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永永
摘要: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兴起始于2001年,并一直持续至今。本文将分别从学术研究、高层态度、政府部门设置与运作介绍公共外交在中国兴起的具体表征,并结合中国政府开办孔子学院这一具体实践,来分析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
关键词:公共外交 中国 兴起表现
一、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表现
(一)兴起表现之一:学术研究的升温
中国国际关系和政治学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学术界研究热潮的泛起,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大规模引进并介绍公共外交理论的过程。
90年代初期,外交学院的周启明教授在其所编译的《国外外交学》一书中,最早介绍了公共外交的概念。1997年,鲁毅教授在《外交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公众外交概念,并对之进行了释义。鲁毅教授研究的意义主要在于:一方面明确了公共外交所包含的两类基本内容(一是国际传播;二是发展国际文化关系);另一方面他将中国的人民外交和民间外交视作中国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一个重要创举。
中国学术界对公共外交的研究在初期主要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第一个维度以理论介绍和引进为主线。以赵可金、王义栀、唐小松等几位学者为代表,他们通过发表学术文章总结美国公共外交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赵可金的《美国公共外交的兴起》,唐小松、王义栀的《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等;另一个维度主要以美国冷战时期从事公共外交的职能部门-美国新闻署-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梳理的方式对美国公共外交的实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其代表者为南开大学学者韩召颖,他在2001年发表的《公众外交: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以及于此前一年完成的学术专著《输出美国:美国新闻署与美国公众外交》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这一阶段的学术研究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学术界还出现了对美国及其他国家公共外交理论发展路径进行系统性总结的学术专著,其代表是赵可金的《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
到了2009年,胡锦涛在第二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发表关于公共外交的讲话之后,公共外交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持续增加,且由于官方加强了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具有政府背景的官员或退休官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政府各部门、政协、人大及其它半官方和民间机构也通过各种形式突出自身所具有的公共外交职能。这些都推动了公共外交从单纯的理论研究逐渐走向实践层面,配合这一时期公共外交职能部门建制的完善和公共外交具体行动的强化,公共外交在中国学术界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热度。许多高校分别成立公共外交研究机构或将公共外交定性为未来重要学术发展领域之一:公共外交研究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以察哈尔学会和上海公共外交协会的成立为典型代表;此外,具有较高水准和学术地位的学术期刊也得以创立,如《公共外交季刊》等。
(二)兴起表现之二:政府高層的重视
公共外交说到底是政府的具体外交活动。因此,仅仅是学术界的研究热潮并不能说明公共外交正在中国兴起,还必须从政府是否重视这一角度加以分析。而政府的重视可以从领导人的公开表态与发表文章中获得重要证据支撑。
中国最高领导人在公开场合第一次提及公共外交是在2009年7月的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在讲话中提到“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 2011年2月,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共机关刊《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提出要“会同国内有关部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谋划,加大资源投入,不断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建设,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2011年2月,在上海公共外交协会成立之际,贾庆林、俞正声等中央和地方领导人分别致贺信,表达对公共外交事业的关注。2009年12日,杨洁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及公共外交,表示“2010年中国外交工作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努力做好上海世博会等国际盛会的相关涉外工作,使之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突出亮点。
此外,政府高层也发表有关公共外交的文章或讲话,其基本思路都是表明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并结合有关机构的特点提出开展公共外交的具体路径。中国政府各级领导人不仅利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公共外交的重视,也在外交活动中实践公共外交。比如2011年1月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就“访问了芝加哥市和地处芝加哥的孔子学院和中资企业,对城市公共外交、文教公共外交和企业公共外交都产生了积极作用”。2010年第65届联大有关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向世界讲诉一个真实中国时表示,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
从逻辑上讲,只有一国政府对某个问题非常重视,该国的领导人才会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相关事宜。因此,从2009年7月以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针对公共外交的多次表态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政府对于公共外交是给予高度重视的。
(三)兴起表现之三:政府部门设置及其运作
从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展公共外交的实践经验来看,一个或多个具有权威性的公共外交机构的设置是该国重视公共外交的一个十分明显的表征。因此要考察中国公共外交兴起的状况,就有必要对中国政府内公共外交职能部门和中国社会外交相关机构的设置与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公共外交的形式是多样的,阿里·费希尔将公共外交分为倾听、便捷化行为、构建网络或长期关系、文化交往、文化外交、国际广播和直接信息传递等七个层次。正因为公共外交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所以某一种具体的公共外交形式的产生可能远远早于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的发展。具体到中国的国情来讲,国务院许多职能部门都具有在各自分管领域内进行对外交往的职能和相关的机构设置。这些职能部门的存在早于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在中国的兴起。因此,有理由认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历史是较长的,但直到公共外交理论在中国发展之前,这些部门并未意识到自身在履行公共外交的职能。随着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在中国的深入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些职能部门开始明确将自己的行为定义为公共外交的组成部分,并加入了对这些实践行为的投入力度。endprint
二、孔子学院与公共外交
(一)语言教学与公共外交
以传播本国语言文化为载体,在世界范围内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的案例在历史上并不鲜见。比如20世纪前半叶的英国,就曾借助英国的文化优势地位,开展了主要以美国社会公众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外交活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公共外交发展史上颇为典型的文化外交途径。以至于有学者指出,“文化外交就是公共外交的早期形态”。除了英国以外,二战以后的德国也曾经以海外德语教学为平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以改变国际社会公众对德国纳粹历史的不光彩记忆。1951年,联邦德国政府设立歌德学院,该学院以促进海外德语教育和国际性合作为重要手段。通过介绍有关德国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目前,歌德学院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它在推动海外人士加深对德国文化认同,提升德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外,日本等国也曾经借助在海外推广本国语言教学的机会大力推行公共外交。可以说,海外语言教学已经成为一国传播本国文化和增强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凭借海外语言教学开展公共外交。以英国和德国为例,一个国家必须拥有较强的综合国力,或者至少拥有较强的文化软实力,才有资格通过此种方式进行公共外交。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在海外推广汉语教学在最近几年获得迅猛发展就是十分符合这一逻辑的,因为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已经获取了在海外推广汉语的软实力资本。
(二)孔子学院与中国的公共外交
孔子学院最初成立于2004年,主管部门为中国国家汉办。笔者通过对孔子学院宗旨的分析认为,中国政府设立孔子学院的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推广汉语在海外的影响力,加强海外公众对中国语言的了解和亲近感;二、以推广汉语为依托,加深海外公众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三、通过汉语教学向海外公众传递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从而消解中国近年来因硬权力迅速崛起而在国际上大行其道的“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扩展中国的影响力。
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出发,笔者拟从孔子学院的行为主体、客体、目标和手段等四个方面分析孔子学院的公共外交属性。从行为主体上看,孔子学院的主管部门国际汉办是中国教育部的直属事业单位。无论从人事安排、资金来源还是活动内容来看,国家汉办的工作都必然是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一致;这一点,可以从孔子学院在海外受到中国政府和大使馆的重视看出。2011年,胡锦涛访问美国期间还专程赴芝加哥参访了当地的孔子学院,充分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对它的重视程度;从客观上讲,孔子学院针对的群体是十分广泛的,它以海外的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为依托,通过国内大学与海外大学合作的模式开展汉语教育,其受众包括外国学生以及各界希望学习汉语的社会公众;从目标和手段来看,如前文所述,其以汉语推广为平台推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软实力的方式是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外交非常普遍的形式。因此,孔子学院在全球的迅速发展足以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政府对公共外交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J].国际观察,2005,(05).
[2]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DB/OL].求是理论网,2011-02-16.
[3]钟新,何娟.英国:从文化外交到 公共外交的演进[J].国际新闻界,201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