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拔针时机对药理效应影响的探讨

2017-09-03 05:12廖亚琴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输液管血药浓度药液

廖亚琴

静脉输液拔针时机对药理效应影响的探讨

廖亚琴

目的 探讨静脉输液完毕不同拔针时机对药理效应的影响及拔针的最佳时机。方法 将60例静脉滴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以下简称头哌舒)的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干预组,两组各30例。常规组按传统方法拔针;干预组待输液管内液面到莫菲氏滴管时将输液袋的针头拉下至接口处使袋内颈部药液滴净,然后等液面下降停止后逐渐调高输液架的高度,直到输液管伸展至垂直,再等液面停止下降时拔针,然后计算并比较两组的残余液量,分析血药浓度的降低对药理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 对常规组和干预组的残液量,损失头哌舒剂量,实际输入剂量达到的血清峰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拔针最佳时机干预,可保证高效的药物血清浓度,增强药理效应。

拔针时机;血药浓度;药理效应

长期以来,在患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的问题上没有统一标准[1],临床操作中随意性较大,时常存在有药液的“合理”浪费现象,护理人员有的也认为多留一点不会有回血,拔针后才不会滴血,并认为浪费少部分药液是不会影响药理效应的。但药物的量效关系指出在一定剂量(常用治疗量)范围内,药理效应的强弱与其剂量的大小或血药浓度呈正比的关系[2]。可见长长的输液管内的药液剂量是不容忽视的,不难理解当同一个体输入3.5 g头哌舒和4.0 g头哌舒是不可能产生同样的血药浓度,也就不可能达到同样强度的药理效应及同样的抗生素后效应时间(PAE)。所以进行拔针时机护理干预将损失药液减少到最低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4月内科呼吸道感染输液治疗的患者60例,年龄18~43岁,按患者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单数为常规组,双数为干预组,每组30例,男女各15例,两组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障碍,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嘱均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头哌舒4.0 g静脉滴注。统一选用上海康德莱企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输液管全长(183±5)cm,输液管总容量(13.6±0.3)ml;统一选用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100 ml袋装0.9%氯化钠注射液和中诺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头哌舒2.0 g /瓶。

1.2 方法

两组患者一律选手背静脉,均平卧于床上,输液架高度标定为195 cm,距手背135 cm。对干预组在输液面下降到莫菲氏滴管时,将插入输液袋的针头拉下至袋口处并同时另一手挤压莫菲氏滴管,而后将排气袋口向上倾斜,让排气袋口颈部的液体全部能流向输液管针孔,使两个袋颈部约2.4 ml的药液能全部通过针孔下行,这一过程注意防止针头脱出或掉下被污染,待液面停止下降后逐渐调高输液架高度,操作中控制滴速,避免突然滴速加快给患者造成不适[3],直至最后使输液管与手背成一直线,尽量伸展至垂直,再等液面停止下降时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后拔针[4]。然后,将输液管内液体(常规组还包括袋内液体)排入弯盘,再用注射器抽取测量残液量毫升数。

1.3 评价指标

根据医嘱得知100 ml液体中溶4.0 g的头哌舒,从而按比例即可计算出损失头哌舒的剂量克数,同法计算血清峰浓度,干预组的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不断对患者进行解释和疏导,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常规组在输液液面到输液袋颈部,同时患者也认为已“输完”急于呼叫护士时给予拔针,测量袋内和输液管内残液量,计算出损失剂量。由于实验已证实头哌舒血清浓度与使用的剂量成正比,头哌舒血清峰浓度则是通过参照4.0 g头哌舒所能达到的血清峰浓度测算获得。测量两组残液量(包括袋内和输液管内)并计算出各组损失的头哌舒平均剂量;对两组患者实际输入体内头哌舒剂量达到的血清峰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F检验和t 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不同拔针时机的效果比较,见表1。首先对血清峰浓度数据进行F检验,F=5.030,对应显著性水平为0.088>0.05,则其满足方差齐性。按t检验步骤,计算结果t=2.594,查表得t0.05(58)=2.002,t=2.594>t0.05(58),P<0.05,则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头哌舒血清浓度与使用剂量的关系

实验已证实头哌舒血清浓度与使用的剂量成正比[6]。在常用量范围内,剂量越大,血清浓度越高,峰浓度维持时间越长,药效就越强,抗生素后效应时间也就越长。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PAE的长短与药物浓度呈依赖关系[7]。

表1 常规组与干预组数据统计分析

3.2 头哌舒血药浓度分析

头哌舒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期快速杀菌剂,因其只在细胞分裂期细胞壁形成的短时间内有效,杀菌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的高低,所以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血药浓度对治疗有利。尤其是初始浓度,按常规用量往往达不到有效血清药物浓度,故而医生开给患者的第一次抗生素量常常会加倍,目的就是能尽快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血清杀菌活性(SBA)[7]。

3.3 输液护理干预措施

既然血药浓度与患者的病情息息相关,护理人员就有责任尽量减少患者实际输入药量与医嘱剂量之间的误差。本研究计算得到两组患者实际输入体内头哌舒的平均血清峰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证明了给输液患者进行拔针时机的干预可以明显减少药液的损失,保证了高效的血清峰浓度,从而达到理想的药理效应。临床输液治疗的患者最担心的问题是液体滴完会不会有空气进入血管,也是患者要求提前拔针的主要原因。必须告知患者静脉输液的科学原理,对患者进行输液健康宣教和护理干预,让患者知道当大气压与静脉压相等时液面将不再下降,所以也就根本不会有空气沿输液管进入人体内的危险[8],从而消除患者在输液毕害怕空气进入血管的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是确保输液用药准确、减少药液浪费和损失的前提保障。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量大、输液频繁时人手不够,常使静脉输液宣教和护理干预不到位,造成患者药液不滴空就换瓶或拔针的现象,影响了输液质量,降低了药效甚至延长疾病疗程,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说进行最佳拔针时机护理干预将损失药液减少到最低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应当作为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广泛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为小儿输液或滴注贵重药物、抗生素且又只输一组时,这样操作既可保证给药剂量的相对准确、保证疗效,又可避免冲管的麻烦。条件允许尽量让患者采用平卧位,因为平卧位的输液器液面自动停止下降高度明显低于坐位[9]。蒋艳娟临床观察发现拔针前将调节器移至输液器终端滤器上缘处夹管不易回血,拔针后也不会滴血,可有效防止回血滴出针头,污染患者皮肤、被单、地面等[4]。

加强输液科学原理宣教和护理干预,有两组以上药液时应合理安排输液次序,在不影响药理作用的前提下,一般情况下先输入小容量药液(抗菌素或贵重药物)[10]。如本研究资料若先输注小袋头哌舒再输注第二组其他药液就可避免只输一组时不可避免的近0.1 g头哌舒的损失。

3.4 研究结论

关于拔针时机造成输液残留量多少的比较已有前人探讨过,但只是对残液量毫升数的比较,没有针对某种药物损失量的大小对药效方面影响的分析。本研究作者一直努力想找到一些更有价值的统计学信息,如常规组实际输入的3.4 g头哌舒与干预组输入的3.9 g头哌舒分别到峰值浓度时间、最低抑菌浓度时间或PAE时间的显著性差异,但找不到相关充足的数据,所以就无法计算出两组时间差异是否存在有统计学意义,今后希望这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能有新的发现和研究。

[1] 吴景梅,贾胜欣,高慧彩. 静脉输液终末减少药液丢失方法的探讨[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10):927-928.

[2] 王瑛,邢玉秋. 药物疗效分析与临床实践[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8: 31.

[3] 李春慧,王欢. 静脉输液速度的影响因素与滴速选择[J].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8,10(3):173-175.

[4] 蒋艳娟. 降低螺旋夹夹管位置防止拔针滴血[J]. 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120.

[5]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9.

[6] 孙淑娟,袭燕. 抗菌药物治疗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2.

[7] 李景苏,蔡长春,冯超英. 抗生素后效应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合理应用[J]. 医药导报,2004,23(1):72-73.

[8] 王凯平,孙明娥,仝爱萍. 静脉输液完毕时的处理方法[J]. 社区医学杂志,2003,1(4):39-40.

[9] 谢树军,高洪玉,王泉莉,等. 静脉输液终末输液器液面自动停止下降高度的影响因素及安全性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3):1161-1162.

[10] 丁美幸,张艳丽. 合理安排静脉输液顺序的护理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35.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ions by Removing Needl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LIAO Yaqin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Songbai Hospital, Xiamen Welfare Center, Xiamen Fujian 361012, 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ions by removing needle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intravenous infusion, and find which one was the best.Methods60 patients with CPZSBP instillat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re were 30 people in each group. Needles were removed by the conventioanal way in the control group. As for the other group, in order to get the rest fluid drop to the Murphy’s dropper, the needle tips of the infusion bags were drawn into the bag necks when the fluid lever declined to the Murphy’s dropper. And then the infusion poles were lifted up after intravenous drip stopped so that it was nearly perpendicular to the floor. At last, needles were disconnected from the veins when the fluid stopped dripping again. The fluid los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The influence 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caused by lower drug blood concentration was analysed.ResultsThere were datum being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cluding remaining solution, dose loss of CPZ-SBP and serum peak concentration based on actual transfusion volum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ConclusionNeedle-disconnecting from intravenous infusion patient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could ganrantee the ef ficient plasma concentration and enhance the pharmcological effects.

occasion of needle pulling; serum concentration; pharmacolog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472

A

1674-9316(2017)17-0147-04

10.3969/j.issn.1674-9316.2017.17.077

厦门市福利中心松柏医院内科,福建 厦门 361012

猜你喜欢
输液管血药浓度药液
药液匀速滴落的原理
一次性防脱落输液管针头的设计
灌巢法毒杀红火蚁
基于个体化给药软件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
躁狂症患者碳酸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替考拉宁血药浓度
治斑秃
治慢性支气管炎
麻黄对甘草3个成分血药浓度的影响
大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