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2017-09-04 16:39张锐
中国教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张锐

提问语,历来是教师教学行为自始自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教师会问、善问、巧问,是成功型教师的可贵本领。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质疑、发现,而教师的能动性就在于把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建构、熔铸到课堂提问语中。从某种意义来说,教师提问语本身就是让学生习得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个示范教例。

一、具有批判性思维养成价值的提问语应把握的度

一是提问语的高度。设计提问语并非随意为之,要关注提问语的高度。比如,是知识习得、能力训练、思维培养的高度,还是史学地位、文化传承、审美的高度,抑或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等。这种居高临下的提问,可让提问本身具有语势的强度和思维的力度。

二是提问语的广度。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思維的发散,容纳多向度思考,易发现多种结论,能开阔视野,进行跨学科思考、举一反三等。

三是提问语的角度,如纵向对比、横向对比、因果关系、条件关系、旧知识引入、大语文观念、一分为二、换位思考等角度。不同视角的提问,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激起思维的浪花,引起学习兴趣。

四是提问语的效度,如激发好奇心、开动脑筋探索、深化认知、强化记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研习批判性思维等。所以,教师要把考量提问语的效度,作为教学过程监控的重要方面。

五是提问语的深度。教师要能连环发问,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由现象追究本质,由已知推导未知,有利于研习纵深开掘式的批判思维方式。

六是提问语的力度。要对知识点的把握有力,对能力的提升有力,对思维构成的强刺激有力,能引发强烈的好奇心,能激发参与讨论的热情等。有力度的提问语,能让学生集中思考,从课堂疲倦中警醒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七是提问语的梯度。有经验的教师,常把课堂提问语设计为系列型提问,即设计连环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提供链条式提问,或设计思维导图,步步提问,步步为营,步步长进。

八是提问语的量度。教师的提问要适度,不搞铺天盖地式的提问,不搞“大脑眩晕式”的提问,能把控提问节奏,调配好每节课提问语的数量与难度。

九是提问语的清晰度。要让问题一目了然,清晰易懂;不晦暗,不朦胧,不会曲解、误读;有利于尽快切入问题核心……教师把问题想透,才能说得明白。

综上所述,将批判性思维渗透到教师提问语的设计中,一定会增强课堂思维的力度,让提问不再绵软、不再苍白,不再是无效或低效的。把融入批判性思维的提问语作为备课思考的重心,既能促使教师更深入地探求教材内容,又可增强自身备课的新鲜感。它不再是简单重复的,而是充满获得感带来的兴奋和愉悦。

二、教师的提问语一定要与学生的思维对接

教师的提问语应是“知其然”往“知其所以然”为目标的对接,不应是课堂的点缀与热闹的呼应,而是积极思维的萌动与启发。教师要明确是常识型提问、知识型提问,还是思考型提问,并将这些提问类型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思维过程、学习技巧的把握结合起来,成为课堂的有效提问和高效提问。

例如,教师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时,了解到学生认为鲁迅的文章,有些文字很难懂,结构灵活多变,泛读时不知所云,存在阅读理解的障碍。而且,学生对接受文化遗产有许多误区。所以,他设计了以下系列问题:(1)“拿来主义”是什么“主义”?为什么作为文章的题目?这时教师可以适当提示:这个问题先放一放,待课文学完后再作答。(2)既然讲“拿来主义”,为什么开头大讲“闭关主义”?(3)鲁迅讲“拋来”“抛给”是什么意思?与“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4)有人把“运用脑髓,放开眼光,自己来拿”这几个字作为文章的题眼,你怎么看?(5)后文的比喻论证法,你能领悟吗?(6)试以《今天国人的拿来主义》为题,做一段三分钟左右的演讲。

其实,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正是指导我们如何正确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接受和发扬世界文化遗产。所以,教师要从学情出发,设计一系列的提问语,从总体上把控教学主要目标,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

三、教师提问语的核心是追问

遗憾的是,教师在讲授阅读课往往缺少追问,如对文本解析、对教参建议、对阅读课流程安排、对学生课堂表现、对课程效度等缺少追问。这是因为进入教材的经典文本,都是矜持而高贵的。屈原的楚辞、李杜的诗、唐宋八大家的文、曹雪芹的小说,谁能一眼看懂?我们不用思考去发现、领悟、追问,怎能在新的高度上继承并发扬?特别是生活在快餐式文化背景下的年青一代,正在失掉对精神价值的追问与判断,丢失那种审视、追问带来的清醒感和愉悦感。

一般情况下,当学生面临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后,由于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的制约,易于满足认知结构暂时形成的平衡,不再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追问。教师此时的及时追问,会打破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刚刚形成的认知平衡,又一次为学生制造了新的思维冲突,引发他们对问题的继续思考、探究。此时,学生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对主题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四、学生学会提问是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世界是在不断的发问中前进的。学会不断发问,比学会作答更重要。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靠有效提问能力的磨炼与养成。

据闻,原四川大学教授蒙文通先生的考试课,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学生提个问题,他就能知道他的学识程度如何,当场断定学生本学期的成绩分数。更绝的是,他是在川大旁边的一个茶铺里考试。学生问得好,他猛吸一口叶子烟,请学生坐下来陪他喝茶,然后对他提的问题详加评论;问得不好,当场请学生走人。学生是又紧张又兴奋,思忖着自己能不能留下来陪老师喝茶。这种考试课,意在教给学生享受上课、享受学习、享受思考、享受考试……

因此,教师可以参加笔者设计的《我的提问自查表》(见表1),引导学生将一学期(或一单元)阅读课文与课外读物时想到的问题列出来,作为一次考核成绩。教师亦可据此做一次批判性思维水平的调查分析报告,为以后的教学和教研做参考。

而且,教师提问语的实施,也要讲究提问的艺术,切记勿用下列形式进行提问,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失常或情绪反感,如责问、逼问、盘问、质问、审问等。为此,教师要把握课堂提问的最佳时机与巧妙方式,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想说而又一时说不出来之时、思维转折点时、看似无疑处、思绪纠结处、鼓励学生深入思考时发问,也可明知故问、不耻下问,或在每次提问时留有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能从容作答。

总之,我们提倡指导学生学会向文本、教师、同学、自身提问,做到质疑思维的全覆盖,养成“每事问”的良好思维习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