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宗,郭 宏
(1.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061;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我国墓葬壁画的保护方法
杨文宗1,郭 宏2
(1. 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西安 710061; 2.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29)
壁画的发展与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 宗教、 哲学、 美学观念等紧密相连。同时, 壁画的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因此古代壁画极具历史、 艺术、 科学技术价值。墓葬壁画出现并最终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是在汉代。汉代墓葬壁画自西汉前期形成以后, 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体系, 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信仰和丧葬观念,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墓葬壁画在早期绘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对发表在《考古学报》、 《考古与文物》等十余种期刊自创刊至2015年的有关墓葬壁画方面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 据此研究了我国墓葬壁画的分布区域及其特征, 总结墓葬壁画的保护模式与方法, 并就墓葬壁画保护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墓葬壁画;发现;保护
壁画的发展与不同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习俗、宗教、哲学、美学观念等紧密相连。同时,壁画的制作也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因此古代壁画极具历史、艺术、科学技术价值。壁画艺术也因此而被称为“墙壁上的博物馆”。壁画保护也始终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中的重点与难点。
按照壁画所依附的建筑物形式,将其分为石窟壁画、寺观壁画、殿堂壁画、墓葬壁画。我国壁画具有六大特点:1)时代之早;2)时代之连贯;3)数量之多;4)种类之全;5)分布之广;6)创作民族之多。
依据现有资料,墓葬壁画出现并最终形成一种丧葬文化现象是在汉代。汉代墓葬壁画自西汉前期形成以后,不断发展演变并形成了一套非常系统完整的体系,表达了深邃而复杂的信仰和丧葬观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技巧和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墓葬壁画在早期绘画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汉代前期政治和经济繁荣稳定,是我国壁画艺术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据《汉官典职》中所述“尚书奏事于明光殿,省中皆以胡粉涂壁,紫青界之,画古烈士,重行书赞”,反映了汉代建筑壁画制作的繁荣。同时,在黄老思想影响下,统治者幻想安葬后享用生前的生活,由此壁画艺术在墓葬中得到发展。由于年代久远及社会变迁,汉代之前的建筑壁画很少发现,较常见的是汉代的墓葬壁画。
据对《考古学报》、《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文博》、《中原文物》、《北方文物》、《文物春秋》、《华夏考古》、《内蒙古文物考古》、《辽海文物学刊》、《江汉考古》等自创刊至2015年壁画墓发掘报告或研究文章的统计(个别壁画遗址因未发表或损毁等原因可能未统计在内),我国各处发现的壁画墓计486座,其年代自西汉始,历经东汉、隋、唐、宋、辽、元、金、明等各朝代(表1)。主要分布于陕西、河南、山西、内蒙、河北、吉林。其主要特点是分布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周边地区,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表1 中国墓葬壁画分布、数量统计表
*注: 吉林地区断代困难,由晋至唐共计32座
经过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保护实践,截至目前对于墓葬壁画普遍采取的保护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原址保护和迁址保护。具体有原址保护、搬迁保护、揭取保护、临摹照相提取资料等多种方式。
2.1 现地原址保护
原址保存主要采用回填、封护及建设保护设施并开放展示等手段,而回填或封护是比较常用的办法。原址封护又可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长期回填或封护,基本上很少再揭开,墓室中壁画保存状况如何不得而知。例如内蒙古赤峰宝山1、2号辽代壁画墓,洛阳宜阳丰李新莽壁画墓,洛阳伊川元代壁画墓等。另一种是不完全封护,而是建设简易保护设施和监测装置,不定期开放参观或定期监测壁画保存状态,如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洛阳玻璃厂东汉壁画墓、酒泉丁家闸五号壁画墓、嘉峪关果园六、七号画像砖墓、大同沙岭北魏壁画墓等。
原址保护的另一种手段是建设墓葬原址陈列馆或博物馆而对外长期开放参观,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壁画墓、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辽宁大连营城子汉墓、吉林集安高句丽部分壁画墓、广州南越王汉墓等。另外一些壁画墓因发掘时壁画保存状况较差,虽称原址回填保护,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2.2 异地搬迁保护
即迁址保护,通常采用揭取壁画和搬迁墓室相结合或整体搬迁墓室而易地修复保存等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近60座壁画墓实施了异地搬迁保护,分三种方式。
2.2.1 解体搬迁保护 1973年发掘的甘肃嘉峪关新城五号魏晋壁画墓解体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采用半地下式复原保护,1975年开始对外不定期开放参观[1]。近年来,发现墓室因渗水及潮湿环境等因素影响,壁画发生了病害。2000年敦煌佛爷庙湾133号画像砖墓异地搬迁复原保护。另外,甘肃河西地区和陇东南地区的一些画像砖和彩绘砖雕墓部分或全部拆除搬迁保护。
河南省搬迁保护的壁画墓有禹县白沙宋墓、新安县北宋李村、宋村壁画墓以及洛阳数座汉代壁画墓。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除了保存揭取的墓葬壁画外,搬迁复原上自西汉,下迄宋金时期的代表性墓葬25座,其中包括最具价值的西汉、北魏时期的壁画墓等不同时期的壁画墓17座,壁画面积约400m2。
2.2.2 揭取壁画与墓砖搬迁复原 2008年河南巩义市涉村镇后村施工中发现一座宋代壁画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当地文物部门决定对该墓进行迁移保护。临摹壁画工作完成后,将壁画整体揭取下来,然后再对墓砖编号后进行搬迁复原。
2.2.3 整体搬迁异地保护 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的进步,以及文物保护经费的大力投入,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一些文物价值重大、异地搬迁保护可行的壁画墓实施了“整体打包”吊装搬迁的保护方式。例如,2008年在陕西渭南临渭区崇凝镇靳上村发现一座金末元初壁画墓,为了保存壁画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文物价值,经过多次勘测准备,最终进行了整体吊装搬迁至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泾渭基地修复保存。同样,2009年陕西韩城市盘乐村发现的宋代壁画墓,壁画直接绘在砖面上,无法揭取,在对重约11t的壁画墓进行内外防护加固处理后,实施了整体吊装搬迁,实现了异地保护。
2.3 壁画揭取保护
受出土壁画保存状况、保护技术水平、现场保存条件等因素所限,原址保存难度极大,实践中比较普遍的方法仍然是揭取壁画而异地室内保护,这也是文物保护及考古界公认的墓葬壁画的最佳保护方法,也是最常用的墓葬壁画保护手段。据不完全统计,包括以下所列我国墓葬壁画揭取保护的壁画墓和画像砖墓数量已多达170多座。
陕西历史博物馆保存有包括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新城公主墓、房陵公主墓、李爽墓等20多座唐墓中揭取的各类珍贵壁画近600幅,达1000m2[2]。这些壁画大多是20世纪50~80年代发掘揭取的,先后采用了桃胶贴布、石膏衬底加固的保护性揭取方法[3,4]。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现存的大部分馆藏壁画为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揭取的唐昭陵陪葬墓壁画、五代冯晖墓壁画、臧怀亮墓壁画、三原县博物馆移交代管的部分揭取壁画,共计200余幅国宝级珍贵壁画。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000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保护性揭取和修复汉唐壁画墓20余座,如旬邑县百子村东汉墓葬壁画、定边郝滩东汉壁画、唐僖宗靖陵、陪葬墓富平唐李邕墓、蒲城唐李宪墓、出土壁画的保护修复等[5]。
2.4 临摹、复制与再现
墓葬壁画的影像图文资料提取、临摹以及复制不但是保存壁画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壁画墓原址保护和展示利用的有效方式[6]。如日本奈良飞鸟资料馆有高松冢和龟虎古坟的复制模型,中国内蒙古和林格尔县盛京博物馆复制有和林格尔汉墓,河南新密打虎亭汉墓博物馆在壁画墓近旁复制一座壁画墓,供公众参观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考古发掘的560余座壁画墓中,采用完全封闭状态和不完全封闭状态的原址保护壁画墓约160座,但能够真正实现壁画原址保护与对外开放的为数不多。如截至2010年河南省壁画墓发掘或调查后原地封存保护的共有19座,占壁画墓总数80余座的24%[7]。甘肃河西地区发现的50余座魏晋十六国壁画墓实行原址保存的约18座,但能够在有效保护墓葬壁画或画像砖的前提下真正实行长期对外开放的则非常有限,多数实行封闭回填保护。国内很多地区原址保护的墓葬壁画大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壁画病害,部分壁画出现起甲、变色、退色、霉变等现象,甚至有的画面已漫漶不清,存在着原址保护技术难题。
综合考察我国考古发现的墓葬壁画原址保护管理及展示利用状况,大致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1)原址保护长期开放类型;2)原址保护不定期开放类型;3)原开放现临时封闭类型;4)保护性临时封闭监测类型;5)封闭回填无监测无定期维护类型;6)暂时性原址保护。
总之,通过以上资料整理发现,根据壁画墓的开放程度,原址保护可分为长期回填封闭保护、不完全封闭保护、对外开放保护三种情形。另外,由于当时墓葬壁画一般保存状况极差、人为破坏严重或因基本建设用地所需等原因,一些壁画墓考古清理发掘后消失无存。
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技术进步。自20世纪70年代开展对部分墓葬壁画的原址保护工作,尤其是80年代以来,从墓葬壁画本身研究到保护技术,以及保护理念方面都有了大幅的提高,改变了以前揭取或回填保护方式。而现在一旦发现墓葬壁画,虽然会受到墓室本身损坏严重、建设用地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但首先考虑的是原址保护,保护理念和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只有在多方论证原址保护确实行不通的情况下才采取搬迁或揭取保护的方式,这也促进了原址保护技术的不断探索和进步。回填是最简单的一种保护方式,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更多,回填后如何保证文物的安全?文物保护用地征与不征?如何防范盗墓者?如何解决对公众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一旦发生自然地质灾害导致壁画被毁,谁来承担责任等等。因此,对于墓葬壁画回填保护应持谨慎态度,不能简单地实施保护性永久回填了事。
总体来看,开放式参观的原址保护的壁画墓数量非常有限,实践中发现这些墓葬壁画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霉变、剥落等病害,有较多的原址壁画墓展馆因保护问题而暂时关闭或者复制壁画墓供公众参观,如打虎亭东汉壁画墓、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等。从坚持原真性、历史性、完整性和最小干预的文物保护原则和理念来看,原址保存方式将是墓葬壁画保护的最终走向[8]。
虽然在墓葬壁画原址保护与利用方面有过很多尝试,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封闭墓门虽然有利于壁画的保护,但不利于壁画的展示、研究和随时观测壁画保存状况,有些壁画墓自封闭之日起就没有打开过。不完全封闭状态的原址保护壁画墓,虽然有保护性建筑或封闭墓道口,需要可随时进入墓室查看,但这种状态的壁画墓容易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现有的壁画保存条件、保护措施既不利于对壁画的研究,又不利于观众的参观。如1998年资料显示,河北省几十年来投入数百万元经费发掘清理了30余座壁画墓,很多封闭回填保护,临摹的汉至宋金时期上千平方米的墓葬壁画全部装箱存放在文物库房内,给参观学习、专门研究都带来不便[9]。
有学者主张墓葬壁画的整体搬迁异地半地下复原保护方式,理由是认为厚厚的地层能保持恒定的温度,且北方相对干燥的土壤亦较易维持合适的湿度,加之这两种方式更能够全面地反映墓葬文化,增加博物馆的历史氛围,而且迁址保护提供了在新址预先构造理想环境的机会[10]。然而,如果搬迁或揭取壁画,必然给壁画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因此,原则上墓葬壁画在原址、原环境中保存无疑是最理想的保护方式。不仅避免了揭取和搬运对壁画造成的二次损坏,也有利于壁画的保护和修复,更为重要的是保护了文物所处的整体环境并增强了壁画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通过对国内外墓葬壁画保护状况的简要梳理和述评,针对墓葬壁画原址保护乃至国内墓葬壁画的保护提出以下几方面的想法和建议。
1) 创新墓葬壁画保护理念,坚持墓葬壁画原址保护的原则和整体保护的理念。墓葬壁画的揭取,是因其不具备保护的环境和技术条件而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措施,揭取并不意味着保护工作的结束,甚至从此壁画就会安然无恙,不会出现其他问题。文物自身材质的老化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采取的任何保护措施都只能是延缓其劣化的速度而已。随着文物保护理念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墓葬壁画原址保护是必然所致,壁画与其所依托的墓葬建筑是共生依存的关系,不可分割。只有与其环境背景进行原址一体化保存,才能全面展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于高句丽墓葬壁画同样要坚持以一贯之的原址保护原则和理念,任何揭取壁画而造成的不可逆地割裂壁画与墓葬建筑的原真性关系都是不可取的。
2) 墓葬壁画保护尤其是原址保护是一项跨学科、交叉性的综合科学,涉及历史、民族、考古、绘画、艺术、建筑、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环境、工程技术、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发挥多门类的专业特长,加强多学科综合研究,开展持续性联合研究攻关,把相关研究贯穿到墓葬壁画原址保护工程的始终,从而在墓葬壁画原址保护与修复中遵循并实现“真实性和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3) 不断探索创新墓葬壁画保护技术,从技术上保证实现原址保护。随着保护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创新,原址保护会逐渐成为墓葬壁画保护的主流选择。结合高句丽墓葬壁画的保存状况和实际,借鉴国内外墓葬壁画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深化保护措施和技术,以实现原址保护的目的。西方墓葬壁画较少见,但采用原址保存的较多。在原址保存、保护、修复壁画方面有着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日本一直为实现墓葬壁画原址保护的理念而不懈探索,这些成果都是值得参考借鉴的。
4) 重视墓葬壁画考古发掘现场的应急保护措施,为长期原址保护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众所周知,墓葬壁画位于距地表一定距离的墓道、甬道、墓室等位置。考古发掘前,墓葬壁画处于长期稳定的密闭环境中,而考古发掘出土后,墓葬壁画瞬时暴露在空气中,原有环境平衡被打破,自然光照、温湿度变化、微生物和有害气体等因素对壁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墓葬壁画新的环境平衡建立起来之前,在确定选择原址保护、揭取保护、整体搬迁或回填保护之前,壁画的现场保护工作即成为第一个紧急而关键的环节。
5) 无论是墓葬壁画揭取保存还是原址保存,保护都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当加强保护管理,重视开展环境监测和控制,建立并开展定期检查制度,随时了解壁画变化情况,以便发现墓葬壁画病害问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在问题发生之初就能够快速解决,从而尽可能地延长壁画的寿命。
6)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合理利用。保护与利用是文化遗产工作永恒的主题,文物保护的目的之一是合理利用,使高句丽墓葬壁画得到合理利用,体现其社会经济文化价值,发挥其所拥有的文化遗产特殊功能。另外,不能低估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的情趣与追求以及审美能力。因此,在有效保护高句丽墓葬壁画的关键前提下,选择怎样的模式和方式与公众发生交流和对话,实现其特殊价值,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应当选择展示与利用模式,既向公众传播其文化遗产价值,又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实现全社会共同保护高句丽墓葬壁画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目的。
总之,墓葬壁画应尽可能选择原址保护。在原有环境中确实难以保护的情况下,对于规模小、大型起重吊装设备可以到达现场的墓葬壁画,可以选择整体搬迁保护。无法采用上述两种方法的墓葬壁画可以采用揭取保护。应废弃墓葬壁画回填保护的模式。
[1] 陈庚龄,薛俊彦,马清林.甘肃酒泉、嘉峪关地区现存墓葬壁画半地下复原保护的可行性研究[C]//第六届全国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 CHEN Geng- ling, XUE Jun- yan, MA Qing- lin. Restoration research report of half underground Mural Paintings in Jiu Quan Gan Su Province, and Jia Yu Guan[C]//Proceedings of 6th Conference of Archeolog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Chemistry,2000.
[2] 段 萍. 唐墓壁画保存现状及保护修复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7(4):56- 59. DUAN Ping.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technologies of mural paintings of Tang Dynasty[J]. China Cult Herit Sci Res,2007(4):56- 59.
[3] 杨军昌,赵西晨,黄晓娟,等. 陕西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综述[J]考古与文物,2008(6):222- 232. YANG Jun- chang, ZHAO Xi- chen, HUANG Xiao- juan,etal. Symposium of technologies applied in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e heritage in shaan Xi Province[J]. Archaeol Cult Relics, 2008(6):222- 232.
[4] 雒长安. 唐墓壁画的发掘与保护[J]. 文博, 1997(2):47- 49. LUO Chang- an. Excav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murals of Tang Dynasty[J].Relics Museol,1997(2):47- 49.
[5]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汉唐墓葬壁画保护与修复[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Shaanxi Archeological Institution.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murals of Han and Tang Dynasty[M]. Xi’an: San Qin Press,2010.
[6] 石 瑜. 唐长安墓室壁画的复制与保护[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增刊1):354- 356. SHI Yu. Rep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urals in the Tang Tomb[J]. J Shannxi Normal Univ (Philisoc Soc Sci Ed),2004(Suppl 1):354- 356.
[7] 徐婵菲,王爱文. 河南墓葬壁画保护状况调查[N]. 中国文物报, 2006- 11- 17(8). XU Chan- fei, WANG Ai- wen. Research report of mural paintings in Henan Province[N]. China Cult Relics News, 2006- 11- 17(8).
[8] 杨 蕊. 墓葬壁画:原位与迁址保存的分析与思考[C]//马里奥·米凯利, 詹长法主编.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四).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YANG Rui. Murals: analysis and research between in- situ and removal preservation[C]//Mikkel M i, ZHAN Chang- fa. Problemi di conservazione e restauro,Vol.4. BeiJing: Cultural Relics Press, 2009.
[9] 郭太原. 河北古墓葬壁画的保护与利用[J]. 文物春秋, 1998(1):68- 71. GUO Tai- yuan. Utiliz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murals in Hebei Province[J]. Cult Relics Age,1998(1):68- 71.
[10] 魏 象. 壁画墓葬保护的浅见[J]. 东南文化, 2005(6):91- 93. WEI Xiang. Basic knowledge of mural painting conservation[J]. Southeast Cult, 2005(6):91- 93.
(责任编辑 潘小伦)
Review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omb murals in China
YANG Wen- zong1, GUO Hong2
(1.ShaanxiHistoryMuseum,Xi’an710061,China; 2.ChineseAcademyofCulturalHeritage,Beijing100029,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murals reflects custom, religion, philosophy, esthetics of different nations in various historical periods. Furthermore, murals are also great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s, economics, culture and technique of the period. Therefore, ancient murals have very high historical, artistic and technical values. Tomb murals first appeared and became part of the funeral culture during the Han Dynasty. Han tomb murals evolved and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since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system expressed profound and complicated ideas about religion and funerals. The murals enriched and shaped the design, the technology and the express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herefore, tomb murals occupied an important place in painting histor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arly periods. This essay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numerous publications related to tomb murals from more than 10 periodicals since 2015. The dis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ral paintings, and the various ways of preserving mural paintings were studied. Suggestions on future work related to tomb mural conservation were put forward.
Tomb mural; Found; Conservation
2016- 10- 23;
2017- 03- 23
杨文宗(1963—),男,199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E- mail: slbywz@126.com
1005- 1538(2017)04- 0109- 06
K854.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