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子》阴柔之德

2017-09-04 11:27刘恒买鹏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2期
关键词:不争老子

刘恒 买鹏

摘 要 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历来的主张是贵雌守柔、知虚守静、谦下不争,与儒家思想中积极进取的阳刚色彩相对立,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阴柔之美。此种阴柔之美中,蕴含着道家丰富的人生智慧,这对于主体有效正视和解决现代化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效率所带来的信仰缺失、精神迷茫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老子 德 阴柔 不争

作者简介: 刘恒,河北大学政法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买鹏,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130

一、老子之“德”

“道”这个基本范畴,是老子全部哲学的基础。在老子哲学中,“道”具有四重含义:生成义、本体义、规律义、价值义。本文重点分析“道”的生成义和本体义,以引出老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基本范畴“德”。老子在第一章讲过,“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母体。道是万物的本源,道分化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期花生出万物。生成义可以知道,“道”产生万物,世间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出来的。本体上可以知道,“道”是天地的发端,是万物的母体。是天地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据。“道”具有形而上的特质。“道”作为老子哲学的基础,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老子开篇第一章就表述了“道”不可以说出来,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道”了。虽然形而上的道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但毕竟是客观存在着的,它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源。“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老子》第五十一章)“道”通过对万物持续不断的影响来促使万物得以发展。

“道”是形而上的,当它作用于形而下的万物时内化于万物,成为各物的属性,这便是“德”。魏人王弼有云“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老子的“德”具有阴柔美的属性,其中“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都表现出一种与儒家思想中积极进取的阳刚色彩相对立的独具特色的阴柔之美。老子阴柔之德的高明之处在于圣人不妄为、不私为,顺任万物自然而然的去发展,同时等待时机,凡事都会物极必反,当事物的发展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时,自己要抓住时机,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像老子所说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第三十六章)将要夺取的,必须先给予。柔弱终将胜过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江河湖海,大国重器不可以随便向别人炫耀。老子通过辩证的角度来告诫人们要明白万物具有“阴柔之德”,了解并熟知万物的“阴柔之德”再辅之以合理的方法,就可以创造条件,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二、老子阴柔之德的哲学基础

(一)本体依据:反者道之动

“道”这个基本范畴,作为老子全部哲学的基础,有着自己独特的运动方式。“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认为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在运动变化,那就是“反”。“反”就是事物间的对立转化。在当时那个年代,老子发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并且将其运用到了自己的思想中。老子认为世间万物在达到一定条件后会向着相反方向变化:当全天下的人们都知道事物美的时候,丑的观念就紧跟着产生了。当全天下的人们都知道善的时候,不善的概念也会随之而产生。老子从经验世界中发现了这个道理,有与无、难和易、长与短、高和下、前与后都是会相互转化,相反相成的。(《老子》第二章)还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灾祸之中,有幸福潜藏在里面,幸福之中,亦有灾祸潜伏于其内。老子用通俗的语言来总结经验世界,并得出规律,即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对立转化的运动中得以变化的。

老子正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發现了这个规律,才劝诫主体不要执著于进取、争先、自贵,而是要人们懂得“自然无为、守柔、不争。”这些阴柔之德。“反”是“道”的运动。老子反复强调,委屈,反能够保全,弯曲,反能够伸展,低洼,反而能够充盈,破旧,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能够多得,贪多,反而会感到迷惑。这便是道的运动即“反”的效用。很多人坚持这一原则,不自我表扬,不自我炫耀,不自己夸奖,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彰显自己,获得长久,正因为自己不与别人相争,所以全天下没有人跟他相争。

天道亦守护“反”的原则。天道就像拉弓,当弓箭拉的高的时候自然应该向下拉拉,靠下的自然会向上举举,多的会减损一些,不足的会增加一些,这些都说明物极必反的规律,验证了“反”是“道”的运动这一规律。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对立转化的运动中,人们只有学会并运用上述阴柔之德,才能达到以其不争,全天下人都争不过他的效果。

(二)价值依据:弱者道之用

老子明白,暂时的刚强有可能在短期内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柔弱才是王道。“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弱”这个概念在老子哲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道”的作用。从价值立场上讲,老子哲学是为“弱者”考虑的。人刚一出生的时候,作为一个婴儿来说,他是极其柔弱的,然而他却充满无限的生命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然而人到中年人、老年甚至是刚刚去世的时候,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同理,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万物草木刚萌生的时候是柔弱的,虽然柔弱,却有无限的生命力,狂风吹不倒小草,暴雨折不了柳枝,然而等到草木死的时候就变得僵硬、枯萎了,莫说狂风暴雨,即便是轻风小雨,也会把干枯的小草、柳枝拦腰折断。赤子、婴儿也好,刚萌生的万物草木也罢,它们都是“柔弱”的,却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成年人、老人或者是干枯的小草、柳枝,它们都是“刚强”的,然而却是衰败的,逐步走向死亡的。老子曾大声疾呼“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强暴的人不得好死。从价值意义上肯定守弱而否定用强。老子反思人生经验,并总结现象世界的经验,看到事物总是向相反方向转化,柔弱最终会胜过强暴。“弱”是“道”的作用,虽然事物暂时是柔弱的,其内在却包含有无限的韧性,以及远大的生命力,它终究会变强大的。

经验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例证:人活着的时候拥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外在的表现却是柔软的,当他死亡之后,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此时,其外在表现形式却是僵硬的。草木也是这样,活着的时候,身体若软,富有生机,死后身体僵硬枯槁,破败不堪。用兵之道,亦是如此。战场之上,过于逞强、轻敌就会遭到失败,树木强大就会遭到砍伐,自恃强大就会处在下面,甘居柔弱,反而可以处在上面。

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守弱胜于逞强,守柔胜于好刚。老子从“人、草木、水”等这些现实的例子中明白事物的阴柔之德,并劝诫主体做人不可逞强,身段要软,要像水一样做到以柔胜刚。

三、阴柔之德的具体表现

(一)水与阴柔之德

“上善若水。”(《老子》第八章)老子十分推崇“水”,认为水最具阴柔之德。世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老子崇尚阴柔,而水最具阴柔之德,所以,老子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水的哲学。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但是攻击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守弱胜于逞强,守柔胜于好刚。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最坚硬的地方纵横。所以老子认为,水是最符合“道”的。

老子从自然现象当中发现水最具阴柔之德,阴柔之德也不是柔弱无力之德,它含有无限的生机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水看似柔弱,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以其坚韧的品格战胜刚强的对手。老子曾严厉警告统治者“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从价值立场上肯定柔弱而否定用强。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多河流汇聚的地方,就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的位置,正因为它处于低的位置,所以才能使众多的河流归附它。这便是水的“阴柔”之德。只有具备“阴柔”的德性,才能驾驭世间万物。才可以成为天下的“王”。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老子水的哲学,是阴柔的哲学,是圆通的哲学。水有不争之德,正因为柔弱不争,它符合了天道的原则,天道就是这样,守护柔弱的,抑制强暴的,越是强暴,越是不会长久,水因为柔弱,因为它不争,所以全天下都没有什么能够战胜它。水具有“七善”,它的性质和作用最接近于“道”。水十分柔弱,但是具有谦下、不争等特点,这正符合了事物的阴柔之德,用之于人类社会,可以更好地解决冲突、消弭是非、减少欲望实现和平。

(二)婴儿与阴柔之德

老子“贵雌守柔”,老子从经验世界中发现婴儿亦具“阴柔之德”,他说,知道雄健的力量,却甘心守住雌柔的状态,守住雌柔的状态,成为天下的溪流。成为天下的溪流,永不流失的德性就不会离开你,由此再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这便是老子主张的“返本复初”。婴儿具有“阴柔之德”,人们回到婴儿的状态,便具备了“阴柔之德”。

婴儿骨弱筋柔,身体看似虚弱,但却能把拳头攥的很紧。整天哭喊嚎叫,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婴儿体内元气充足。圣人保持阴柔之德就会像婴儿一样,毒虫猛兽都不会伤害他。老子通过对小孩子柔弱特性的观察了解到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水和婴儿具有相同的柔弱特性,老子以此来阐释阴柔之德。此处,婴儿与水相比,更为接近人类社会以及人生,也充分突出了婴儿弱小生命的顽强生命力。婴儿作为新生命、新事物,筋骨柔弱,但充满强大的生命力,这便是“道”的作用。

老子深知,人们浮躁、急功近利,根本不会甘心像婴儿一样,反而最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他这样发问:精神、形体与道贯通为一,能够使它们不分离吗?聚敛精气神,守护柔弱的状态,能像婴儿一样吗?婴儿具备阴柔之德,从本能上亦表现出柔弱的状态,成人世界中很少有人像婴儿一样守持本性,老子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劝诫主体要专气致柔如婴儿,从而摒弃杂念,致虚守静,保持與道同一的境地。《老子》一书中多用婴儿来比喻人之本性,一种最纯真的状态,一种阴柔之德。“复归于婴儿”则是人生迷途中的人们找回最纯真的自我。

(三)女性与阴柔之德

老子在经验世界中,亦发现了女性所具有的阴柔之德。老子在文章中不厌其烦的通过对“雌柔”、“牝”、“母”等概念的阐述来反复论证其阴柔之德。弱小的可以胜过强大的,柔弱的可以胜过刚强的,天下的人都知道,但是却不能够做到。老子在总结现象世界的经验时,看到刚强者易死,柔弱者长生,事物刚柔之间不断向相反方向转化,因此极力推崇符合阴柔之德的东西如和女性相关的“雌柔”、“牝”、“母”。

“知其雄,守其雌”(《老子》第二十八章);“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老子》第十章)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人们都在“争雄”,不断地追逐利益以满足一己之私,造成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子以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学习女性的阴柔之德即“守雌”。老子说,谷神是不会死亡的,她是生育天地万物的母性,是生殖器之门,是天地的本根,它若有若无,其作用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老子那个时代,人们常用“溪谷”来比喻女性的生殖器,并以此来隐喻事物的产生、生成与增长。老子极力推崇符合阴柔之德的东西如和女性相关的“雌柔”、“牝”、“母”。天下所归往的,正是天下雌柔的地方,雌柔常常因为虚静反而能胜过刚强。这是老子因为阴柔之德可以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来使事物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女性的阴柔之德对于现实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减少欲望、解决冲突、消弭是非、实现和平。天下万物皆有其根源,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得到了万物的母体就可以认识具体事物,认识了具体事物,然后守住万物的根源,就可以避开危害。“母”便代表了女性,表现出女性所具有的阴柔美。上述论述中把女性的“雌”与“天地根”联系到一起并且指出了“牝常以静胜牡”这一规律,进一步强化了效法女性之阴柔之德的作用。

四、阴柔之德的现实意义

(一)古代圣人:无为、去战、息兵

老子的阴柔之德作用于政治时体现在圣人清静无为、去战、息兵。老子告诫统治者最好的治国之术是无为而治,作为一国之君应当时刻记住要以百姓心为心,国君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百姓就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这样下来就能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老子强调治理国家应当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不能频繁地来回翻动。国君治国如果瞎折腾、朝令夕改,这样是不能治理好国家的。圣人治国应当坚持清静无为之道。老子也说过,

兵器是不祥的东西,有道的国君不会轻易使用它。这体现了老子去战、息兵的阴柔之德的思想。老子清静无为、去战息兵的思想是针对当时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而轻易发动战争以至于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而提出的。针对当时统治者草菅人命的做法,老子严重警告统治者“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老子》第七十二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并不怕死,不要总是拿死亡来要挟他们。当老百姓不惧怕统治者的压迫的时候,则统治者就要面临最大的危险了。总之,治理国家应当遵循把“柔弱”放在首位,把“强大”放在末位,重视“柔弱”的力量。老子以具体的利害关系来劝诫国君们要爱护百姓、减少私欲,清静无为的治国,同时去战、息兵,与民休息,这对当时乃至今后的统治者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指導。劝诫统治者要摒弃“刚强”,坚持“柔弱”的生存哲学,在治国理政当中要爱护百姓、减少私欲,同时去战、息兵,与民休息,这对当时乃至今后的统治者运用“柔弱胜刚强”的阴柔之德来治理国家提供了很好的思想指导。

(二)现代人:重构信仰、回归自然

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做事应当取法于大地,因为大地可以取法于天,天可以取法于道,道纯任其自然。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人类的所作所为都应当顺应“道”的规律,做事要合乎“道之自然”的状态,他们主张回归自然,不逞人类小智之能,而是要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其终极目标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完全遵循了老子的阴柔之德,以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方式做到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和谐相处。然而,当今社会快节奏、高效率,经济快速发展,国防科技大踏步前进,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然而人们却面临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等诸多精神信仰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类被技术绑架等诸多的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正视并解决此类问题还需向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中汲取力量。纵观老子五千言,其实就能发现解决之法,学习并运用老子阴柔之德,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等方式来回归自然,同时从自然界中学习地、天、道等运行规律,人们就可以重拾内心之宁静从而摒除外在之喧嚣,重构信仰、回归自然。

阴柔之德不是权谋诈术,而是天地间之大德。阴柔之德也不是柔弱无力之德,它含有无限的生机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自然无为、守柔、不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些阴柔之德符合“道”的运动规律。主体遵循道的规律并且效法水、婴儿还有女性等具有阴柔之美的具体物象,终将达到大道合一的境界。此时主体发挥阴柔之德保持谦下不争,最终会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王弼注.楼宇烈校释.老子道德经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李振纲.老庄易三玄浅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李振纲.中国古代哲学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沈香萍.老子阴柔美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2009.

猜你喜欢
不争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不争与争
不争的函谷古道
不 争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