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彦,刘 莹
(1.山东省曹县华泰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2.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淤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研究
刘春彦1,刘 莹2
(1.山东省曹县华泰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2.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山东 菏泽 274400)
目的 探讨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淤型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初步研究其临床作用机理。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76例,随机平分为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气通脉汤的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证候,心电图变化情况,比较临床疗效,并评价中药的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证候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证候总有效率81.58%,治疗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心电图总有效率78.9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淤型心房纤颤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毒副反应,安全性较高。
心房纤颤;气虚血瘀;中西医结合疗法
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据流行病学调查,中国房颤发病率为0.77%,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显著上升[1]。其多发人群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尤以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肺心病为多见。抗心律失常西药效果明显,但副作用大,非药物治疗,有待更深入研究。近年来,采用中药益气通脉汤联合西药治疗阵发性房颤,取得较满意效果,现就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参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4年9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心房纤颤患者76例,经辩证诊断为气虚血瘀型房颤者,其中,男39例,女37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8.7±6.2)。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方法,包括:规范的胺碘酮疗法,或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服用辛伐他汀、拜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美托洛尔等,心衰者给予强心、利尿,并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抗感染、平喘、降压,降糖等对症治疗。在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增加益气通脉汤。方药组成:黄芪30 g,党参20 g,当归尾12 g,川芎10 g,地龙10 g,赤芍10 g,桃仁10 g,炙甘草10 g,红花10 g,五味子6 g,三七6 g。兼心阳不振者,加桂枝、制附子、龙骨、牡蛎;气阴两虚者,加生地黄、阿胶、麦门冬;痰热内扰者,加黄连、瓜蒌、苦参、法夏。治疗5周后观察结果。
1.3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国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纳入标准:符合心房纤颤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气虚血淤型;年龄在46~78岁;能按要求规范用药,并能控制饮食者。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并心衰者;合并有肝、肾、脑、造血系统及甲状腺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服用治疗心血管病的中药2周内,或同时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
3.1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初诊、治疗中、出路径后症状、体征变化;对比患者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治疗前后窦性节律或房室率变化情况,同时观察用药后毒副作用发生情况。
3.2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和《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进行疗效评价。
3.3 治疗效果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n,%)
房颤属于中医“心悸、怔忡、促脉证”等范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患者常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体质不足等原因导致气血阴阳失调,心脏统帅调节、自律功能失常,心脉失养,引发心悸[2]。其病理可以虚、实概之,虚与气、血、阴、阳有关,实与瘀、痰、热、湿相连,证型虽多,临床以气虚血淤型常见。益气通脉汤中黄芪大补元气,故重用之为主药,现代药理研究有明显扩张外周血管、冠脉作用,抗缺氧,改善心脏功能,抗心律失常,有效抑制血栓形成。赤芍、红花、川芎、当归、三七、桃仁和营活血化瘀,瘀血去则元气无阻,遍行周身,据研究有使血流加快,使冠状动脉血管扩张,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心肌缺氧状态,纠正心律失常等作用。地龙有通经活络功效,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利于改善心肌供血,抗心律失常,能延长凝血酶时间,增强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3]。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含甾醇、苷类、内酯11种微量元素等成分,有抗应激、强心,抗心肌缺血,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提高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心肌激酶的释放[4];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有β受体阻滞剂作用,降低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显著减少心肌耗氧量。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药理研究含甘草皂苷、甘草次酸、黄酮类化合物等,有明显降血脂,防止冠状动脉硬化发展作用,还有抗心律失常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5]。临床观察表明,益气通脉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房颤,在改善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心室率等方面,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安全性较高,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由于样本有限,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1] 冯 艳,王 璐.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3(11):837-840.
[2] 牛琳琳.房颤中医药治疗探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02(11):171-172.
[3] 常玉阶,孙俊莲.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冠心病房颤[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90(2):42.
[4] 郭志强.党参对大鼠离体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学大学学报,1995,18:39-41.
[5] 颜正华.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93-897,1067-1069.
本文编辑:王雨辰
R259
B
ISSN.2095-8242.2017.034.65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