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除了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的进一步完善,还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合适的的校车运营管理制度。
2012年,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校车安全的法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各地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法规,正规校车开始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
在市场层面,政策法规出台刺激下,校车也成为客车细分市场的一大热点,除了传统的客车企业,国内众多大型汽车集团以及国外校车企业纷纷推出校车产品,试图抓住这一“商机”,在校车市场分一杯羹。
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五年以來,校车市场虽然有过短暂爆发,但截至2016年,我国专用校车保有量为14多万辆,相比于上百万的市场需求,校车依然属于“稀缺品”。
从一哄而上到市场低迷
我国校车市场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校车销售部副部长邹美坤给《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校车运营数量作为比较对象,我国的校车需求应该为110万辆。同时,根据部分车企的市场调查数据,国内每个县的校车需求量约在400辆左右,这样算下来,我国校车市场实际需求量在100万辆是比较合理的。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教育局原纪委书记罗永昌告诉记者:“目前中国有上千万名学生儿童需要乘坐校车,以专业校车100万辆的市场容量计算,每一个更换周期的新车需求量为45万辆左右。”
邹美坤表示,主流校车的平价格为23万元左右,如果以此来计算,国内校车市场份额大约有2300亿元左右。再加上保养维修及其他费用,全国校车市场总规模将不会低于3000亿元。
庞大的市场需求量对于校车生产、运营的企业来说拥有巨大的吸引力,而政策法规的刺激,让校车市场的需求进一步得到释放。
2012年前后,宇通、金龙、安凯、黄海等客车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校车市场,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校车产品。
与此同时,一汽客车、长安客车、上汽大通、陕汽汽集团等国内众多大型汽车集团也加入到校车市场竞争中。甚至连美国纳威司达、蓝鸟等国外校车生产企业,也先后表态要进入中国校车市场。
此外,“有些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资本实力较弱,经营规模较小,技术能力一般,售后服务网络也不完善,在市场竞争中本来已奄奄一息,也摇身一变,成了校车供应商。”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会长佘振清介绍说。
据媒体报道,仅2012年2月份,国内50家客车企业共销售14267辆,其中校车销量达到2925辆,占总销量的20.50%,而前两月的校车销量已经占客车行业销量的14%,累计销售额达7.30亿元。
然而,这个千亿规模的市场,经历了短暂的爆发之后,并没有出现车企预期的井喷场面,反而陷入了低迷。
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国内校车整体销量仅为8751辆,相比2013年同期下滑了32.24%,全年销量也仅有2万辆左右,这种低迷的状态一直持续至今,与业内预期的每年5万-8万辆的销量目标越来越远。
市场不景气也让不少车企黯然退出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校车市场尚有33家企业,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国内校车生产商只剩下23家。罗永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照此下去,未来我国校车企业将不会超过10家。
即使是美国纳威司达、蓝鸟等国外校车公司,在2012年发声之后也陷入了沉寂,至今未兑现在中国建厂的计划。
销量尴尬的背后
校车市场短暂爆发后陷入低迷,是因为市场供应已经满足需求了吗?
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我国约有46万多所幼儿园、小学、初中,而校车每年2万辆的销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如果按在校生数量计算,供需差距将更大。
为什么行业专家预测的校车市场井喷现象没有出现?是中国造的校车不安全,学校和家长不愿意用吗?
在校车安全标准层面,为了保障校车安全,国家出台了严格的校车标准。根据《专用校车安全技术条件》要求,校车按用途分为幼儿园校车、小学生校车、中小学生学车,不同校车之间的技术指标、技术要求均不相同。
从国内主流车企的生产技术上来看,我国汽车企业也已经完全有能力有实力造出安全、舒适、美观,让政府、学校和家庭都放心的校车。
据了解,目前国内一线客车企业已经覆盖5米到11米、19座到56座的全系列校车产品,能够满足从幼儿到中小学生各年级段的乘车需求。除了满足基本安全标准,一些国产校车还在全球率先搭载了智能升级版的“安芯”系统,能够提供车辆监控、学生乘车统计、学生动态查询等多项功能服务。
除了国内市场,我国生产的校车甚至已经开始出口海外,为全球不同地区的孩子提供专业安全的校车。
根据公开数据,2011年,安凯客车向沙特供应3000辆校车;2014年,中通客车向沙特出口2186台校车;2015年6月,厦门金龙客车1060辆校车出口沙特;2015年10月,海格客车与沙特客户签署1200辆客车出口战略协议;截至目前,长安校车已出口沙特、科威特、伊朗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科威特校车市场的保有量已经达到4500台,市场占有率高达40%。
尽管校车在海外一些地区出口顺畅,但在中国仍然难以普及,在受访企业人士和业内专家看来,症结有多个方面。
首先是鼓励学校采购校车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学校的负责人称,学校如果投入校车,多半需要学校自己掏钱,相关部门并没有针对校车出台相应的财政支持政策,对于一些地方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市县,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