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科+唐文静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我国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分析了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提出了规避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风险,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要以弘扬主旋律为根本,掌握微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以大学生微信自我教育为关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以微信平台建设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力。
【關键词】 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启示
根据百度百科“微信”词条,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 8.06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 85000 个。微信已成为当之无愧的Web2.0时代的典型代表。可以看出,微信具有用户群体巨大、用户黏性强、国际化程度高、海量的公众号和外部链接、传播内容呈现纷繁复杂等特点。微信深刻地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我国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大学生的微信使用现状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丰富,实时通讯、添加好友、公众号、朋友圈、购物、游戏和钱包等功能深彻地改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道德品行和审美情趣。《“微信”影响力报告(第43期2016年3月)》,94%的微信用户每天登录,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十次,每天超过三十次的重度用户占36%;55%用户每天使用微信超过1小时,使用时长超过2小时的用户占比32%。超过八成用户是“朋友圈”的高黏性使用者。
2、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特征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大方面。[1]微信信息通过“朋友圈”评论、转发,以隐秘的方式传播,对关系节点外的第三方不可见,相较于微博而言,微信的传播方式更快,交互性更强,更有效率。由此可见,微信作为新媒体传播媒介,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包含传统要素,更具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海量化、定制化、超文本化,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等特征。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挑战
1、多元化的信息冲击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随着大学生微信生活常态化,微信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外部信息源,这就意味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减弱。相对于传统媒体严密的审查机制,微信是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的构架模式,所有用户都是信息发布者,缺乏严谨的“把关”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训导功能,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微信 “圈子”内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信息,甚至一些境外政治势力的恶意蛊惑,鉴于微信“熟人圈”的封闭关系网络,信息采信度被大幅提高。大学生对微信中偏颇的意识形态观念和境外恶意宣传本就缺乏警惕,再加上微信传播的“放大效应”,无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政治观,易造成其政治目的模糊、政治立场动摇、政治理想缺失。
2、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话语主导权被减弱
微信是时下最受欢迎的自媒体代表,强调用户的自主、平等、独立参与,个体的意愿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凭着个人好恶选择社交对象,获取信息,进行娱乐,由此助长了大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膨胀,冲谈了共同意识和集体意识,降低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朋友圈中传播的信息有多元化、低可信度的特点,绝大部分是用户自己情绪、态度及意见的即时表达,每个人都是信息源,个人的“发声”意识与话语权利被放大,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存在明显的“去中心化”,消解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话语主导权。此外,微信封闭的圈子内“群体极化”现象显著,一些偏激、激进、恶意煽动、错误的信息容易被舆论场放大,进而影响更多的群体。
3、微信失范现象挑战网络道德教育
微信是封闭的私密网络,其舆情并没有微博舆情“井喷冶式的强烈外化,更趋向于“窃窃私语式的暗潮涌动。[2]微信单一化、缺乏思考的信息受到大学生追捧,传播过程中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甚至出现发布不良信息的情况。大学生网络言行随意放纵、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失范行为在“浮冰”下发生,隐蔽性强,对不良内容的监控和矫正的难度增加。
4、碎片化的信息考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充分利用生活中的零散时间是微信的主要营销方式之一。用户在零散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短小、破碎的信息。信息大多呈现出非线性、碎片化的网状结构特征。大学生通过直觉、偏好和联想等方式,将微信中传播的内容融为一炉。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内容按照特定的层次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由此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系统。[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内容与微信传播的碎片化内容必然发生矛盾,影响教学效果。
三、规避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风险,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措施
微信的迅速勃兴,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能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线下传统教育效果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入大学生头脑,进入心灵,指导实践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而弘扬主旋律,掌握微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微信自我教育,线上微信教育与线下传统教育相结合;依托多种形式的微信平台建设,净化网络环境等,能够规避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风险,发挥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endprint
1、以弘扬主旋律为根本,掌握微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面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各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作为,充分认清微信传播内容表面化、情绪化、碎片化的特征,积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的主旋律内容,迅速抢占微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敢于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际环境基本情况,形成正确政治观,以高质量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培养满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素质接班人保驾护航。
2、以大学生微信自我教育为关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性
大学生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动内化,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标。微信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只有营造良好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从驳杂的微信教育内容中汲取养分,才能真正发挥微信的新媒体优势,提升教育效果。一是培养大学生自律,养成良好微信使用习惯。要求学生理解微信傳播特点,掌握相关知识和技巧,明确微信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与价值,避免沉溺虚拟世界而远离现实生活。二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甄别能力,养成良好的微信道德,避免微信失范。引导大学生对龙蛇混杂的微信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客观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批判性地吸收微信传播内容,丰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约束自身微信言行,时刻警惕和远离微信不良信息,保护个人身心健康。
3、以微信平台建设为抓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感染力
利用微信整合资源的优势,营造立体化的微信工作平台,增强微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感染力。一是依托微信公众号集群,宏扬主旋律。建立学校、院系、职能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公众号,有组织、有计划地推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抢先发声,抢占新媒体阵地。二是建立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微信群。包括教师和辅导员工作、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跨专业学生交流等各方面,充分发挥微信的超时空优势,采用多种方式及时与学生互动,培养集体观念,增强网络生活现实感,潜移默化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三是通过微信整合家长、校友、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等资源,增强多维度的联动交流,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方位的微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73-174.
[2] 王玉珠.微信舆论场:生成、特征及舆情效能[J].情报杂志,2014(7).
【作者简介】
殷 科(1987-),硕士,成都医学院办公室秘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唐文静(1987-),硕士,成都医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文通讯作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