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南朝唐宋元时期的遗址与器物
梅县畲坑镇、程江镇、瑶上镇发现有南朝时期墓葬,出土有青釉鸡首壶、四耳罐、碗等器物。唐代梅州地区最著名的窑口为梅县水车窑。经过晋、南朝和隋近三百年的发展,所制瓷器瓷质比前期细嫩坚实,火候亦相应提高。釉色方面,梅县已出现青绿色中泛天蓝色釉。釉层厚薄匀称,具光泽,不脱釉,产品已进入自产自用和外销阶段。
位于梅县水车镇东北约1.5公里的瓦坑口,窑址位于梅江边,与水车圩隔江相望。窑后面是高出江面约50米的山,窑址左边有一小溪叫瓦坑,坑边有丰富的瓷土。便利的交通,丰富的瓷土,以及山上充足的燃料,为陶瓷生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窑室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为馒头窑。另一处在水车圩东南约1.5公里远的罗屋坑,所见器物的造型、釉色及窑具均与瓦坑口窑同。两处窑址采集到的瓷器标本有碗、碟、盘、罐、杯等。瓷器的胎体厚重,胎土经过提炼,胎呈灰色或灰白色。器内外均施青黄色玻璃釉,开冰裂纹。
水车窑产品光素无纹,不重装饰,追求“类玉”效果。陆羽在《茶经》中对唐代各大青瓷窑烧制茶瓯进行评判,认为“越州上”,因为它“类冰”而“益茶”。水车窑产品大多为呈青色玻璃质釉,釉色清亮晶莹、青中闪黄,温润似玉。水车窑在广东发现唐中后期各地的瓷窑中,品质居首。
位于梅县南口镇崇芳山,窑址坐西南向东北。横剖面呈半椭圆形。采集的标本有矮圈足碗、平底杯、钵、碟、罐等的碎片。因火候不高,胎呈灰红色,釉呈乳白色,釉多脱落。
梅县在唐代称程乡县,属潮州管辖,而潮州在唐代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对外港口。交通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当地陶瓷生产的发展。从目前的考古调查看,梅县唐代的陶瓷生产规模并不算大,但其产品较省内其他地区的质量好,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该窑产品在内销的同时,也通过潮州港销往海外。
梅县水车镇瓦坑口、罗屋坑和南口镇古窑址出土器物,造型、釉色似潮安北堤头唐代窑址出土的器物,与浙江越窑的产品也很相似,应是在唐代浙江越窑和潮州窑烧瓷技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位于梅县南口镇瑶上村,发掘窑炉一座。窑炉为龙窑,顺山势构筑。遗物有碗、碟、盘、盏、盅、壶、盆、炉、灯、杯、器盖等瓷器,匣钵、匣钵盖、轴顶、垫环、垫饼、垫座等窑具。瓷质坚硬洁白,釉层较薄;有青绿、青白、酱褐三种釉色;匣钵胎质较粗,含粗细砂粒。
从出土遗物看,部分壶、莲花炉、碗等,在造型和釉色上与潮州笔架山窑有相承之处,但青釉和酱釉瓷比潮州、广州等地北宋窑瓷器较为粗糙,并出现了北宋窑中所未见的胎质细薄,造型精巧的青白釉印花瓷。印花和刻花瓷器,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花纹以牡丹、莲花、游鱼为多见,刻花盛行刻划花纹与篦纹相结合等装饰特点,与河北定窑产品相似。河北定窑在南宋时期已影响到江西窑场,梅州北部与江西相邻,瑶上窑用垫圈组合匣钵、器物倒置覆烧的方法,也与定窑相同,可知瑶上窑受到定窑的影响。
图3 南宋瑶上窑青釉碗(梅县博物馆藏)
位于五华县华城镇西北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发现5座龙窑。产品器形有碗、盘、碟、盏、杯、壶、罐、器盖等,并出土大量匣钵、垫环、垫饼以及一些窑砖。瓷质坚硬、洁白,釉色以青釉为主。龙颈坑窑烧造的瓷器,绝大多数属青黄釉瓷器,其中沿外凸起的厚圆唇碗、盘类,是宋元时期较为流行的风格。龙颈坑窑受潮州笔架山窑的影响较大。器物形制多见于南宋时期,部分为元代,可知窑址的主要年代为南宋时期,至元代期间废弃。
(孟凡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