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闽
(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福建永安366000)
樟树不同造林模式生长比较
陈 闽
(福建省永安市林业局,福建永安366000)
试验研究了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对樟树生长影响,在改造低质低效林分、提高樟树造林水平方面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樟树在尾巨桉林皆伐后不同密度纯林造林(zc1=樟树纯林4500株/hm2、zc2=樟树纯林1200株/hm2),桉树择伐后林下套种樟树(za=樟树保留600株/hm2、桉树套种600株/hm2),造林3年后均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状况:成活率za>zc1≈zc2,树高生长za≈zc2>zc1、胸径生长zc1>za≈zc2。
刨花楠;复层混交;造林模式;林木生长
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Pres1]别名香樟、芳樟、小叶樟,常混生在常绿阔叶林天然林中,它可以作为山地树种结构调整更新的重要树种。樟树木材致密美观,具有香气抗虫蛀,可供建筑、造船、家具、乐器、手工艺品之用,是我国重要的珍贵用材树种。据明代李时珍解释“樟”字来源,认为其“木理多文章,故名为樟[1]。樟树是我国珍贵用材和特种经济树种,本种为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根、木材、枝、叶均可提取樟脑、樟脑油,油的主要成分为樟脑、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樟脑供医药、塑料、炸药、防腐、杀虫等用,樟油可作农药、选矿、制肥皂、假漆及香精等原料;木材质优,抗虫害、耐水湿,供建筑、造船、家具、箱柜、板料、雕刻等作用[2]。天然樟脑纯度高,具强烈的樟味,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国防。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比较常见,用于防蚊、防蛀、防臭[3]。科学研究证明,樟树所散发出的松油二环烃、樟脑烯、柠檬烃、丁香油酚等化学物质,有净化有毒空气的能力,有抗癌功效,过滤出清新干净的空气,沁人心脾。长期生活在有樟树的环境中会避免患上很多疑难病症。因此,樟树成为南方许多城市和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行业的青睐[4]。目前国内外有关樟树在低质林分运用,通过不同方式密度造林,对樟树生长影响的研究未见系统报道。
桉树(Eucalyptusspp.)是桃金娘科桉树属的总称。是世界性的造林树种,中国于1890年引种,福建省于1991年从广西引进,永安市于1999年引种,但在引种初期,品种多,未能对不同桉树品种抗寒性作深入细致长期实验,结果导致一些品种如巨尾桉,尾巨桉在天气出现极端低温后受冻灾害严重。因此在永安近几年的营林生产实践中,除了选择桉树抗寒品种外,对不耐寒的桉树品种逐步用乡土树种如樟树、泡花楠进行替代造林。
试验地设在福建永安林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坑采育场山场。本区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兼海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9.1℃,年平均降水量1800mm左右, 初霜期12月中旬,晚霜 3月上旬,无霜期3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1528.5~2365.7h,≥10℃年活动积温6052℃,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雨量充沛,水热条件有利于森林植物的生长[6]。尾巨桉林为1999年营造,株距行距3m×3m,初植造林密度1200株/hm2,坡向南偏西,坡度25°,土壤为红壤、黄红壤,立地质量等级综合评价为Ⅱ级。
造林改造试验地选择立地质量等级基本一致。首先,对试验地上原有巨尾桉林分,通过伐区调查设计后进行主伐-皆伐和主伐间隔择伐,间隔距离保持15m,腾出造林空间位。试验设樟树尾巨桉复层混交林、樟树纯林(2种密度)3种水平,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重复,共9块标准地,标准地面积20m×30m,中间设隔离带15~20m。隔离带取相邻处理各50%,以降低边际影响。樟树造林苗木为当年育的实生苗,2011年冬进行整地挖穴回表土,于2012年春季1月栽植。2种樟树纯林造林密度为1200株/hm2和4500株/hm2,樟树尾巨桉1200株/hm2。
调查测定方法:在造林3a后调查造林保存率;2014年在标准地内进行每木检尺,樟树测定胸径、树高。
3.1 不同造林模式樟树保存率的比较
从表1看出,樟树模式保存率cn1和cn2都为90.3%(2014年调查);而在尾巨桉经过平行机械采伐后的林下进行套种形成复层混交造林方式,樟树造林保存率均较高,达到95.6%。复层混交林比纯林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表明通过营造复层混交林,有利于提高樟树的成活率直至保存率。这是由于樟树为阳性树种,但在幼苗期较耐荫,因此保留的巨尾桉为樟树幼苗期生长提供庇荫条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造成樟树幼苗的伤害。当然随着樟树生长,樟树对光照要求增加,应逐步伐去上层桉树,以利于樟树生长。
表1 不同造林模式樟树生长情况
3.2 樟树生长质量各指标差异的检验
3.2.1 樟树不同种源树高、地径、存活率的方差齐性检验。控制变量不同水平下观测变量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是进行方差分析的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不能认为樟树不同种源各指标分布相同,鉴于此,先做不同种源各指标的方差齐性检验。
表2 樟树不同模式树高、地径、保存率方差齐性检验
表2表明,樟树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地径的方差齐性检验值为0.178,相应的概率P值为0.841。在显著性水平α为0.05情况下,由于概率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因此不应拒绝原假设,认为樟树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地径的总体方差无显著差异。同理,樟树树高、保存率的总体方差也无显著差异,3个指标的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方差分析的前提要求,在此基础上可进行方差分析。
3.2.2 樟树不同造林密度方式树高、地径、存活率的方差分析[7]。科学实验结果所得到的数据通常存在着变动,变动原因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随机因素,这种不可控因素是众多的,其综合作用的结果成为影响数据稳定的原因;另一类是由试验中受控因素造成的。方差分析就是为证明受控因素的变动是否造成实验结果的差异及影响大小如何。
为比较所调查的樟树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先对样本做方差分析。
表3 不同处理方差分析
表3得出,在0.05检验水平下,樟树纯林造林和樟树尾巨桉林下套种,形成复层林对平均地径、平均树高、以及保存率均影响显著。
3.2.3 不同造林密度方式对樟树生长的影响。从表1结果显示,樟树不同密度方式造林3a后平均地径、平均高、保存活率分别zc1为 2.75cm、2.57m和90.3%,zc2为3.34cm、3.12m、90.3%,za为3.39cm、3.11m、95.7%。可见zc1和zc2在平均地径和树高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初植密度过高影响了樟树地径和树高的生长,但在保存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别。而在尾巨桉林分经过平行机械采伐后的林下进行套种,形成复层混交的林分,3a后樟树平均胸径、平均高基本与zc2持平,但其保存率则明显高于纯林造林。
4.1 在尾巨桉林通过平行机械采伐,释放空间,在林下套种樟树的造林模式可以成功。造林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林木套种营造复层混交林,能够明显提高樟树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达到95.7%。复层混交林比纯林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
4.2 樟树与尾巨桉复层混交造林模式能够促进樟树生长,改善木材质量。高密度纯林造林3a后平均地径、平均高、保存率为2.75cm、2.57m和90.3%;而在尾巨桉林分经过平行机械采伐后的林下进行套种,形成复层混交的林分,3a后樟树平均地径、平均高、保存率均较大,分别为3.39cm、3.11m、95.7%。
4.3 根据樟树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樟树幼林虽喜荫,但随后樟树对光要求增加,所以应适时采伐上层木桉树,以促进樟树后期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有关提升生态景观有待进一步研究。
[1]张国防. 樟树精油主成分变异与选择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6.
[2]李忠海,陈建华.湖南樟树叶片资源的开发利用[J].湖南林业科技,1993,20(2):70-72.
[3]向玉英,梁彦.苦楝、银杏和樟树内含物对杨树溃疡病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技通讯,1996(7):17-19.
[4]杜世祥.重视天然香料的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J].中国食品添加剂,2003(6):1-2.
[5]陈瑞炎.福建永安植物资源特点、现状及保护利用[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31(1):47-51.
[6]罗若灯.永安引种的速生树种巨桉生长规律研究[J].绿色科技,2012(10):34-36.
[7]贾乃光,张青,李永慈.数理统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第4版).2006:134-140.
2017-03-08
DOI.:10.13268/j.cnki.fbsic.2017.04.015
S725.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