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文题遇上时政材料

2017-09-04 14:02陈振林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31期
关键词:作文题目作文题文体

陈振林

2017年,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全国Ⅰ卷的作文题更为惹眼。原题呈现如下:

据近期一项对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此题一出,叫好声不断。但作为语文教师,我静心而思,也想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这道作文题的最大亮点是很接地气,时代感强。这也是这道作文题最鲜明的特征。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命题时做了必要的调整与提炼。这材料,直观地反映了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了价值观念。

亮点之二是考生写作可选择的内容自由度是很大的。“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是从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由考生自己做主。这样处理可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利于将文题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些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很大,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以上是这道作文题的亮点,其实它有更多的不足,具体如下:

一、好的作文题目是考生好写,那么,这道作文题目考生“好写”吗?不好写!

1.题材被明确限制。

题目中所列出的“中国关键词”虽说有十二个,但几乎都是与时政相关的。高考作文题目中的材料,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这个写作方向是没有错的。或许,这些“中国关键词”是与中国成年公民紧密相关的,但对于十七八岁尚未完全成年的高中学生来说,是不大接地气的,可以说,所写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认知脱节的。这道题目,明确限制了写作题材。

2.文体被隐性限制。

题目中“明确文体”的要求,其实是一种任务驱动,是对前些年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限制文体”的变相表述。题目要求“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考生所选择的文体就十分有限了。考生确定好自己的两三个关键词之后,可能尽自己所知对这三个关键词进行介绍,这是介绍性文字;有可能会针对这两三个关键词发表自己的观点,虽然这观点可能不成熟,这是议论性文字;有可能会向外国朋友描写中国新气象,这是描述性的文字。这些文字,是以议论作为支撑的议论文。灵活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书信体,以写给外国朋友的一封信展开。

二、优秀的作文题目是让考生“写好”,既然不“好写”,那又怎能“写好”呢?

1.作文应该要有语文的味道。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提出明确要求:(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2)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3)有文采: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4)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这“发展等级”四个方面的要求,正代表着学生优秀作文的四项指标。满足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学生作文的“语文味道”就显现出来了。这道作文题,考生不管选择怎样的文字,是逃脱不了说教式的介绍的,有考生有可能就是“干巴巴”地表述。这不正像政治学科考题或者历史学科考题中的论述题答题方式了么?

当一道作文题材料与时政贴得太紧又脱离了考生实际时,这道作文题就失去了语文的味道了啊。

2.考场作文要有自由的气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说:“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这道作文题中,考生写作可选择的内容自由度是很大的,可以从十二个关键词中自由选择。但这只是内容上的选择,其实,在题材和文体上却给予考生大大的限制,不利于考生放开手脚写作,不利于优秀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作文得分拉不开差距,没有区分度,這其实是一种不公平,是对写作优秀考生的一种变相打压。

我认为,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是一道不够好的作文题目。

猜你喜欢
作文题目作文题文体
另类文体巧谋篇
你眼中的我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200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总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
文体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