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明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承认,当前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是下了功夫的,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颇为热烈活跃。细细琢磨,却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控制意识强,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学情,置学生感受于不顾。倘若我们对此缺乏审视与思考,教学就可能会演变为教师“一厢情愿”的“独角戏”,以至于陶醉在教学的“海市蜃楼”而浑然不觉。这样,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遑论提升教学水平。
一位教师执教《ie ue er》,制作了丰富多彩的拼音教具,上课伊始以故事形式导入,教学过程中教师激情爆表,声音高,语速快,一直到下课。加上她佩戴着“小蜜蜂”,高亢快速的语调,在教室里回荡,撞击着笔者耳膜,真有点吃不消。笔者发现,在高分贝声音的刺激下,学生情绪显得躁动,不太集中注意力安静地思考,不少学生游离于教学之外,有点心烦意乱之感。有的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显得很冲动,脱口而出的答案常常离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有的学生站起来,表情木然地望着老师,显然没有明白老师提的什么问题。教学磕磕绊绊,教师愈发慌乱,为了赶教学进度,无奈“和盘托出”,课堂了无生趣。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仅有几分钟,精力容易分散,听力也不够集中。这是客观存在的“学情”。倘若,教师语速过快,学生可能还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或听明白老师说的话,来不及思考,只能亦步亦趋地“追”着教师的教学。正如一位听课教师所言:这节课,学生哪儿去了?
综观此课,教师从头到尾,激情四射,保持高亢的声音、快速的语调,很累。看不见学生学习的生长点,听不到学生思维拔节的韵律。教学缺失曲折变化,课堂没有波澜起伏,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上述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的课堂“教”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缺失了“学”的过程,当引起我们重视与警惕。
笔者以为,要改变“教”为中心的现状,教师就要树立“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理念,在课堂上要懂得适时“隐退”。教师说话的声音、说话的时机、说话的权利都要后退(李玉贵语)。李玉贵执教的《蝙蝠和雷达》堪称“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的典范,把“一个好的课堂上,上着上着教师就不见了”的教学主张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衬出我们曾经津津乐道的“滿堂动”“满堂说”的课堂,或许存在严重的声音污染。李玉贵老师的课堂,没有激情导入,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太多的“告诉”,不疾不徐,张弛有度,教学真正体现了“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弥漫着一种静悄悄的课堂张力和浓浓的人文情怀。
“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动向,洞察学习状态,捕捉学生的情绪和神情。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做“盲人”,不能无视学情的存在。一旦发现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有很大距离,或者学生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时,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甚至抛弃原有的教学设计,改变教学策略,吸引学生重新回归学习活动。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如此才能让学习真正地发生,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懂一点到懂很多。
总之,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去考量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语言等,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始终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