂的穿插,无疑成为打破课堂沉闷消极的一种积极有效手段。

鲁迅作品内涵深邃,初中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鲁迅先生的《故乡》开篇这样写道:“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地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另在回忆故乡时这样写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钢叉??”endprint

眼前故乡的荒凉萧索与记忆中故乡的神异美丽,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学生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总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鲁迅童年少年时代的家乡是美的,而时隔二十多年后的家乡是荒凉萧索的,这表明了农民的贫困和农村经济的破产。

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那么二十年前的“故乡”究竟是怎么样的呢?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如果学生讨论不出所以然来,教师可以展示那时“故乡”的微视频。视频主要元素为:漫画杰作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图”,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系列后果,辛亥革命后的农村景象。主要作用是向学生展示中国在十九世纪末的一个整体画面。从画面中学生不难感受到其实那时的中国广大农村不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的故乡自然也是破败荒凉的。

这时教师就及时提出:鲁迅为什么要把小时候的故乡写得如此美丽呢?渐渐地学生会触及到环境描写的本质,

其一:暗示时代特征,作者希望能有不同以往的“新的生活”。

其二:创设明朗愉快的气氛,烘托少年闰土的英俊活泼的人物形象。

亦不难得出开始一段的环境描写是为了渲染沉郁的气氛,衬托作者内心的悲凉。进而师生可以水到渠成得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落后封闭的农村面貌,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创造了一个典型环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辛亥革命十余年后中国的农村依然如故的社会现实,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没有得到丝毫改善,这也就揭示了闰土悲惨命运的必然性这一主题。

所以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挖掘课文中的主要教学点,关注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找出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充分利用微课这一平台,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问题探究,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师生并行。教材课文内容历经专家们的多次筛选,无疑是覆盖范围广,内涵丰富的,但由于教材的设计与学生的生活阅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存在诸多疑难。微课以它特有的灵活性和形象性,弥补了教材设计的缺陷,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微课,创设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理解课文内容。生活在江南一带的人们很难得看到大雪,尤其是像《沁园春?雪》中所描述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一望无际,惟余莽莽的场景。教师先布置好预习作业,让学生寻找相关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组内先作小展示,选出最富有创意的作品。然后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做成小微课,再配上学生的朗诵音频,这样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白雪皑皑的壮阔美景,而且在寻找素材与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充分领悟了毛泽东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满腔豪情的气势。课堂也在无形中拓展开来,灵动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说明性较强的课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之类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一些人、事、景。这时用微课来介入教学环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学生对“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以及“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龙在一起,作成了一个弧形的桥洞”等不是很了解,有些像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时教师先让学生绘出赵州桥的图画,然后利用微课对一些图片进行纠错和联展,可能会更直观地体现出赵州桥的特点,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刻,从而能进一步理解说文明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在教学《苏州园林》一文时,要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设计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很多学生都没有去过苏州园林,无法明白园林的布置及其述特征。如果播放园林的介绍片,则时间过长,因而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这时如果教师适当撷取一些照片,制作成一个十分钟以内的《苏州园林》的微课,就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与视频图画相搭配,同步插入教师解说词,解说词运用文中的语句,溶画文于一体。如果时间允许,当然这一过程完全可以让学生来参与创作。

学生一边欣赏各式各样的园林图画视频,一边从文中寻找相关场景,研究它们的布局、色彩、搭配、雕刻等。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又经过分析、解说等过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苏州园林画意美的特点,领略了设计者及工匠们的智慧和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3、循环研究,深入领悟。无限重复循环播放是微课视频在线学习的优势之一。这一点,正好关注了学情的差异,满足了不少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的需求。按照一般教学理论,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在教师的一次讲解中完全掌握新知。举例说,我们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得不快速播放幻灯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来说尚且疲倦,这时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教师也没有觉察,不会的知识就会存积于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断层。这對于中下等的学生就更难接受,而且这部分学生由于笔记不全,又得不到课后补习,长久以往,成绩就会越来越低,慢慢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针对学生学习难点制作成的微课视频,可以让学生在无数次的反复学习中,慢慢地接受新的知识点和学习难点。这不仅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更是为学生获得了学习中的自信,为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了补齐、超越的具体途径。

如“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学生学习时总感到很难,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制成较为系统的微课,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反复感悟,可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这一重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温故知新,复习巩固。在课堂学习之后再进行微课复习,能更有效地巩固、消化、吸收课堂知识,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在语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个知识点理解、掌握得不够透彻,可以再看一看同一篇课文、不同老师讲解的微课。这时一个教研组、备课组团队的合作非常有必要。不同教师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法、文本呈现、图像资料或影音视频的选择各不相同,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闽红. 微时代,大课堂——关于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思路与评价[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经营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2.

[2] 温文彩.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A].《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年4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教育科学》组委会,2016:1.

[3] 戴清贵.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07:173.

[4] 刘思国. 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7,01:195.

[5] 俞磊.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信阳师范学院,20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丰富成长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