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小红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辩课活动,可以说精彩纷呈。两位献课教师的说课谦逊而不乏特色,学员代表的即兴发言从容而不乏智慧,五位导师的简短点评幽默而不失犀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教研室X老师的那个形象的比喻:“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吗?如果学习是一趟旅行,我们是让学生跟团游,还是深度游?”
是啊,无论是W老师的《槐乡五月》,还是Y老师的《荷花》,课堂上似乎都是环环相扣,学生在教师的循循诱导下,感受了花之美、文之妙,但又似乎只是蜻蜓点水,无论是语言文字的感悟,还是读写迁移的训练,都只能算是浮光掠影。正如X老师振聋发聩的叩问:“课堂上,学习真的发生了吗?”
当然,不能说我们的教师在目标设定时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没有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为我们明明白白地看到教师带着学生游走在文本言语的一个个“景点”之间,而且作为“导游”的教师尽职尽责、疏而不漏,唯恐浪费了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如同生怕游客抱怨到此一游、两眼空空一样,精心策划游览方案,力求快、捷、省,美其名曰:“尽量让各位游客多走几个景点,让大家不虚此行。”然而,这样景点密集的“跟团游”,往往使游客们只能走马观花,除了留下几张象征性的景点大门纪念照外,剩下的只有赶场子的疲劳不堪和了然无趣。
请看两位教师的两个教学片段。
【W老师《槐乡五月》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由课文改写的小诗:
“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师:槐花还引来了谁呢?你们能仿照着文章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课件出示:
“喳喳喳”,
小鸟 ,
,
。
“哈哈哈”,
游客 ,
,
。
(生先是同桌相互说,然后师指名说)
生:“喳喳喳”,小鸟飞来了,它们落在槐树上,唱着动听的歌。
生:“喳喳喳”,小鸟飞来了,它们被槐花吸引住了,围着槐花翩翩起舞。
生:“哈哈哈”,游客走来了,他们觉得槐花真美呀,都舍不得走了。
生:“哈哈哈”,游客来了,他们在槐花树下说说笑笑,还拍了很多的照片留作纪念。
……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论,学生说着说着就没有了兴趣。等最后一个举手的同学说完,教师便带着学生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了。
【Y老师《荷花》教学片段】
师:是啊,再美的花也需绿叶衬,看——(课件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一生还没等师发问就举手了)
师:你想说什么?
生:“冒”字把白荷花写活了。
师:哇,这个你都知道啊,了不起!那么,怎么写活的呢?
生:“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命力旺盛。
师:换成“长”字怎么样?
生:“长”字感觉很慢,“冒”字感觉长得很快。
生:“长”字不能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的生命力旺盛,“冒”字让我们感觉到荷花生命力旺盛。
(只有一两个学生举手发言,且回答范围很窄)
师:是啊,一字值千金,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冒”字的妙处。
为什么我们的教师在备课中发现了文本的言语之妙,而在课堂实施时却引不起学生的兴致,导致对这个“景點”的游览不够深度呢?有的教师在听了X老师的点评后,豁然开朗——因为教师作为导游,为学生设计的是“跟团游”,而不是“自助游”。
然而,“看花容易绣花难”,作为教师,我们都能领会“自助游”自然比“跟团游”玩得爽快,玩得自在。但是,要想实现语文课堂的“自助游”谈何容易?首先,班级授课制本身就已经为学生的学习之旅限定了只能采取“跟团游”,几十个人在一起“自助游”的结果只能是“团”不成“团”,“导”不成“导”。部分“游客”随波逐流,部分“游客”迷失了方向。其次,学生在“自助游”的过程中,的确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但因为教师缺少驾驭课堂的经验等问题,一不小心就会被“游客”牵着鼻子走,往往顾此失彼,只实现了极少数人的“深度游”,而大多数“游客”作壁上观。更重要的是,“跟团游”和“自助游”是两个对立的概念,然而“跟团游”和“深度游”并不矛盾,“自助”只能实现小团体的甚至是几个人的“深度游”,“跟团游”如能精心策划,巧妙实施,却能实现面向全体的“深度游”。
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既“跟团游”,又“深度游”呢?其实,只要联系旅游经验,这个问题还真不难回答。首先,“跟团游”的时间是限定的,所以导游在设计方案时,要精选景点,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等于不到,一趟旅游如果有一两个经典的景点让我们流连忘返,足矣。其次,导游带领游客观景时,不能直奔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旅行的意义本身就在于“行走在路上”。最重要的是,要给足游客在某个景点逗留的时间,让游客在景点里来来往往走上几个回合,让他们的身心随着专注的目光,与人文、历史、自然充分交流,进行一场穿越时空、抵达心灵的对话。
基于此,两位教师调整了他们的课堂设计。
【W老师《槐乡五月》教学调整】
课件出示由课文改写的小诗(同上)。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这样的小诗吗?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给足时间读)
在走入文本后,学生的交流必然围绕“小蜜蜂的勤劳”“孩子们的快乐”“读起来很顺溜”等方面展开。学生每悟到一点,教师都可再次指导朗读,让他们在读中积累感悟。
师:那么,槐花还引来了谁呢?你们能仿照着文章中的句子写一写吗?(课件出示)
“喳喳喳”,
小麻雀 ,
,
。
“哈哈哈”,
游客们 ,
,
。
改说为写,还是为了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促使语言实践扎实有效。在写的过程中,学生必然发现,语言要注意对称。教师要确保交流的过程不走过场,使用投影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组织其他学生展开讨论,现场修改。以下是经过修改之后的小诗:
“喳喳喳”,
小麻雀飞来了,
看到了美的花,
唱起了欢的歌。
“哈哈哈”,
游客们赶来了,
眼里装着白茫茫的槐花,
相机拍下甜蜜蜜的笑容。
师:同样的意思,换一种表达方式,就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像这样,把你的小诗修改修改,你也会成为一个小诗人。
相信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能再次感受言语表达的曼妙,激起创作的热情,可以想象接下来他们会妙语连珠。
【Y老师《荷花》教学调整】
师: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指名读说)
生: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这个“冒”字写得特别美。
(到底美在哪儿,学生说不清楚)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说得清楚却是不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冒”字特别美,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给足时间)
学生的答案应是多元的: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可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的图片)你们想一想,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
我是一朵 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 。
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我是一朵洁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多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啊。
我是一朵美丽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我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在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美丽。
我是一朵楚楚动人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正在参加时装表演呢。
……
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冒出来!快冒!快冒!
(生起立,摆出自己最喜欢的姿势,诵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可见,课堂上的“跟团游”,只要教师能够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言语实践落实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去,把关注的对象从“景点”本身转移到“观景的人”身上,“游客”必将在“导游”的人文关怀和引导点拨下,游得兴致勃勃,游出我们预设的深度,游出课堂的精彩。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实验小学崇文路校区21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