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样
[摘 要]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具体而言包含有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等。小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发展和学习的过程,教师应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发学习、主动实践。
[关键词]综合学习能力;策略;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3-0075-0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力求协调学生的眼、耳、手、口、脑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搭一搭和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概述
数学是一门以点到线、以线到面的,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并非是指对书本知识的消化能力或考试成绩,学习能力是一项综合评估模式,可以是学习的方法,也可以是学习的技巧。具体来说,是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自主整合,然后进行知识的迁移,并以此作为良好的习惯来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1.注意力易分散
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都在发育过程中,对任何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因此,周围极其微小的声响、动作或突如其来的接触等,都会让学生从一种状态瞬间跳跃至另一种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学习。目前,很多教师将指导方向转向探究式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间接加强学生掌控注意力的能力,达到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案例分析】
有研究表明,在学习的过程中设定教学情境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这个研究为理论背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课堂以分组形式展开,教师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各小组都有小组名字、口号和小组成员合照),4个小组测量的任务分别是测量橡皮泥、沙子、石子和梨的体积,具体以第二小组为例描述如下。
第二小组任务:测量沙子的体积。(教师课前布置任务,小组把研究的过程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汇报)
(1)展示小组合照、组名、组员。
(2)出示研究的问题。(一袋沙子的照片和问题:如何求它的体积呢?)
小组成员分工进行展示。学生A负责先测量长方体容器的长和宽,記录数据。学生B负责把沙子倒入长方体容器中,然后从容器里面测量沙子的高,并记录。
(3)展示数据及求体积的计算过程。
(4)学生C提问:“谁能说说学生B为什么要从容器里面测量沙子的高?”学生D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规则物体可以用这种方式测量体积吗?”
小学生欠缺自我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一个规整,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任务和定位。当然,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性格和特长,在小组分配任务时有意的分配,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注意力,还可以完成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2.记忆力不具持续性
人的记忆根据识记与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要形成长时记忆很难,主要途径就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因此,绝大多数的记忆其实都是瞬间记忆或短时记忆。学生的记忆能力同样不具备持久性和持续性,但是,倘若学生能以一种感兴趣的方式展开学习,那么记忆的重复次数可能就会更多,间接来说就是记忆时间更长。因此,面对学生记忆力不持续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展开教学。
【案例分析】
以教学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课“包装设计”为例。首先,教师借助学生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引入对节日礼物的包装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记忆的深刻程度。然后,教师通过PPT演示一些生活中的商品包装图片,在观看资料和欣赏设计图片的过程中,学生能简单判断出已包装和末包装的物品,提出包装物品时可能涉及的问题,如节省材料、外观形状、美观等,目的是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出示一个包装设计前的思考问题,通过解答问题让学生简单认识包装的含义,体验包装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为后面的动手操作做准备。最后,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汇报课前对2~4个长方体物品进行包装的操作过程(可以用PPT或自制小视频展示),并出示全班交流问题:“大家发现了几种包装的方法?哪种方法最节省包装纸?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通过设计对长方体的现场包装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成功的感觉,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主人翁意识。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回顾已掌握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
3.思维能力弱
对小学生而言,思维正处在发展阶段,很难去捕捉思维提升的技巧。有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好的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逻辑思维能力也更强,对于教师抛出的数学模型更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指导性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遇到难题时善于思考,学会坚持。对于学生因为自我坚持而完成的作业,特别是一些解决问题的练习,只要思路清晰,即使计算错了,教师也应该予以肯定和表扬,并及时提醒学生改正计算,从而完成数学学习方法的渗透。
【案例分析】
对于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应用那些容易认知的、耳熟能详的或正在流行的事物作为课堂导入,并借助实践操作,可以缓解学生思维能力弱的问题。比如,教学“辅地砖”时,教师可以出示生活中的实例:装修房子时,考虑到清洁方便、容易维护、美观等原因,我们会给地面铺上瓷砖,这样就要选择合适的瓷砖的大小和形状,还要大约计算需要瓷砖的数量。并提出问题:“如何将瓷砖既无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地面上?”“如果瓷砖不是正方形而是其他形状时,又应如何计算呢?”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密铺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能密铺呢?”这时,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摆一摆、铺一铺来验证,从而得到密铺的规律。最后,教师再提出问题:“如果要估算瓷砖的总价,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应怎样计算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需要知道‘每块瓷砖的价格和‘一共用了多少块瓷砖,而瓷砖总价就等于每块瓷砖的价格乘以一共用了多少块瓷砖。”
教师通过一些生活常识的导入提升学生思维,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要想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就要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学生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多更快。因此,学生综合学习能力远不止学习成绩这么简单,它包含有学习思维、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等,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中,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