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初探

2017-09-03 09:40魏博文于强
党政干部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社会资本转型升级制造业

魏博文 于强

[摘  要]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含义、测度指标和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文献。文章利用内生增长模型对社会资本融入制造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进而分析社会资本融入制造业发展将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传统制造业已经不符合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制造业只有通过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新发展,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有利于助推制造业的发展,这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最后提出要采取利用“互联网+”构建合作发展平台、发挥银行中介职能、继续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借助国家战略等措施,实现社会资本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社会资本;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10-0054-06

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制造业涉及的层面广、产业关联度高,其转型升级发展,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且有利于实现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延续。因此,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言献策,本文另辟蹊径,从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

一、社会资本的含义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综述

(一)社会资本的含义界定及指标测度

Bourdieu(1986)是第一个以学术概念的形式提出“社会资本”一词的,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群体成员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群体成员通过对这种“社会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它是由公民的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张其仔,1997;卜长莉,2001)。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提高效率的保证,是人们在社会性相互作用中、有意或无意的合作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资源存量,包括信任、合作、规范和社会网络等(Putnam et al. 1995;程民选,2006)。顾新等(2003)却认为资源本身不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依靠个体或组织在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资源的能力。边燕杰(2004)的研究区分了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社会资本蕴含于社会网络中,但是不等于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是“通过关系网络发展、积累和运用资源”的能力。徐延辉(2002)从微观领域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义,社会资本通过企业的社会交换能力表现出来的,是企业家和员工凭借个人品行而产生的动员社会稀缺资源的能力。

由于理论界目前并未对社会资本的含义形成一致意见,这就导致在选取社会资本测度指标时存在较大差异。Putnam(1995)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可以用政治参与情况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情况来测量美国的社会资本,可以用投票率、社会信任程度、社會犯罪率、参加社会组织的人数、不良贷款率、沟通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等指标来表示。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社会资本的含义界定为: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劳动力在相互联系中获取知识、技能、信息和信任,并将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成新的创新网络,促进价值增值的一种资本形式。

(二)社会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社会资本”一词,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的,但是使用频率并不高,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资本”才得以广泛应用。现有研究大多认为,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地提高创新效率和经济增长效率。

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似,社会资本也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Temple & Johnson(1998)指出,经验预测与现实经济出现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忽略了社会方面的因素,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就是合理的社会安排。社会资本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网络,这种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促进某些行动目标的达成,因此社会资本可以通过个体之间的合作来提高经济增长绩效(Ostrom,2000;Adler & Kwon,2002;刘长生、简玉峰,2009)。实证分析同样能得出社会资本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Knack & Keefer,1997;Zak & Knack,2001;潘越等,2009;戴亦一等,2009)。社会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则在于人力资本的提高和政府效率的提高(Deng,W.,Y.Lin,J.Gong,2012)。

既然社会资本有利于经济增长,那么就应该增加社会资本的积累。教育水平提高有利于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和互惠能力,增加人力资本,促进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本的积累。

目前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问题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会资本含义的界定、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研究上,将社会资本与制造业放在一起进行研究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就是要将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引入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的理论基础

在罗伯特·卢卡斯的内生增长模型中,典型消费者在供给创造产出的劳动与人力资本的积累之间分配时间,其中人力资本是工人在某一时点上所积累的技能和教育存量。工人拥有的人力资本越高,创造的产出越多,创造的新的人力资本也就越多。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逐渐进入生产领域,并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在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劳动力在相互联系中获取知识、技能、信息和信任,并将这些要素进行重新组合,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价值增值的一种资本形式”。从社会资本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含义包含了人力资本。因此,文中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即: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知识、技能、信息和人们彼此之间的信任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人的生产能力是没有限制的。因此,社会资本投资的收益不递减。那么,即使不存在外生力量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是可以实现的。

(一)典型消费者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假定一个典型消费者当期拥有单位的社会资本。每一时期,这个典型消费者都有1单位的时间,可以在劳动供给和社会资本积累之间进行分配。为简化起见,这里假定消费者没有闲暇时间。用u表示每一时期消费者分配在劳动上的时间,所以消费者有效劳动量是uHs,它等于消费者用于工作的时间乘以消费者的社会资本量。消费者的社会资本量是衡量其工作时间的生产率的指标。消费者的每一单位有效劳动量的当期实际工资是w。进一步假定,消费者的当期预算约束是:

C=wuHS                      (公式1)

即消费等于劳动所得,消费者没有储蓄。

尽管没有储蓄,但是消费者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积累,换取未来消费。由于消费者每一时期的劳动时间用u表示,那么(1-u)就是每一时期用于社会资本的积累。未来社会资本的积累用表示,

HSt=b(1-u)HS                  (公式2)

未来的社会资本存量与用于社会资本积累的当期有效劳动量[用(1-u)HS表示]成正比。系数b是社会资本积累的技术效率,b>0。

(二)典型企业

假定典型企业只用有效劳动量生产产品,所以生产函数表示为:

Y=zuHd                        (公式3)

Y表示当期产出;z是有效劳动量的边际产量,且z>0;uHd是當期投入生产的有效劳动量,即是典型企业对有效劳动量的需求。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的性质,这是因为,生产过程中只投入有效劳动量,增加有效劳动量会同比例地增加产出。

典型企业雇佣有效劳动量,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π=Y-wuHd                     (公式4)

将公式3代入上式,

π=zuHd-wuHd=(z-w)uHd          (公式5)

根据公式5可知,如果(z-w)<0,无论企业雇佣多少有效劳动量,企业的利润都是负的,所以只有在uHd=0时,企业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z-w)>0,无论企业雇佣多少有效劳动量,企业利润都是正的,所以企业会雇佣无限数量的工人来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z-w)=0,企业无论雇佣多少工人,企业利润都为零,所以企业可以雇佣任意的有效劳动量。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有效劳动量的需求曲线具有完全弹性。

(三)市场均衡

假设只有一个市场,而且在该市场上企业用消费品交换消费者的有效劳动量,由前面的分析可知,(z-w)=0时市场出清。市场出清时,uHS=uHd,即有效劳动供给量等于有效劳动需求量,所以令HS=Hd=H,并对公式1和公式2进行替换可以得到,

C=zuH                         (公式6)

Ht=b(1-u)                     (公式7)

当期社会资本H给定,由公式7可以确定未来社会资本Ht,如果b(1-u)>1,那么H>H,未来社会资本总大于当期社会资本,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社会资本无限增长。由公式7可以推导出社会资本增长率:

(公式8)

如果b变大或u变小,社会资本增长率会提高。系数b是决定社会资本积累技术的效率,这种效率可以解释为人们在相互联系中不断积累的知识、技能、信息和不断加深的信任。根据公式8进行预测,人们彼此之间联系越紧密,社会资本增长率就越高。如果u变小,那么在每一时期,用于劳动生产的时间越少,用于社会资本积累的时间就越多,这也会导致社会资本增长率提高。

根据公式6,C'=zuH',其中C'是未来消费。再结合公式7,消费的增长率是

(公式9)

从公式9的结果可以看出,消费的增长率等于社会资本的增长率。将公式3和公式6结合在一起,可以得出C=Y。所以,

(公式10)

在这个模型里,假定不存在投资、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净出口,均衡状态时,社会资本、消费和产出的增长率是相同的,都是[b(1-u)-1]。

从上述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导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公式3给定的生产函数中没有出现社会资本的规模报酬递减。也就是说,在生产函数中,社会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给定u,产出和社会资本成正比增长。社会资本的边际产量不会随着生产中所用社会资本的数量增加而减少。这又是因为,在分工和协作的基础上,劳动力的知识、技能、信息和信任是在不断增加的,劳动力的生产能力是没有限制的,社会资本的边际产量是不会减少的。经济增长的动因是社会资本,因此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

内生增长模型的结论,同样可以用来分析社会资本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它与各个产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来推动。制造业发展,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续航能力就强。因此,内生增长模型所反映的社会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适用于社会资本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上。

三、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制造业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廉价制成品出口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也是我国成为“制造大国”的动力源泉。目前,这两个动力源泉正在日渐弱化。我国制造业长期采取的是“三高一低”的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还可以维持,可是现在进入到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加上传统制造业的动力源泉正在弱化,人们对产品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制造业的发展遭遇到瓶颈,面临着转型升级。由于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其强劲的扩张惯性,大量制造企业还只是全球制造网络的低级供应商,没有融入到全球制造网络中,仅仅游离在网络边缘。再加上“中国制造”的软肋是缺乏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这就导致制造业转型升级困难重重。社会资本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作用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注重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融入社会资本有利于摆脱创新能力弱、自身增长动力不足的困境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要摆脱传统的粗放型高速增长,进入到高效率、低成本的集约型、可持续的稳态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关键则在于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充分利用,发达经济体凭借其强大的科技实力,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优势地位,对新兴经济体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巨大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的双重作用下,我国的产业集群已经粗具规模,但由于其层次和竞争力水平较低,我国制造业仍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超过20%,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达到50%,美国、日本仅为5%左右。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增速的转型期,制造业必须依靠转向升级才能得到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制造业集群企业之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导致制造企业产业配套能力差,产业价值链没有充分延展,所以,这是造成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弱、自身增长动力不足的第一个原因。

受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进一步加剧。“中国制造”无疑成为金融危机催生的贸易保护的牺牲品。2008年金融危机的本质是,实体经济结构失衡、发展方式扭曲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积极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经济新常态和新技术革命已经凸显出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然而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缺乏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数只占专利申请总量的6.47%。我国企业普遍青睐技术引进,认为技术引进更快捷、更实际。长期依赖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必然导致技术创新能力被锁定。对于全球制造网络中的核心企业之间所形成的伙伴关系,有益于对彼此技术溢出的利用和研发。受制于创新利益不能在短期获得较高收益,我国多数制造企业无法成为全球制造网络的核心企业。如此往复循环,我国制造企业因未能成为全球制造网络核心企业,其自主创新能力将会呈现不断弱化的趋势。这也是我国制造企业在全球制造网络中游离在边缘地带、自身增长动力不足的第二个原因。

正如第一部分所述,社会资本是依靠知识、技能、信息和信任等现代元素重新组合所形成的创新网络,不仅能够拓展制造企业的产业价值链,而且有利于将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与企业的技术需求有效结合,解决困扰制造业发展的技术依赖问题。

(三)融入社会资本有利于增加有效供给

对于有效供给问题,供给的量、质、价都能得到需求者认可、并得到接受的供给就是有效供给。有效供给不仅强调产品品质好、价格合理,而且供给量要与市场需求量相吻合,只有这三个条件都满足,才是有效供给(胡培兆,2004)。如果没有有效供给,一味地强调市场需求,那么政府就需要采取扩张性政策刺激市场需求,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同时整个社会还会面临通货膨胀的风险。相反地,如果企业主动地、积极地适应市场,生产适销对路商品,企业不仅会逐渐壮大,政府的压力也会相应变小。

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有将知识、技能、信息、信任等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形成創新网络,促进价值增值的特点。在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的背景下,在制造业生产中融入社会资本,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本的创新网络,改变对传统能源和生产要素的依赖,解脱当前生产力的桎梏,根据市场反馈的需求信息进行生产,增加有效供给,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将逐渐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四、社会资本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方面,它能够带动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进而拉动内需。因此,要想顺利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化解制约社会资本的制度约束,逐渐形成有利于社会资本发展的社会机制。

(一)利用“互联网+”构建合作发展平台,增加有效供给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国家提出“互联网+”战略。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将制造业转型升级置于社会资本框架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各级政府在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要鼓励其将研究成果迅速而有效地转化成企业生产力。政府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对科研人员的研究领域加以引导,使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研究成果的转化率。目前,互联网正在逐步渗入到制造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巨大变革,消费过程就是体验过程。开放的网络平台将分散的消费者与生产者联系在一起,及时将消费信息反馈给生产者。个性化需求能够充分激发创新潜力,定制成为创新的行动。企业主体凭借互联网平台能够实现相互学习、信息共享和协调创新。可以说,互联网能够实现信息、知识和创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满足各个企业主体的利益要求,实现各要素的价值增值。互联网平台能够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在内的创新团队。发达的网络平台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现象,增加制造企业和消费者的互动了解,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市场信息,降低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换成本,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为制造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抓住这一发展契机,制造企业逐渐进入到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中高端,顺利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

(二)充分发挥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

银行作为信贷双方的中介机构,可以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的信息,还可以将分散的资金进行集中、发放贷款。民间资本持有者通过购买理财产品,规范民间借贷行为。银行凭借对民间资本持有者和制造企业信息的了解,为双方搭建沟通的桥梁。民间资本持有者可以实现资本的增值,制造企业可以得到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银行作为中介机构,收取一定手续费。这种借贷行为实现了民间资本持有者、制造企业和银行三方的利益。

(三)继续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既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又有利于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实现这一目标,单纯依靠国有资本很难完成。民营企业经营方式灵活、善于捕捉市场信息。将民营资本与国有资本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相对单一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融入民间资本的创新理念,增强资本流动性。因此,继续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充分发挥各种类型资本的优势,不但可以拓宽制造企业的社会网络,积累社会资本,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而且能够提高制造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首先,需要道德约束,形成人人讲信用的社会风尚。这需要提高经济主体整体文化素质,增加公共教育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困难地区、困难学生的投入力度,力争实现教育公平。其次,要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完善的产权制度能够将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区分,保障经济主体的长期利益。最后,还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对于不讲信用、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的不良企业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惩。

(五)借助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资本与制造业融合的进程

2012年国务院发布《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提出要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这是实现工业强国的必由之路;2015年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将中国建设为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2016年公布“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资本作为在人们相互联系中形成的一种资源存量,具有促进价值增值的特点。社会资本与制造业融合,不仅符合“创新驱动”的战略方针,弥补传统生产要素的不足,而且符合供给侧结构调整的要求。政府部门还应继续制定并实施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打造良好的协同发展环境,以有效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Bourdieu.The forms of capital[M].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86 242-258.

[2]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3]卜长莉,金中祥.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1,(4):217-222.

[4]Putnam R.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in America[J].Journal of Democracy,1995,6(1) 65-78.

[5]程民选等.信誉与产权[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4.

[6]顾新等.社会资本及其在知识链中的作用[J].科研管理,2003,(2):44-48.

[7]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136-146.

[8]徐延辉.企业家的伦理行为与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一个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比较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2,(6):63-71.

[9]Temple,J.,and P.Johnson.Social Capab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 967-990.

[10]Ostrom  E..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0 14 3 137-158.

[11]Adler P.S.,Kwon S.w..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1):17-40.

[12]刘长生、简玉峰.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内生经济增长[J].财贸研究,2009,(2):1-10.

[13]Knack,S.,and P.Keefer.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Impact A Cross Country Investig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 1251-1288.

[14]Zak,P.,and S.Knack,Trust and Growth[J].Economic Journal,2001,111 295—321.

[15]潘越,戴亦一,吴超鹏,刘建亮.社会资本、政治关系与公司投资决策[J].经济研究,2009(11):82-94.

[16]戴亦一,張俊生,曾亚敏,潘越.社会资本与企业债务融资[J].中国工业经济,2009(8):99-108.

[17]Deng,W.,Y.Lin,and J.Gong.A Smooth Coefficient Quintile Regression Approach to the Social Capital-economic Growth Nexus[J].Economic Modeling,2012,25 185—197.

[18]胡培兆.有效供给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75.

[19][美]斯蒂芬D威廉森(郭庆旺,张德勇译).宏观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8.

责任编辑  魏亚男

猜你喜欢
社会资本转型升级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对当前我国推进PPP模式的探讨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互联网金融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探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