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 涓 黄立元
生态佳肴 贵州味道
—— 试论中国九大菜系
文/胡 涓 黄立元
黔菜作为一个菜系姗姗来迟,躲在深山人未知。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梳理,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菜系,不应该只是八大菜系,而应该是九大菜系。这第九大菜系就是——黔菜。
◎乔啟明 摄
◎乔啟明 摄
所谓黔菜,即贵州菜,由贵阳菜、黔北菜为代表的地方菜品,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菜品,官府菜、屯堡菜、土司菜等独特菜品以及花样品种繁多的地方著名小吃共同组成。黔菜的基本形态、菜式、选料、味型、盛器等,都非常朴实、简洁,十分大众化和常态化。
早在周朝之前,生活在今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利用所居地区丰富的种植、养殖和野生的饮食原料,创造了以烧炙、腌渍、煮、烙、酿为主要技法的原始烹饪文化。西周中叶的部落联盟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夜郎国就和中原、川、滇、粤有政治和经济的联系,中原和邻近省区的烹饪文化随之传入贵州,与贵州本土烹饪文化相互融合、补充,使黔菜逐步形成并得以发展。
所以,从历史上看,黔菜并不是贵州人的发明。首先,作为中国的移民大省,贵州在远古时,就有苗族、侗族等民族先后迁徙到这里。明代朱元璋为了“开一线通云南”,调北征南的屯兵部队,一次就是30万人,导致各省移民不断跟进。之后各朝各代因迁徙、抗战、入黔解放、支黔支边、三线建设、上山下乡等各类原因,形成了以汉族为主的移民潮。这种移民潮和贵州这个具有悠久民族历史的内陆地区融合,形成了贵州的开发和包容、多民族与多文化长期共处融合的历史,给贵州地方菜、民族菜注入了新的活力。其次,贵州建省后发展起来的官府饮食,以及不断徙入的汉族饮食文化,这些都成为黔菜文化的根基。也就成就了黔菜的辣文化、酸文化、糯文化、竹文化、傩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移民文化,成就了黔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树一帜的风格。
◎向忆峰 摄
在一百多年前,旧时的北京就有了黔味菜馆。清朝末期,黔菜名厨李兰亭整理了《黔味菜谱》,载有黔菜200多种,黔菜品种丰富,烹调技艺考究,同时吸收了川、湘、鲁、粤、淮等菜系的烹制方法和风味特征。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相融合,成就了黔味和各种风味兼容的特色菜肴——黔菜。
黔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黔菜取材于贵州高山密林之中, 黔人的先辈在千百年的饮食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总结了许多药食同源、医食互补的经验。贵州的许多药材,往往同时也是食物和奇妙的调味料,用这些原料做菜,不仅好吃,而且强身健体,祛病除毒。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他菜系是不能与之相比的。
从以上对黔菜简单的介绍,我们看到,就历史渊源而论,黔菜可谓是漫长悠久,仅有浙菜可与之相提并论。就菜肴特色而论,黔菜除了有与外界交流融合之外,更有其他菜系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为什么中国只是形成了八大菜系,而将黔菜排除在外呢?
从川、黔、湘之外的中国其他各地了解到,就这三个地方的菜系特点而言,外界主要的印象是“辣”,他们无法区别出这三种辣的不同,进而不了解这三种菜系的不同。反而,他们以为,既然都是“辣”,那就是川、湘菜系就足以包涵黔菜了。另外,由于贵州长期相对封闭落后,经济欠发达,农耕社会经济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使得黔菜的商业推广远远滞后于其他菜系,因此黔菜鲜为人知也就不足为奇了。
黔地无闲草,处处都是宝。好山好水好食材。贵州食材既具有天然食品的地道特性,又具备天然药材的特性,可食、可补、可养、可调,很多食材都是天然的养生保健佳品,如天麻、山药、杜仲、石斛、鱼腥草、五味子、竹荪、魔芋、刺梨、金银花、花椒、关岭小黄牛、黔北麻羊、三穗鸭、从江小香猪、剑河小香鸡等等,不胜枚举。笔者从有关资料获悉,截至2017年3月,贵州省已有190多个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越来越多的贵州农产品获得国家“三品一标”认证,走向市场、餐桌。
贵州的茅台酒成为国酒,老干妈辣椒制品成为全球辣椒酱奢侈品,风靡天下,就是贵州好山水、好食材、好味道的最好诠释。药食同源、医食互补,无污染、纯天然,这,正是黔菜的本色。具有黔地地理标识的多样性、独特性的原生态食材,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城市中的人们,感受到身心久违的返璞归真,体验到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和谐,代表了人们对生态菜、生活菜、生命菜的健康养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