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017-09-03 10:37胡继春
中国农业信息 2017年9期
关键词:麦蚜虫扬麦寿县

胡继春

(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淮南 232200)

寿县小麦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胡继春

(寿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淮南 232200)

文章介绍了安徽省寿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症状,如小麦纹枯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赤霉病和小麦蚜虫等,并从农业措施和化学措施等方面阐述了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以供广大农技人员参考。

小麦 病虫害 发生 防治技术 寿县

小麦是皖西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寿县位于淮南市境内,在农业生产上,寿县主要以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种植为主。寿县也是安徽省小麦重要产区之一,主要以冬小麦为主,总产量和播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1]。

1 寿县小麦主要病虫害

1.1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早,前期生长旺盛,便会导致小麦纹枯病发病程度重、发病面积大等现象。小麦纹枯病是寿县常发病害,小麦感染病菌后逐渐出现根芽腐烂、植株枯死等症状[2]。小麦感染纹枯病病菌可分为3个时期:(1)幼芽期感染病菌。其芽鞘开始变成褐色,严重时幼芽枯死、植株枯萎;(2)秋后成苗感染。叶鞘中部成灰色,叶片边缘呈褐色病状,其逐渐成为暗绿色水渍状。一段时间后,植株因失水而导致枯黄,严重时造成植株死亡;(3)小麦拔节后感染。其底部叶鞘出现椭圆形水渍状病斑,一段时间后变为中部呈灰色,边缘为褐色的云纹状病斑。

1.2 小麦锈病

小麦锈病可分为秆锈病、叶锈病和条锈病。首先,一旦发生锈病,小麦的叶鞘和叶子以及穗部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3]。其次,小麦的茎秆、结穗部位和叶鞘是小麦锈病的主要危害部位,条锈病发病初期在患病部位出现绿色斑点,进而形成黄色的粉孢,该粉孢常呈椭圆形,并逐渐生长成为冬孢子堆,因表现症状常为黄色锈斑,因此被称为条锈病。小麦锈病分为3种,最为常见的是叶锈病,其次是条锈病,秆锈病发生概率相对较小。

1.3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都可以发生,这种病害的发生与白粉病分生孢子有一定关系。其症状为:发病初期形成一种淡黄色的斑点,之后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白色粉状霉斑,病情后期呈现灰白色,在患病部位生出很多小颗粒,这种病害大多发生在密度较大的小麦产区。

1.4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又叫红麦头、烂麦头、麦穗枯。这种病害多发生在潮湿或半潮湿地区,主要引起秆腐、茎基腐、苗枯和穗腐,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近年来在安徽小麦产区有偏重发生趋势,苗腐大多由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穗腐发生于小麦扬花时,先在颖片和小穗上产生水浸状褪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小穗,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红色胶体霉层。小穗发病后可扩展至穗轴,形成枯白穗。

1.5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又称油虫,主要为害部位为叶片、茎部和结穗部。蚜虫危害影响了小麦的光合作用,使小麦对营养的吸收受到阻碍。其主要发生原因是小麦种子中附着了蚜虫的卵,进而蚜虫的幼卵与小麦共同生长,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其侵害症状初为黄色小斑,后成为条斑或枯死的纹路,直至小麦枯死。

此外,小麦地下害虫和吸浆虫是偶发虫害,近几年在寿县局部地区发生较重,需要注意的是小麦吸浆虫应在成虫盛期进行防治。

2 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措施

(1)选择抗(耐)病品种。在赤霉病常发区可选用泛麦5号、皖麦43、扬麦4、扬麦23、扬麦13、扬麦5号等品种;在白粉病常发区可选用泛麦5号、新麦18、新麦21、豫麦70等品种;在纹枯病重发区宜选用豫麦70、新麦18、邯6172等品种。

(2)适期播种。为降低地下害虫、白粉病、纹枯病和赤霉病等重发地区冬前危害和侵染,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中旬播种,春性小麦品种在10月下旬播种。

2.2 化学防治措施

(1)药剂拌种。对于小麦白粉病、纹枯病常发区,可用杀菌剂进行拌种,如用三唑酮20 g或戊唑醇湿拌剂2 g拌小麦种子50 kg[4];对于地下害虫重发地区可以吡虫啉20 g或辛硫磷25 g拌种小麦50 kg,也可以任选以上杀虫剂或杀菌剂各一混配使用。

(2)小麦白粉病、锈病防治。对于白粉病于小麦倒三叶展开时,对病叶率达15%的田块;对于秆锈病、条锈病病叶率达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即可开展防治。锈病和白粉病药剂防治:烯唑醇120 g/hm2喷雾防治,每7 d喷1次,连续防治2~3次。

(3)小麦赤霉病防治。防治时期为抽穗至扬花初期,隔5~7 d施2次药,每667 m2用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 ml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 ml。

同时,防治赤霉病的时间也是防治锈病、白粉病、蚜虫和吸浆虫的时间,可用杀虫剂、杀菌剂、磷酸二氢钾和微肥混合喷施,实现一喷多防。

(4)小麦蚜虫防治。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达到穗期800头/百穗、苗期500头/百株以上时开展防治,可用毒死蜱480 g/hm2、吡蚜酮90 g/hm2、吡虫啉60 g/ hm2喷雾防治,兼治麦田灰飞虱。注意保护好蚜茧蜂、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等优势天敌。

[1] 丁瑞芳,寇路君.小麦高产栽培理论及其在淮北麦区的高产栽培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08,(3):158~159

[2] 刘影,孙磊,孙少利,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农民致富之友,2015,(2):65~66

[3] 张俊娟.浅谈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农民致富之友,2016,(8):48

[4] 常兴云,王应礼.太和县小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现代农业科技,2011,(12):168

猜你喜欢
麦蚜虫扬麦寿县
2021-2022年潢川县稻麦轮作区优质小麦品种展示试验
晚播对苏州南部地区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巧用构造法求解一类抽象函数问题
扬麦系列小麦品种的饼干品质分析
扬麦系列品种品质性状分析及育种启示
寿县古城墙:千年守护御“洪兽”
查治小麦蚜虫防治要点
一个后发县域的“新路”
2009年平舆县麦蚜虫发生的原因分析
探析安徽寿县苍陵城遗址始建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