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湧,刘 军
(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创新网络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戚 湧1,2,刘 军1
(1.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2.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通过考察网络中间中心度,发现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基于结构洞理论发现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用多元回归检验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处于高结构洞和中心度位置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潜力。
创新网络;创新绩效;社会网络分析;内生增长模型
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对激活产业创新活力,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6年1月,《2015江苏装备制造业蓝皮书》指出,江苏装备制造业规模和效益指标继续位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开放式创新的背景下,随着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加剧,单个企业的创新已不能完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亟需与其他各种主体建立多维联系,通过契约关系、社会关系与大学、政府、科研院所和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紧密的协同合作网络,以促进技术溢出和知识共享[1]。本文以江苏为例,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研究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以及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提升江苏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
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产业协同创新和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协同创新内涵、创新网络研究、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等方面。
2.1 产业协同创新内涵
马丽等[2]认为产业协同创新是建立以产业发展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全面突破产业在不同区域、部门间的壁垒,实现产业链、资本链的深度融合。张淑莲等[3]认为产业协同创新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受到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作用影响,各产业分工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在产业协同创新基础上构建企业创新网络框架图,如图1所示,在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的作用下,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通过开放、共享、整合、服务及转化,实现以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在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政府负责引导与监督,以保证创新系统高效运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以实现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高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金融机构负责提供资金,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提供保障;科研院所和高校负责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知识。
图1 企业创新网络
2.2 创新网络的研究
Freeman认为创新网络是为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主要的联系机制是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创新合作关系[4]。此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创新网络,并将其扩展到网络结构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研究等层面。Han Woo Park[5]用大学—企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模型,研究韩国网络化关系中的纵向趋。王霄宁[6]从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进行产业集群定量化研究。戚湧等[7]从产学研视角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以分析各主体间的关系的紧密程度。林润辉等[8]从资源依赖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呈“倒型”关系。刘丹等[9]从网络特性与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分析复杂网络环境下协同创新的系统构造与运行机制。汪秀婷[10]从系统视角出发,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解学梅[11]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强调协同网络在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2.3 协同创新与企业绩效关系
Escribano[12]认为,以企业为主体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Presutti等[13]基于156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Xuemei Xie等[14]以中国的高科技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协同创新四个因素,即网络规模、网络中心性、网络连接强度和网络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发现前三者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呈正向显著,而网络异质性对企业绩效影响不显著。Stephen Roper等[15]以英国企业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知识获取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发现企业知识获取水平提高对企业绩效有正向显著作用,而知识有扩散效应也说明企业跨地区交流频繁性原因。卞元超等[16]通过测算中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系统协同度和企业技术进步,检验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否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尚林[17]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212家企业创新网络方面的数据,实证检验在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中企业对网络效率的影响程度。冯科等[18]利用汽车行业合作专利构建创新网络,揭示创新网络中结构洞的非均衡演进特征,发现结构洞平均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有正向作用。张方华[19]对长三角地区270家本土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构建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发现企业关系型嵌入和结构型嵌入网络能够提高外部知识的获取能力。蒋天颖[20]以浙江杭州软件产业为调研对象,构建集群企业网络嵌入与企业绩效关系模型,发现两者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赵艳华[21]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中小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中小企业的协同创新网络类型,且对不同类型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企业创新网络的绩效影响最大,企业-政府创新网络对绩效的影响最小。蔡坚等[22]基于知识协同的视角,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证实关系学习与知识整合的中介效应,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学者对网络规模、网络强度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且提供了综合理论框架,但是基于SNA构建企业的创新网络并进行结构特征分析,又利用其特征值分别研究对企业的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较少。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对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以及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3.1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是对社会关系进行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处理的是主体间关系的数据。
(1)网络密度:反映网络中各主体间的关系紧密度,密度越大,说明网络中各成员间的关系越紧密。
(1)
式中,D为网络密度;k为节点数;d(hi,ni)为节点i、j间的关系。
(2)网络中心势:衡量整个网络的权利集中度,它反映网络中少数主体的集中程度。
(2)
式中,CRCmax是其对应的点的相对中间中心度,星形网络具有100%的网络中心势指数,环形网络中心势指数为0。
(3)平均距离指标:度量两个行动者平均可以通过多少条“关系”进行连接,是网络中任两点间的最短路径包含的边数的平均值。
(4)基于距离的凝聚力指标:创新网路中各节点间的聚集程度,该数值越大,网络的凝聚力越强。
(5)中间中心度:度量一个节点位于网络中其他节点的“中间”程度,意味着一个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位于其他点的中间,就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他人。
(6)结构洞理论:两个行动者通过第三者形成联系,能够为第三者获取信息、资源与利益,掌握更多的信息,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3.2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构建
本文以江苏省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影响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的重要主体,数据来源于2015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基于数据的可取性,选取29所高校院所、13个政府、50家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行动者,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如表1所示,这些行动者在所在地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本文对江苏省有关产业协同创新的数据以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若网络主体间存在校企联盟、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提供研发资金支持等合作关系,则在关系矩阵相应位置记1,否则记0,得到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关系的相邻矩阵,将其输入Ucine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Network)软件,利用Netdraw工具绘制出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图,如图2所示。
表1 江苏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构成
图2 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
3.3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结构分析
(1)网络特征值分析。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密度为0.2552,说明网络主体间联系很不紧密;网络中心势为45.61,表示该网络在45.61%的程度上接近于理想的星形网络,整个网络权利关系处于接近中等的集中水平;基于距离的凝聚力指数为0.612,说明网络凝聚力在中等偏上;网络平均距离为1.851,说明两个行动者平均可以通过1.851条关系进行连接。以上4个指标说明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建设还有待提高。在江苏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政府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拥有相关特色学科、专业的高校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院所搭建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其他创新主体紧密合作,为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奠定良好基础,逐渐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是,由于各创新主体受利益诱惑,各自为战,很难形成紧密的协同创新网络。同时这也说明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有很大的潜力,并且江苏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众多,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有效对接和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在江苏省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2)中间中心度分析。通过UCINET6.0软件得到各主体的中间中心度指标,最大行动者的中间中心度达到了500.322,而最小行动者的中间量中心度为12.080,同时平均值为65.124,这都说明网络中的权力和地位分配不均匀,极少一部分主体在网络中拥有更多信息和资源,而绝大部分主体只拥有较少的信息和资源。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中间中心度排名前10的主体中,东南大学权力指数最高,并且前10名有6所是高校院所,说明高校更处于网络的中间位置,更能控制网络中信息和资源的传播,起着桥梁和中介的作用,而企业的位置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与部分学者研究一致[9,12,15]。这是因为高校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具有特殊地位,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为协同创新网络中的高新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撑,同时,高校还掌握很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
表2 整体网络中排名前10的中间中心度值
(3)网络结构洞分析。为了更好地分析各主体在创新网络中的角色,需要确定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中占据结构洞的行动者。结构洞理论是1992年Burt在《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中提出的,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主要是考虑有效规模、效率、限制度以及等级度四个方面。本文选取有效规模和限制度两个指标进行判断,这主要是考虑两个指标会更加有说服力。有效规模是代表网络中的非冗余因素,有效规模越大,行动者在网络中就越活跃。而限制度却相反,限制度越小,说明行动者在网络中地位越重要[7]。因此,运用Ucinet6.0软件计算出创新网络中各行动者的有效规模和限制度,并分别列出前10名装备制造企业和高校院所,如表3、表4所示。发现苏南地区有7个企业和7所高校院所,苏中地区有2个企业和1所高校,苏北地区有1个企业和2所院所。主要是因为苏南地区一直在积极建设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自主创新联盟,并且苏南地区高校院所多,这些高校院所作为江苏重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源,为江苏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而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观念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校院所的有效规模和限制度整体略好于装备制造企业,说明装备制造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离不开高校院所的智力支持和高端突破,且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地位仍有待提升。
表3 江苏省装备制造企业有效规模和限制度排名
表4 江苏省高校院所有效规模和限制度排名
近年来,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上升,有学者研究发现企业在网络中地位上升会更加有利于创新网络的发展和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23-24]。究竟哪种网络结构更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而网络的“结构嵌入性”是一个很好的切入视角。结构嵌入性通常用结构洞和中心度表示,这两个指标是最能反映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结构洞侧重反映节点在网络中所具有的中介性作用,而中心度主要反映节点在网络中所能接触到的信息总量多少以及影响力大小[25]。
4.1 基本假设
结构洞可以连接非冗余的联系人,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在创新网络中,企业拥有的结构洞越多,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就越强,可获取的信息、知识等创新资源也就越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网络结构洞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活动影响会不同。技术创新类型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是指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与技术,力求脱离和超越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因此,占据较多的网络结构洞的企业将会增加其接触多样化信息的机会,会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26]。过程创新是指对现有知识、技术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因此,占据较少的网络结构洞会促进企业间的信任,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会促进企业的过程创新[2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1:企业拥有的结构洞对企业的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H2:企业拥有的结构洞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
中心度描述的是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直接相连的数量,主要包括程度中心度、亲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本文选择中间中心度。Branco Ponomariov[24]认为有较高的中间中心度的企业,更加方便接触其他企业、高校院所,增加其接触多样化信息概率,促进企业的产品创新。但Balaji[28]认为处于较高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在拥有更多的信息与资源的同时,本企业的信息也会不断外流,资源共享程度提高,企业间信任程度提高,更加有利于现有资源的整合和改进,提高企业的过程创新。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H3:企业拥有的中心度对企业的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H4:企业拥有的中心度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
图3 理论假设
4.2 指标选择、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择。
①创新类型。参考Thomas Schott[23]的方法,对于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衡量主要采用相关产品销售份额的方法,过程创新主要采用改进产品的销售额,产品创新主要采用新产品销售额。②解释变量。用结构洞、中心度作为解释变量,结构洞主要采取的有效规模值,比较全面地考虑了企业间、企业与高校、企业与院所之间的直接连接。③控制变量。将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如表5所示。
表5 变量选择及描述
(2)模型设计。根据国际权威管理学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的研究方法,将分步回归分析步骤分为两步:第一步,只包含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第二步,同时包含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本文选择卢卡斯内生增长模型Y=AKβ(uhL)1-βhr为基础模型,其中Y、K、uhL、hr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含人力资本的劳动以及具有技术溢出效应的产学研合作水平。对其进行修正和扩展,得到基本模型:
innovation=C+a×IV+b×CV+μ
(3)
式中,innovation表示创新绩效,IV表示自变量,包括结构洞和中心度,CV表示控制变量,包括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
第一步,只含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
log(Inno)=C+β1log(R&D)+β2log(Size)+μi
(4)
第二步,同时含有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
log(Inno)=C+β1log(R&D)+β2log(Size)+β3(structurehole)+β4(betweennesscentrality)+μi
(5)
式(4)和 式(5)中,innovation表示创新绩效,structurehole代表结构洞,BetweennessCentrality代表中间中心度,R&D代表研发投入,Size代表企业规模。
(3)数据来源与变量简单描述性统计。数据来源于2015年江苏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的数据。数据类型包括企业名称、研发投入、研发人才、改进产品销售份额、政府的拨款金额、企业新产品产值等,其中部分数据的描述见表6。
表6 变量数据描述统计
4.3 实证结果分析
本文不检验中心度与结构洞的相关性,因为这是两个不同含义的网络结构特征值,可认为不存在多重共线性[29]。因此,运用Eviews7.2 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注:*、**、***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括号内为t值。
假设1探讨了网络结构洞对过程创新的影响,模型5和模型6表明网络结构洞对过程创新具有负向显著影响,因此假设1成立。
假设2探讨网络结构洞对企业产品创新的影响,模型2和模型3表明网络结构洞对企业产品创新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假设2成立。
假设3探讨了中心度对过程创新的影响,模型6表明中心度对企业有正向影响,且不显著,因此假设3不成立。
假设4探讨了中心度对产品创新的影响,模型6表明中心度对企业产品创新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假设4成立。
(1)通过表7和表8发现,网络结构洞和中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依赖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类型。网络结构洞和中心度对企业的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说明江苏装备业企业如果倾向于在超越现有知识和技术,获取和创造全新的知识、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占据较多的网络结构洞和较高的中心度能够使其接触到更多合作伙伴,从而能够增加其接触多样化信息的机会,拥有更多非冗余的信息资源,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创新。
表8 理论假设总结
(2)企业结构洞对产品的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这说明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如果倾向于以现有的技术和知识为基础,并对其进行提炼、整合、强化和改进,装备制造业企业与其他主体间合作更需要合作路径依赖、资源有效整合和机会主义风险减少,而不是接触多样化的信息。
(3)从回归分析结果看,中心度对企业的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的假设并不成立。虽然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有效规模”有截然不同的含义,但在很多现实网络中,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有效规模”有较高的相关性,还可能是因为本文研究的样本量较少。因此,仍需要新的数据或模型来验证中心度是否对企业的过程创新有显著负向影响。
(4)通过回归结果发现,结构洞和中心度的回归系数不高,小于控制变量研发投入、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说明目前江苏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网路其他主体的联系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小于研发投入和企业规模对其的影响,网络中企业的创新绩效并不是完全由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直接决定的,而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的是企业获取知识、信息等资源的便利程度,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潜力[29]。同时,也从侧面说明江苏省装备制造业企业与网路中的其他主体间的合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潜力。但是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能选取江苏所有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样本,来构建企业协同创新网络,则更能反映江苏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的特征。
本文实证研究对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建设具有一定参考意义:①通过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研究表明,江苏装备制造业创新网络中主体间联系不紧密。因此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减少行政干预,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供给侧改革,完善投融资体系,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等社会资本支持装备制造企业科技创新,凝聚所有创新主体的力量,调动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积极性,形成有利于装备制造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系统高效运行的良好生态环境;企业应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充分利用高校院所丰富的知识技术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加强与其他创新主体的协同;②通过中心度研究表明,企业在创新网络中没有处于核心位置。因此,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发展水平和支撑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加大人才投入,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使企业科研人员在创新上更加积极,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在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地位;③通过检验创新网络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企业在创新网络位置对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影响不同。因此,企业应构建与自身创新类型相匹配关系网络,如果企业要加强产品创新,就需要占据更多的网络结构洞和中心度,增强与网络中其他主体的合作,发展和改善与供应商、客户、竞争企业、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多元合作关系的协同,使各类创新主体频繁参与产品创新,从而拥有多样化的、非冗余的信息资源,构建企业产品创新的关系网络。如果企业的目标在于过程创新,则要占据较少的网络结构洞,以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构建企业过程创新的关系网络。
[1]LEE S,PARK G,YOON B,el al.Open innovation in SEMs-an intermediated network model[J].Rearch policy,2010,39(2):290-300.
[2]马丽,李林,黄冕.发达国家产业协同创新对中部区域产业创新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23):33-37.
[3]张淑莲,胡丹,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06):107-112.
[4]FREEMAN C.Networks of innovation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J].Research policy,1991(20):499-814.
[5]HAN Woo Park,LOET Leydesdorff.Longitudinal trends in networks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 in South Korea:the role of programmatic incentives[J].Research policy,2010,39(5):640-649.
[6]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2005(03):115-119.
[7]戚湧,王静.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11):11-17.
[8]林润辉,谢宗晓,丘东,周常宝.协同创新网络、法人资格与创新绩效——基于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0):83-96.
[9]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10]汪秀婷.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及能力动态演化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51-56.
[11]解学梅,徐茂元.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创新氛围与创新绩效——以协同网络为中介变量[J].科研管理,2014,35(12):9-16.
[12]ESCRIBANO A,FOSFURI A,TRIBJ A.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Research policy,2009,38(3):96-105.
[13]PRESUTTI M,et al.The importance of proximity for the start-ups’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exploit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3):361-389.
[14]XIE Xuemei,FANG Liangxiu,ZENG Saixi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knowledge transfer performance:a fsQCA approach[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6,69:5210-5215.
[15]ROPER Stephen,LOVEA James H,BONNER Karen.Firms’ knowledge search and local knowledge externalities i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Research policy,2017(46):43-56.
[16]卞元超,白俊红,范天宇.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J].中国科技论坛,2015(6):38-43.
[17]尚林.企业协同创新网络构建与网络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33(3):72-75.
[18]冯科,曾德明,周昕,万炜.创新网络结构洞非均衡演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系统工程,2014,32(8):110-116.
[19]张方华.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与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4):110-119.
[20]蒋天颖,丛海彬,王峥燕,张一青.集群企业网络嵌入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知识的视角[J].科研管理,2014,35(11):26-33.
[21]赵艳华.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绩效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5(5):52-56.
[22]蔡坚,杜兰英.协同创新网络嵌入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机制与路径研究——基于知识协同的中介效应[J].工业技术经济,2013(11):3-13.
[23]SCHOTT Thomas,JENSEN Kent Wickstrøm.Firms’innovation benefiting from networking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a global analysis of national and firm effects[J].Research policy,2016(45):1233-1246.
[24]PONOMARIOV Branco,TOIVANEN Hannes.Knowledge flows and bases in emerging economy innovation systems:Brazilian research[J].Research policy,2014,43(3):588-596.
[25]SCOTT A.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the creative field revisited[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6(1):1-24.
[26]李忆,司有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与绩效:战略和环境的影响[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5):4-12.
[27]RITALA Paavo,HALLIKAS Jukka.Network position of a firm and the tendency tocollaborate with competitors——a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perspective[J].Strategic business alliances,2011,2(4):307-328.
[28]KOKA Balaji R,PRESCOTT John E.Designing alliance networks: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osition,environmental change,and strategy on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8,29:639-661.
[29]范群林,邵云飞,唐小我,王剑峰.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28(12):1891-1900.
(责任编辑 沈蓉)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Network o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Qi Yong1,2,Liu Jun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94,China;2.Jiangsu Academy of Personnel Development,Nanjing 210094,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network,the paper took Jiangsu as an example to buil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analyze the network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e study finds enterprise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 Jiangsu has not yet formed a clos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Based on the intermediate center degree,it finds that the university is in the core position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Based on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holes,it finds the number of the core posi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the south Jiangsu is more than that of the central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between the main body on product innovation and process innovation,finds the enterprise in high structural holes and the center posi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 innovation,enterprise in low structure hole has nega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rocess,enterprise in low centrality position has no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rocess.The location of the enterprise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affects the innovation potential of the enterprise.
Innovation network;Innovation performance;SNA;Endogenous growth mode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常态下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与调控政策研究”(15ZDA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有效供给研究”(71673135),江苏省应用研究重大课题“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之标准、途径和机制研究”(16WTA002),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面向创新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GZZ15_021)。
2016-11-07
戚湧(1970-),男,江苏泰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
F276.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