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宇宁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对于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语文教学不仅能传授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更能培养一种综合的文明素质,使学生在未来融入社会和自我发展过程中,具备这种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基于这种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准确地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把握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探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语文素养的内涵及要素
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体现在个人较强的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能力上,还体现在与语文积累、思想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上,也体现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上。各要素间的拓扑结构如图: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主体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进方向 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环节,教师就应该明确活动的教学目标,确定本次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方面的能力,做到有的放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有意识地提升其语文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 学习兴趣是一种表现形式,它基于学习的需要。“学习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促进个人对目标追求,并付诸于努力以实现既定目标。如果学生从个人主观意识中认识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那么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就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因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持续保障 提高语文素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举足轻重。这种习惯能够对促进语言功能的发展,逐渐形成语言规范,提高语文能力起到直接作用。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做法使之行之有效:第一,建立教学常规。一般在某一教学阶段的初期采用此法,重点是对学生建立一定的语文教学常规,如在语文课堂上,应采取怎样的方法预习、读书、提问、回答等等,建立良好的语文课堂秩序,以做好组织保障;第二,注重语文学习方法,强化训练。语文学习中的预习,教师在初期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从步骤到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具有正向导向的思维方式,进而达到自主预习的目的;第三,坚持是重中之重。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培养,教师应不断督促并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同时学生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针对不良的语文学习习惯要及时改正。
注重阅读与写作习惯的培养
阅读习惯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閱读,广泛涉猎课内外语文材料和书刊等,大量的阅读可使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以此看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加大阅读量,这能使学生有效提高语文水平和素养。
写作习惯的培养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外,更重要的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多写并不意味着写篇幅很长的作文,而是注重积累,写下日见耳闻的一字一句。这个习惯的养成应从学生的识字写词阶段就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摘抄名人名句、好的语段等,并背诵积累,在积累中加强写作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学以致用实现教学目标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取,避免一味的讲授,应该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如下几种方法:第一,设疑法。通过此法激励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和浓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第二,悬念法。学生因此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积极情绪,留有悬念,变被动为主动的思考模式。第三,感染法。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更为深入地发掘课文中蕴含的感情,使学生深受其感染,间接地吸引学生,从而产生兴趣。第四,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评价时,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多鼓励”,从而更好地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进而产生兴趣;第五,诱导法。通过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诱导,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文学习中。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例如,采用读与讲结合形式的内化阅读体验的“读书报告会”、以锻炼学生处理语言信息及运用媒介能力为目的的“手抄报”、等。采取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可形成并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正向反馈动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内化的过程。教师要注重科学处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实在在地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真正实现“听得认真,说得完整,读得投入,写得相似,思得深入”,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