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

2017-09-04 03:00
经济 2017年17期
关键词:减贫贡献精准

文/本刊记者 王 芳

精准扶贫,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访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

文/本刊记者 王 芳

消除贫困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在抗击贫困的斗争中,中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从制度、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扶贫,为世界减贫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积累了中国的反贫经验,同时,我国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在援助项目中更多地引入扶贫视角,为世界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谭卫平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说。

减贫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贡献

谭卫平

《经济》:我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具体来说,对世界减贫做出了哪些贡献?

谭卫平:概括而言,中国减贫对世界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实践贡献和理论贡献两方面。

从实践角度讲,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这个成就,足以证明精准扶贫政策的科学高效,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说明中国政府有能力实现消除农村极端贫困的伟大目标。

当然,在具体操作层面,中国的开发式扶贫也借鉴了不少国际反贫困理论和经验。例如世界银行支持我国减贫项目中建立贫困监测体系,这对我国当前精准扶贫中的“精准管理”就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国家主导是中国减贫的首要经验

《经济》: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郝福满总结了四条中国扶贫经验,即改革、开放、创新、政府主导,您认为有哪些?

谭卫平:中国减贫的首要经验是“坚持国家主导,强化政府责任”,也就是说制度优势是我国减贫的根本保障。因此“改革、开放、创新、政府主导”中的“政府主导”应该放在第一位,在我国政府的主导下实现了改革、开放,而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利用不到40年的时间,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目标,纳入“五位一体”全面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开创了脱贫攻坚新局面,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总的看,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市抓落实的管治体制得到了贯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项决策都得到较好落实,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实现了大规模减贫,不仅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形成了减贫的中国方案。我们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改革开放,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中国减贫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经济上的高速增长,为中国减贫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帷幕,同时也是中国大规模减贫过程的开端。

二是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减贫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具体表现为党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高效的决策和强大的执行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既制定长期减贫规划,又确定年度减贫目标,常抓不懈。在扶贫开发不同阶段,中国政府都及时发布了重要的战略性减贫政策文件,1993年中国政府发布《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年和2011年,中国政府分别发布第一个和第二个为期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布,对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总体目标作出战略部署。

四是及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确保减贫实效。在主要通过持续性地发展经济来解决面上贫困的基础上,中国的减贫步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对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的贫困人口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扶贫实效。

五是十分重视发挥市场在减贫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吸引资本、激发活力上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推行的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资产扶贫等模式,都是希望通过市场的力量将贫困农户有限的资源转化为资产,使得贫困农户也能成为市场的经济主体。

履行大国责任,实施新型“南南合作”

《经济》:目前,我国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任务很重,为什么要实施对外扶贫合作呢?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在国际扶贫合作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谭卫平: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同时,我们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承担着切切实实的国际责任,有责任参与全球贫困治理;另一方面在减贫方面我们也得到世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帮助,因此在做好中国减贫事业的同时,同欠发达国家加强扶贫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要的,通过“南南合作”,分享我国贫困治理中取得的经验,为更有效地进行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目前,扶贫事业已成为全球“南南合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框架内对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帮助。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是2005年成立的、负责对外减贫交流合作的专门机构,负责加强减贫交流与知识分享,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如引进世界银行援助项目,开展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性项目,参与组织了“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减贫与发展会议”等品牌性论坛,为120多个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官员进行能力培训,等等,提高“南南对话”的有效性,为全球贫困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经济》:我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包含哪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有哪些创新?

谭卫平: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挥制度优势,减少本国内部贫困;二是通过“南南合作”,增强其他发展中国家贫困治理的内生动力,实现减贫。

概括而言,我国的“南南合作”形式既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等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也包括技术示范、人才培养、援外医疗队、知识分享等合作。中国参与全球贫困治理,既有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和投资,也有农业、农村减贫等直接瞄准贫困地区的扶贫示范项目,还有教育、卫生等改善民生、培育长期发展能力的项目。

从总的形势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参与全球贫困治理的手段逐渐从支持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为支持广泛经济社会发展与专项减贫交流合作相结合的手段。以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和商务部正在老挝、缅甸、柬埔寨三国开展的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为例,目的是通过与受援国的各级相关机构和基层群众进行合作,充分采纳基层多数群众意见来设计亟需的项目。在内容设计上,更加注重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中外合作、联合管理的工作模式,也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相关干部的减贫能力。

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减贫,促进民心相通

《经济》: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如何让国际减贫合作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

谭卫平:减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做好国际减贫合作,重在打通民心。我国目前倡导的国际减贫合作新机制是有别于西方国家设立的援助机制,不附加任何条件,而且用参与的方式充分考虑受援国基层社区百姓的需求。此外,这一新机制将合作国视为伙伴,让对方充分地参与到减贫合作项目的管理中,使其有平等感和拥有感。这种新型的国际减贫合作将有利于改善合作国的民生,促进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合作打下良好的民意基础,同时进一步巩固我国的对外友好关系。

猜你喜欢
减贫贡献精准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福建省农村金融减贫的路径研究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理解发展和减贫
精准的打铁
贡献榜
精准扶贫二首
关于减贫的可持续性问题的探讨
发展方式转变与减贫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