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朝晖
金光万道 梵歌一阙
—— 佛像的收藏与鉴赏
文/陈朝晖
◎明宣德 观世音菩萨
佛教进入中国以及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约在公元纪元前后)。两千年来,一部佛典经过再三翻译衍生出许多旁支,另立出许多宗派。佛教造像也一样,各时期传入的有限的印度造像,如同种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开花结果,呈现出不同的景象。随着中国佛教文化的成熟,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像在中国工匠的手中逐渐脱离原有风格,加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形成独特的鎏金铜佛像。
佛教发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是在汉朝。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才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量的佛教艺术品被制作出来,其中金铜佛像从现世看来,无疑是最有魅力的。
所谓金铜佛像,泛指一切金属质地的佛像,它可以是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甚至是纯金材质,一般特指鎏金铜佛。佛教以感化世人、普度众生为宗旨;佛教经典,也宣称佛陀法身不灭,只要在修行时观想佛的庄严宝相,吟诵佛号,佛便与你同在。而为彰显佛像的耀眼灿烂金色,更是必不可少。但由于金过于珍贵,所以很少有直接用纯金来铸造佛像的,而且因为金流动性的问题,造成纯金冷却后极易出现裂缝,所以,采用汞镀金法在铜佛表面贴金,就成了佛教造像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这些金铜佛像被各地寺庙供奉,辗转百年之后大部分流落民间,构成了今日蔚为大观的佛像市场。
◎帕拉 11世纪 双色铜合铸释迦牟尼成道像
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大体分为汉传、藏传两大系统。鎏金铜佛像因为历史久远,存在着断代上的困难,现在,人们普遍以各时代佛像所具的造像特征,来作为断代的主要依据。
汉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数,尺幅较小。北朝(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腿。座下有双层4足或单层4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宋代铜佛像以菩萨像居多,有的高发髻,脸上胖下尖,身段高长。有的腿为一拱一吊,左手臂放于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于座上。清代铜佛像以刺头居多,有的刺头顶上有肉瘤,大耳,下颏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铸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盘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莲形或山形座相对前代高,底座无锉痕,铭文或于座腿前,坐姿多样,腿或一盘一吊,或一拱一吊。
◎明宣德 观世音菩萨
藏佛与汉佛也不一样,藏佛胸高乳大,汉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为藏佛,刺头者皆为汉佛。
鎏金铜佛像行情的一路走高,使收藏者投资信心倍增,但同时也应注意佛像的辨伪。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拍卖活动,赝品不在少数,主要有三类: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滥造的新品,这在古玩地摊市场中随处可见。二是以真品翻模制作的作品,粗看颇有旧气,但只要仔细辨别佛像的脸部、手足部和衣纹等细节,还是能判断其真伪的,仿品在这些部位的处理往往比真品模糊或交待不清。还有较重要的一点是看包浆,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做旧处理,但其光线反射较刺眼。三是以旧的残件拼凑或在旧品上添款以增加其价值。对这些作品的辨伪,需要对佛教造像有一定的理解和熟悉。因为古时的工匠制作佛像,必须遵循严格的佛教制度和制作规程,从整体上研究还是能看出其中之统一性的。
鉴别佛造像,特别要注意真器伪款现象。有的铜、石佛像,本身是真品,但被加刻伪款,比如北齐的佛像加上了北魏的年款,而且是北魏初年的年款。北魏初年的佛像,还没有完全摆脱外来的犍陀罗佛像样式的影响,字体也遒劲古拙。而北齐的佛像流行浅薄的衣纹,大衣如湿衣贴体,与北魏初期的深厚起伏的衣纹截然不同。这种在真品上刻伪款的例子很多,从字体、发愿文内容都能发现问题。再如,有的唐代铜佛像本身无款,将光背后或四足面加刻北魏年款。小型北魏铜佛像与唐佛像实际上有很大区别,收藏者若不深入研究其造型,往往看大形,似乎都是四足带光背,再加北魏伪款,就很容易将它作为北魏佛像而上当。
佛像收藏爱好者在面对造型各异、真假难辨的佛像时,如何欣赏,如何甄别并判定其价值,一般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忿怒相”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的“寂静相”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一个原则。用佛教术语来说,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指显宗佛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佛教。正因为有在佛教修习上的差别,显宗与密宗的佛造像形象也有不小的分别。
显宗佛像一般呈慈悲和善之态,如最常见的佛祖释迦牟尼像都是神态安详,跏趺坐于莲花,手结无畏印、施愿印等,周身莲花与光环相衬,给人平和、安稳之感,所以也可称此类佛像为“寂静相”。一般包括佛、菩萨、明王、罗汉、护法、高僧六类,其中的明王护法类虽然也有多臂多面,观世音菩萨像也有呈千手千眼相,但还是以一面二臂为主。
“菩萨装”藏传佛像的价格,一般高于同类型“佛装”藏传佛像,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价值的另一原则。藏传佛教还将佛的形象分为两种:“佛装像”,即螺发,身披袈裟,无项链、璎珞装饰;“菩萨装像”,即头戴珠宝冠,身披绸衣,佩戴璎珞、项链等饰物。从市场分析,因为“菩萨装”的佛像纹饰复杂,为表现头冠及身上飘散的绸衣常用到镂空等技术,更增加了佛像的美感。
◎清雍正 绿度母
宫廷藏传佛像价值,基本高过民间藏传佛像价值,这是辨别藏传金铜佛像的第三个原则。早在元代,宫廷就邀请尼泊尔工匠来汉地制作佛像,明洪武时期有短暂的中断,至永宣时期又盛行,直至清代。乾隆执政时期为清朝盛世,宫廷造像延续了永宣宫廷造像艺术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更加华美而具宏阔气度的造像风格。汉地明永乐、宣德时期所造的藏传金铜佛造像,比例匀称、形体分明、清秀宜人,因而备受市场追捧。
这些原则不是绝对的,在判定佛像价值时要注意,一般宫廷造佛像多以“菩萨装”为主,尤其明代宫廷如此,这就使得宫廷菩萨装像的价位是最高的。如果同为民间造像,“忿怒相”就比“寂静相”高了。
责任编辑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