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田的山水画作品开创了一种“满构图”的样式,他避免了传统构图形式的雷同,使表现形式变得新颖,更使得表现的情感愈发饱满激烈。而这也成了他独特的面貌,循古而不拘古,形成陕西乃至全国山水画坛独一无二的“李玉田现象”。
“一切形式都是为了内容服务,一切艺术都是为了传递人类美好情感服务。”李玉田的画作追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为了题材的需要,他往往会在形式上做量体裁衣般的选择,只为拥有更鲜活的表达方式,让画面空间关系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在传统水墨语言的基础上,他又广泛使用平时涉猎的各类画种精髓,在色彩管理、画面构成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和风格。
感物而动 情即生焉
从小喜欢美术,那些拿着树枝比划的日子就是李玉田绘画生涯的开端。身处大山怀抱,生于斯长于斯,与大自然的山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玉田把这些关系化为了每幅作品中的映物关照,实现自己的美学追求。
为了进一步学习深造,1998年他考入西安美院,研究生师从美院副院长、著名山水画家戴希斌先生,在追求绘画艺术的道路上刻苦、坚持,从喜爱的艺术流派中汲取能量,从前辈的优秀作品中品味研读。2001年,他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的几年,他的作品连续获得全国范围美展的金奖银奖等。2010年他为汶川大地震创作的《香阵冲天祭汶川》入选国展并喜获陕西首届美术奖金奖。
《香阵冲天祭汶川》的创作,可以说是机缘深厚。2008年初,他带领学生刚好在北川附近写生,当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傳来之时,他的内心悲愤油然而发,他要用自己的画笔表现这种苦难带给人的真情实感。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想好好画一幅画,“寄托我真诚的哀思,感悟一种生命的转化,赞扬生命的生生不息。”他的创作立意就发自于此,朴实而真挚。
以画面中的三种物象,菊花、云雾与山石构成2.00×2.00米的巨幅画面,创作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处理不好会像是一幅《菊花图》,表现不出所需的立意效果。对于这一难题,他采取了兼工带写的方法。朵朵菊花刻画入微,笔笔劲挺,这里的菊花不仅仅是对自然真实、生动的描绘,更是对汶川逝者灵魂的祭奠,暗示逝者已逝,但生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正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野草般生命轮回生生不息,悲伤中蕴含希望与幻想,“此花正是对生命的伟大赞歌,对汶川逝者英灵的无尽思念。”李玉田说道。
郁郁葱葱的野菊花、充盈缭绕的香阵、磅礴峥嵘的大山彼此映衬,虚饰结合,共同营造了一个“苍山泣泪、众志成城”的重大主题。整幅画面并未着色,以墨色为主,黑白分明,从而形成严肃与庄重的基调,也正遵循了中国传统的认识“五色令人目盲”。黑白的玄素色,使得表现的情感更为单纯而炙热,严肃与庄重中难以抑制的情感喷薄而出,意境悲伤而颓丧,肃穆而不沉闷。
关照生活 滋养笔墨
用诗意的浪漫挖掘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想象,用饱含情意的细致笔墨将自己的艺术理想和浓厚的艺术造诣紧密结合,这完全区别于再现生活式的简单抒发,最大程度上表现了一种大气象、大情怀,独开意境。但这种突破同样存在问题,要么夸大笔墨作用,要么写实写意的境界缺失,但李玉田不同,他不仅表现了画家挑战固有技术和绘画境界的尝试,亦颠覆了当今所谓“文人情怀”小山小水的创作状态,在传统国画艺术上实属罕见。
无论在创作还是生活中,李玉田始终葆有激情澎湃的一面,这有效保证了他艺术生命的年轻活力,也使他能够从不同角度感悟生活,作品表达更加立体有活力。李玉田说,至今的艺术坚守和成就他要感谢恩师戴希斌,刘文西、王西京诸位老师,正是这些以艺术为生命的前辈,鞭策着他不断突破自己。从2010年到现在,他几乎每年一个变化,艺术面貌也时时不同,他在生活中不断“锤炼和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尊重传统,关照生活,力图创新”的标准下阔步前行。
“名画家要有赏心悦目的名作品,这些都是时代赋予的。名画家要创作无愧于人民、民族、国家的作品,这样才能让历史铭记”。他如是说,也是如是做,每幅作品都是精心打造,尤其重大题材,每每都是腹稿无数,文章在先,反复酝酿,得其成品。
李玉田看得明白,“画家和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社会稳定了,人们衣食不愁了,画家才可能创作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作品中包含的对社会的担当,与时代、与社会、与民族、与国家息息相关,正因为你的作品对这些因素的关照,社会才给予了你价值。”
喧嚣地,觅宁静难,艺术家内心的宁静是其创作水准的保证。缺失了这一环,其格难高,其作不雅。面对当下书画界的浮躁和迷茫,李玉田表示,那种求来的,挖空心思设计包装出来的“风格”往往是价值不高的。它破坏了艺术最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纯朴、自然。
古人所谓的“清心”不应该是“务心”。艺术最终追求的是境界,这才是艺术的本质。而这种境界的到达,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要有高妙的笔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