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名片】
曹鸿飞,男,1975年生。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温州市小学语文教学委员会主任,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教育硕士,享受教授级待遇,中学高级教师,长三角基础教育小学语文学科专家,全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实验优秀教研员,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期“种子教师”培训对象。曾获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浙江、重庆、四川等地上课、举办讲座200多场,在各类教育报刊发表文章100多篇,出版《语文心路》《略读有道——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等。
我专业成长中的故事有一部分跟写书有关。我写书,不是为了赶时髦,不是为了评比,也不是为了出版,而是为了一种表达的需要,一种研究的梳理,一种热爱的倾吐。一本书必定是一个概念的演绎,一种命题的表达,一种原创思想的展现,它带着自己生命的体温和肌理,是生命的印迹。于是,水到渠成,有了我的三本书。
《语文心路》:自己看的青春叙事
“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我们平时过着寻常的日子,在课堂上、作业本中、教室里。然而我们还可以再活一次,那就是坐下来,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经历,复习一遍,仔细端详教学生命的肌理和细节。
2008年,是我教书工作的第15年。如果说与教师职业相逢是一种宿命,那么这15年与语文的相依则是我的一种自觉与情怀。如果工作30年就可以退休,那么我已经完成了一半旅程。因为这个念头,我梳理了15年来的工作手记。那时,我正对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的叙事感兴趣,于是有了《语文心路》(2010年出版)这本书。
该书以叙事的方式,呈现了一个农村教师如何以最普通的途径和方式,成长为省教坛新秀,成为市级教研员,以最原始和朴素的材料展现一个年轻教师的行走心路。
说实话,我的成长没有什么特殊的门径,更没有参加过现在流行的这么多培训班。我走的是一条很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之路。我相信许多年轻教师跟我有一样的经历,这本书能为那些跟我有相似困惑或正在相同环境中的教师提供精神动力。
很多教师用一个晚上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一定是其中的经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一定是因为我那并没有特殊路径的成长方式打动了他们的心,一定是因为我对语文的这种热爱引起了他们内心的反响。
不妨看看《语文心路》一书的目录:
因着语文:感激与温暖(代前言)
结缘师范:不得不说的故事
乡村八年:走过语文梦想
公开教学:磨砺语文心智
教坛新秀:从县级到省级的追求
实小两年:诗情与激情的实践
教研导课:我们一起走在语文路上
感悟语文:行走在理想与现实间
课像积累:珍存思想的珍珠
语文教研:促进语文教学的转型
教研现场:珍藏教研往事
师恩难忘:我与他们的故事
阅读思考:语文休闲的方式之一
诗歌情结:语文休闲的方式之二
眺望未来:语文生命的修炼(代后记)
这15年,是“读书—实践—思考”的循环过程,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递进过程,是“用心读书—用心研究—用心教书(教研)”的致力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这本书是写给自己看的,它是心灵的诉说,是旅程的小结,是自己教学生命的成长印迹。这种阶段式的回首,是为了停下来,等一等忙碌的灵魂,不忘了为什么出发,以便更好地前行。
感谢王崧舟先生为书作序,他在序言中说:“在越来越多的人厌弃着语文、麻木着语文、懈怠着语文、懊恼着语文,甚至深恶痛绝着语文的时候,鸿飞交给语文的,是真心、恒心、诚心、精心、耐心、细心、专心,亦是爱心。心是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语文心路》见证了我的青春年华,它是对青春足迹的敬礼,也是对帮助教导过我的老师的一种感恩。当退休后翻阅这本沸腾着青春热情和理想的书时,我一定不会因为曾经的碌碌无为而难过。
《略读有道——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做过的學术印迹
如果说《语文心路》是一种感性的书写,《略读有道——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2014年出版)则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两本书的定位不同,其呈现的面貌、叙述的方式、表达的角度自然相异。
2003年,我获得了省赛课一等奖,2004年成为市教研员。到如今,指导了上百节省市级以上课堂教学参赛课,听了近两千节语文课,指导5位教师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两位教师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比赛特等奖。有一天,忽然发现,我对课堂教学指导的高峰体验已经历过了。
2008年,我有幸走进浙江师范大学就读语文教育硕士。最大的受益就是学术思维方式的刷新,我仿佛来到语文教育的入海口,一窥那大海的美丽风景。
李海林教授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读过他的所有著作。其对学理的梳理与思辨带给我全新的学术空间。那时,我正同一帮骨干教师致力于小学略读课文教学课题的研究。通过专题调查和平时的教学调研发现,语文新课改以来小学略读课文教学存在很多的误区。作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半壁江山,略读课文的教学应该有“道”。
“道”在哪?由于略读课文教学的材料缺乏,研究充满了艰辛,一次次陷入停顿与茫然的思绪之中。2011年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通过答辩之后,面对基层教师日常课堂上略读教学的问题,教研员的责任和使命驱使着我继续在略读课文教学的道路上探索实践。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也是从这年开始,我自己备课上课,每学期一个典型课例。2010年,运用建构理论上的《学会看病》作了省级展示,与众不同的设计,刷新了大家对阅读教学的认知。2011年上《我最好的老师》,听课者很惊奇,语文课原来可以上这些内容。2012年上《除三害》,让人感叹民间故事原来可以这么有语文味。2013年上《鞋匠的儿子》,言语发现打开了大家的新视野。四个课例,角度各异,都是略读教学,我很满意。
至此,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我有了一些想法、一些总结,在各类教育刊物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为了更全面地总结和认识,我将做学理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2014年春节,在我工作的第21年,我完成了近五年来由实践和理论相互并进而成的一本书,辛勤的探索实践化成了凝固的成果。这是从学理角度对略读教学做的研究,在全国同类课题中相对比较全面,对迷茫困惑中的略读课文教学会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和建议。
著书立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标志。专著标志着一位教师开始系统地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略读有道——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研究》的书写过程,是一个求知、思考、系统建构的过程,是教研员摆脱烦琐日常事务,抓住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研究攻坚,然后以教研成果来引导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虽仍稚嫩,却是一种新的开始。
《“1+X”联读:新课文教学》:知行合一的使命
小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阅读教学上,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课内阅读教学上,而课内阅读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又花在了课文阅读教学上。到期末,语文教师能够好好完成教材内课文的教学,就算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甚至有的到期末,还要匆忙地赶进度、抓课时来完成。
但即使这样,用2~3课时教学一篇课文“少慢差费”的阅读教学顽疾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先生认为,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虽然出现了百花齐放、观念翻新的局面,但是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之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就课文阅读教学而言,始终存在“教学内容繁杂、课堂对话推进、偏于接受理解、課内阅读量不大”等问题。
课文阅读教学必须改革。
从2014年开始,我做得更多的是研究“语文新路”的事,在经过对课文阅读教学问题的深入分析后,实施了温州市小学语文课堂变革项目之“1+X”联读教学。“1”指小学语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X”指与教材内的这篇课文“1”相关联、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音像等)。“1+X”联读教学就是基于教材内的课文“1”,根据议题,加上与课文相匹配的一篇或多篇文章(包括语段、音像等)“X”形成的一组文章(群文“1+X”)的阅读教学。
我称“1+X”联读教学是群文阅读教学的“温州模式”。其途径是发挥语文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大量的课外阅读纳入到课程体系,以内容为切入口倒逼教学内容的精简,减少课文教学烦琐的分析提问,为大量阅读进入语文课堂腾出时间和空间,又以“1+X”的阅读模式促进了比较、发现、探究式阅读的发展。其价值绝不是阅读内容进入课堂后的简单叠加,它是对教师教学理念的系统更新,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重构,实现阅读内容结构化,倒逼阅读教学改革,促使课外阅读课内化,实现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的双丰收。
与传统教材内单篇课文的阅读相比,“1+X”联读教学使阅读对象从一个增加到有关联的多个,阅读内容从一元发展到多元,阅读视角从单角度到多角度,阅读方式从一篇一篇地读到一组一组地读,阅读顺序从单一的从头至尾的纵式阅读发展到既有纵式阅读又有横向联系的网状阅读,学生的思维容量大大扩展,阅读空间大大拓宽,阅读策略有了实践抓手,阅读能力得到了演练,从而促进了思维品质的大幅度提升。
这是在不改变教材编排体例的前提下,在“1”上做文章,并在如何串起课内、课外阅读材料上研究探索,让它们顺利进入主流的教材体系,通过整体施教,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即使是普通教师,也容易上手。“1+X”联读教学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不打破教学原有顺序,便于教学操作。对国内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来说,这无疑又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凡是实践“1+X”联读教学的,其课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显著改进,提高了效率,这比多少教研活动中苦口婆心的教导都来得直接和有效,比多少先进理念的培训,效果都更明显。实践证明,“1+X”联读教学开启了改变课文阅读教学状态的新旅程。
这些内容来自于我目前在写的第三本书《“1+X”联读:新课文教学》,我想献给教学工作的第25年。
“学习通过写作”,与写作相伴的是求知,是高质量、高效率、富有成果的求知。教师的成长在于对教育教学更好的理解和对教育教学活动更得心应手的参与,它区别于标签化的成长。至今我已经发表了近100多篇教育教学文章,我不把它当作写作,而是当成享受阅读、享受思考和表达的过程。这样的书写,也塑造、健全、成就了人本身。这样的书写,是对自己教学命运的把握,无关他人,就是不断享受“阅读—实践—总结”的循环经历,打开通向教学生命成长的康庄大道。
我始终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学生喜爱语文,热爱母语;让语文课成为语文课,成为最有魅力的课;让语文课承担起课程应有的责任和使命。
这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目标与不竭动力。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