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悦
暑热不是啥大病,但病起来也能要人命。
在这方面,苏轼可谓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因实在不招人待见,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直至最后被贬到了海南岛。初到海南,苏轼着实颇费周折,这才勉强适应了当地湿热的气候。
可在防暑热这方面,苏轼善始,却未能善终。
有一年,恰逢大赦,于是宋徽宗恩准苏轼北归。苏轼接到这个消息后惊喜万分,于是马上带着一大家子北归,顶着高温,不停赶路。可他还是低估了暑热的破坏力,最后因中暑而病倒,于常州离世。
当然,苏轼在官场上属于爹不亲娘不爱的类型,上头没人,就连避暑这事儿都比别人费力。而要是有“爹娘”疼的官场红人,避暑可就轻松多了。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专门负责冰块的机构。该机构的任务,就是把冬天的冰块运到地窖中储存起来,等到夏天再拿出来用。当然,储存的冰块除了皇帝,也仅有少数几个得宠的大臣得以享用。
一直到清朝,冰块依旧是夏天的奢侈品,赐冰也成了一种惯例。每年一到夏天,皇帝就开始琢磨着,今年该赐冰给谁?能得到皇帝赐冰的人,多半是得宠的,或者权势熏天的重臣,连皇帝都不得不让其三分。
专制时代里,要想清凉一夏,还得看皇帝脸色呢!
而若是没有皇帝这个“衣食父母”罩着,要避暑,就只能自想奇招。
清代有个学者,名顾栋高,他就想出了一个消暑的奇葩招数——“裸读”。夏日天热,古人又保守,肌肤外露,可是大大的不妥。试想一下,在热浪袭人的天气里,又是长袍,又是长袖,浑身上下包得像粽子一般,燥热可想而知。于是,顾栋高首创了“裸读”法。在房间中拉块若隐若现的帷幕,人躲在幕后,脱得精光,手执一书,高声朗读。没有衣物缠身,清风徐徐,人凉心更凉,这样的心境,用来读书再恰当不过了。
当然,这消暑奇招有一个弊端,就是得时时刻刻防着人。有一回,顾栋高只顾着裸读,忘了栓门。结果,刚巧有个朋友来找他,推开门,看到了令人“惊悚”的一幕。从那以后,顾栋高喜欢裸读的事儿就成了公开的秘密。
在暑热面前,有人喜歡脱掉负担,一身清凉,如顾栋高;可有的人却反其道而行,既然暑热不可避免,干脆热上加热,绝地而后生,比如鲁迅。
夏日里,鲁迅喜欢一边嚼着辣椒一边看书,怡然自得,堪称是一大怪事儿。不过夏天嚼辣椒其实也是一种降温的方法,吃辣椒和喝开水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为发热时出汗能带走身体的热量,体温自然就降了点。
为避暑防热,人们真是各出奇招,各显神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