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传统的教学模式枯燥无味,已不适合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当今中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一直娇生惯养、养尊处优,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不强烈,故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为主导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充当演员的角色,而学生只是课堂的观众,学习活动就会处于一种疲软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上课容易打瞌睡。在新形势下,我们教师必须屏弃这种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变“观众”为“主角”,变“被动”为“主动”。那么在教学中,就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要注重引导,敢于放手,不代劳,不代替。
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电能与电功率》一章中《认识电功率》的内容时,通过充分的媒体资料的支持、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及实验后小组交流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等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了电功率的概念、含义、公式及相应的适用范围。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引导”,而不是“代替”,更好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将实验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用于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
又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物体的质量》一节中。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实验时,在让学生认识天平之后,先讲述测量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实验完毕后也是由学生作点评。由此一来,学生的参与度高,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实验完成后,我又重做一遍,此次故意将“左物右码”换成“左码右物”,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地方。然后提出问题:这种办法能否测出物体的质量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思维,继而找出答案。
通过此教学模式,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确立了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参与热情高涨、兴致盎然,自然教学效果较之前有明显的改观。
二、多做实验,动手参与
物理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的定律、结论就是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而实验的教学,应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屏弃老师代劳“快、准、稳”的观念,让学生合作完成实验。虽然实验过程较慢,得出的数据误差较大,但我们教师仍然需保证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的实验中,先是提出:当U>f、U=f、U 三、分层次设疑 由于班级里面学生的基础各有不同,要想照顾到全体学生,我们教师设置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到高、中、低各层次的学生。要让各层次的学生感到“跳一跳,够得着”。如果问题设置得太难,中下层的学生总是不能完成,久而久之,他们会觉得老师的问题自己怎么做也做不出来,從而放弃思考,接下来就会觉得老师的提问总是不关自己的事,上课就再也提不起兴趣。长此以往,成绩就会越来越差,最终放弃学习。这显然与我们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但如果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总是照顾中下层的学生,中高层次的学生又会觉得没有挑战性,从而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惰性。优秀生的智力亦得不到开发,成绩得不到拔尖。显然这也并非明智之举。 所以,为了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我觉得我们老师在课堂中设置的问题,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各有收获。使优秀生拔尖,中等生优秀,后进生脱贫。 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若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教师能想方设法创设出一些活跃的情境,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自然,课堂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我们怎样区分声音》时,在让学生理解“音色”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让一位同学上讲台来,背对其他同学(不许偷看哟),然后让台下的一位同学说一句话,讲台上的那位同学要根据声音猜出刚才说话的同学是谁。如此反复几次,他都能准确地根据说话者的声音判断出说话者是谁,从而引出“音色”的概念。通过此小小的活动,学生们很快掌握了“音色”的真正含义,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学得乐、学得好!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