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新
摘 要:绿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最初以“节能建筑”出发,后来结合“乡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assessment),而成为一种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今天的绿色建筑已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风土美学建筑通风文化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建筑水循环设计建筑节能建筑二氧化碳减量设计绿色营建绿色生活
引言
绿色建筑起源于1970年代初的能源危机,最初以“节能建筑”出发,后来结合“乡土建筑”、“生态建筑”的环境理念,现在更融合了最新的地球环保评估、生命周期评估LCA(life cycleassessment),而成为一种崭新的建筑科学体系。因而,“绿色建筑”是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益、更无公害的生活智慧,能让人类享受更久的朝日夕阳,让子孙的明天更有希望。
然而今天的绿色建筑已不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浪漫诗歌,而是彻底从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枯竭等地球尺度,来塑造整体建筑文化的环保生活哲学。如今,建筑学不谈绿色设计,已不配为现代学问;国家营建政策不落实绿色建筑,已没有明天。因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应用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一、推行绿色建筑,顾全正确的风土美学修养,成全建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美学并非什么伟大的工程,只要符合气候、生态、节能的绿色设计,自然会呈现其风土特色。谈论绿色建筑,必须先有正确的建筑风土美学修养,否则支离破碎的解读绿色建筑技术,只会见树不见林而无所适从。现代机械设备提供了环境控制的无线科技,但却使建筑物日渐丧失气候调节能力,也让建筑与都市丧失地方风貌。
生物界有许多适应气候之道,对人类的建筑设计有莫大的启示。例如,生物学上有一种Bergmann,认为温血动物为了适应不同的寒暑期后而改变其体型大小。另外也有一种Allen法则,认为在同种的温血动物之中,寒带气候的动物为了减少冻伤的几率,也常演化出较短小的耳朵、尾巴、角翼、嘴啄等突出部位的品种。事实上,这些抗寒保温的法则也部分适用于人类的演化,人类的建筑文化也符合Bergmann法则和Allen法则的应用,比如我们可将北方民居视为一种显示保温特色的“保温文化”,而南方民居是以防暑为功能的“遮阳文化”。
依照“建筑气候风土论”,寒带的保温措施在于防止“由内向外的热损失”,而干热地区的保温措施则在于抑制“由外向内的热取得”,两者在缓解室内外气温差的冲击的功能上是一致的,因此寒冷气候及干热气候两者皆是“保温优先”的地区,由于“保温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加强墙面的保温能力,所以寒冷气候的“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依照“建筑气候风土论”,居于“保温文化”与“遮阳文化”之间的气候区就是意味着此地气候不冷不热、冷房的高温期不长、采暖的动机也很短的“最小空调耗能区”,也就是“泛亚热带”。此区保温与遮阳措施均只有部分节能效果,必须巧妙的将“保温”与“遮阳”作最有效、最合理的组合,才能发挥其最大节能功效。所以,“泛亚热带”之建筑文化特色,既非单纯的“保温文化”或“遮阳文化”,而是“遮阳保温并重文化”。
综上所述,建筑气候风土美学以“保温文化”、“遮阳文化”、“遮阳保温并重文化”为寒冷干燥、热带与泛亚热带气候的建筑表现,建筑设计者应引以为建筑风土表现的座右铭。
二、“建筑通风文化”的施行鞭长驾远,“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应用计深虑远,“建筑水循环设计”的推广寓意深远,“建筑二氧化碳减量设计”的开拓山长水远,“绿色营建”的防治任重道远
热湿气候是最适用“风力通风设计”的地区,而较凉爽的温暖气候是“浮力通风设计”潜力最好的地区,然而空调设备的发明和空调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筑设计者日渐堕落,丧失了气候环境的敏感度,忘却了自然通风采光的设计能力,使建筑日渐巨型化、气密化、空调化,而浪费大量地球能源。因此唯有善用“风力通风”与“浮力通风”之原理来进行建筑设计才能成就最好的绿色建筑。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并非伟大的“生态创造”理论,亦非强求一个完全符合生态链的乌托邦,只是要求减缓强取豪夺生态破坏,并以“生态疗养”的态度,来矫正一下人类对自然的“霸权心态”而已。“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应用,首先是消除误解,并清醒的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所在。“生物多样性设计”的口号看似遥远,却与每一件工程设计实务有关,它是具体营造生态基盘的技术,也是带领绿色建筑迈入生态设计的跳板。而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之最高原则,在于要求改变人类的霸权心态,不要把自然利用殆尽,不要把其它生物的生存空间赶尽杀绝,假如能留下一点不被管理的绿地与杂乱的树林,或是减少一些鸟类撞死于建筑物的事件,才是功德一件。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成就文明亦可毁灭文明。绿色建筑讲求保水、节水、净水的生态循环设计是永续用水文明的对策。绿色建筑水循环设计,就是建立居住环境可持续水资源利用的智慧,基地保水设计不但可以达到都是防洪与缓和都市热岛效应的目的,更可扩大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潜能,对生态环境有莫大帮助;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精神,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认识污水循环利用之意义,“把水还给河川,把养分还给土壤”才是水循环设计的极致。
结束语
归根结底,绿色建筑就是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只有优先考虑更便宜、更自然、更有效率、更無公害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才能拯救地球。这些方法通常只是“简朴无华的建筑设计、有效率的材料力学、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小巧的遮阳板、韵律变化的阴影、最少管理的自然庭院景观”而已。
绿色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民生的需求,是建筑节能和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不仅涉及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业,全面推广绿色建筑也成为我国城乡建设领域推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绿色建筑的推行,功在当今利在后世,我辈建筑人应认真研习,优先采用。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第二版).林宪德著
[2]《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编写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建筑工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