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友 生死之间留余香

2017-09-02 04:18唐甜
时代人物 2017年4期
关键词:诚品书店生命

唐甜

2017年7月18日21时31分,诚品书店的创始人吴清友先生在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病逝,享年67岁。7月20日,本是吴清友先生新书《诚品时光》的发布会。

这短短的两天,48小时,成了生与死之间无法跨越的距离。作家龙应台发文悼念:“书店可以只是卖书卖纸卖文具的商店,他却把它做成生活的美学、文化的指标,对心灵境界的坚持。”

过去28年,吴先生所创办的诚品书店早已超越了一家书店的范畴,几乎是作为人们某种精神寄托的存在,更俨然是知识分子的朝圣之地。在台北,诚品书店就像一座永不关灯的文化长廊,长夜漫漫,男女长幼汇聚,如饥似渴地汲取,并乐得在此消磨夜晚的时光。

每个人都是一本大书

因病痛在死亡线上挣扎过3次的吴清友确信,“生命应在事业之上,心念应在能力之上”。在诚品走投无路时,他用这句话自我安慰过,“所有这些困惑,都为你在人生路上的遭遇让你对生命有新的发现。”

他并非出身于富贵之家。故乡在台南县将军乡最西边的贫穷渔村马沙沟,童年最熟悉的莫过于台南县的稻米地。小时候,父亲受人连累破产,从董事长变成挑粪喂鱼的工人,但父亲在做工还债的日子里,坚持“苦,也要苦得清清白白”,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要坚守一个“诚”字,诚以待人。这种品格给了吴清友滋养一辈子的养分。

完成台南高工的学业后,吴清友北上至台北工专就读机械科,毕业后曾在高职当过老师、待过皮包工厂,后来进了诚建公司卖起厨具设备。后来老板赴港定居,把公司卖给当时31岁的吴清友。他后来又投资房地产与证券公司,并将“诚建”做成台湾厨具设备的龙头,拿下了80%的市场占有率。

“很幸运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刹那间,我累积了很多财富。可是我觉得,这些财富和我自己的努力不成正比,我并没有拥有这些财富的正当性。”面对财富瞬间快速增长,他开始思索生命的意义。

1988年,患有先天性心脏扩大症的吴清友与死神擦身而过,那年他39岁,赴香港动第一次心脏手术。当时吴清友在5个多小时的手术中,心脏曾一度停止跳动,经过大量输血抢救,才从鬼门关走出来。他走下手术台后对家人说:“我从诚建尝到赚钱的滋味,但我吃一样、穿一样,生活没有改变,有钱不会让我比较快乐。我不害怕死亡,但怕死后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

遭遇中年危机、生命瓶颈之后,他开始阅读哲学、宗教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希望从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弘一大师传》和史怀哲的《文明的哲学》给了他最重要的影响,赫尔曼·黑塞的一句话“大自然是上天最伟大的创作,而人类最伟大的创作,尽在书本当中。”令他萌生了开书店的念头。

对书的热爱开启了吴清友对书店经营的一种兴趣,1989年3月,吴清友在台北仁爱路圆环成立了第一家诚品书店。“诚”字是来自于父亲的教导:财物有时尽,唯“诚”字终身受用不尽。“品”是他的创业理念,既希望能激发城市与人的真善品性,又是对自己的警醒,要永远提供有品质的服务。

款待书 款待人 款待心

诚品一直强调的“空间的戏剧感”,就是希望人走在诚品书店里,像观众又像演员,阅读多元书籍也阅读多元空间,最终阅读自己。吴清友坚持“连锁而不复制”的经营哲学,强调“场所自有精神”,家家都特色分明,有的像是个文化中心,除了书还有红酒;有的充满了时尚元素,甚至还有聚集年轻人的小型篮球场。

阅读虽然是件很私人的事,但吴清友认为,一家书店就应该有自己的阅读主张和品位。在传统书店,为了摆放更多图书,商家一般将书架设计得很高、很密集;诚品则反其道而行之,将书架设计得很矮、很宽松,所有图书都呈15度角摆放,让顾客能以舒服的姿态挑选。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吴清友不想与顾客建立一种“买与卖”的交易关系,而是希望把诚品打造成顾客的一个心灵港湾,一个摆脱喧嚣尘世的精神圣地。但吴清友的诚品之路并不顺利,虽然他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把前半生积累的财富都投入到这份不赚钱的事业中,但这个漫长的亏损期还是出乎了他的意料。不是他预计的七八年,而是整整15年,到了最艰难的时期,吴清友不仅把所有的家底都投了进去,还到处拉人投资,左哀右求的。

但是如果有人劝说他,多卖教科书、削减座位、禁止长时间光看不买的话,吴清友就会立刻掉头就走,哪怕愿意投再多的钱也不接受。

吴清友认为,他理想中,希望诚品能成为家与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他甚至充满诗意地说,“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祥和的空间里面,看到都市人最可爱的表情,最親切的眼神,最温暖的关怀,最优雅的风情。”他不是在卖书,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推广阅读,推广一种融入文化的生活态度。

“诚品的终极关怀是人、生命、阅读”,这与太多仅仅将顾客作为“金主”的商家思路截然不同,前者获得的是充分的尊重感,后者只能被剥夺被算计。也因此,尽管诚品书店的营业额不过四十亿元人民币,但其影响的深度及广度却难以估量,他甚至有可能引领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经营思潮,历久而弥新。

危难关头,吴清友的执著、理念和坚持得到了几位投资人的认可,他们前后共投资了25亿元新台币,才使得诚品能够继续经营下去。在诚品缓过这一口气来的同时,吴清友也开始了一条转型、改变之路的探索和思考。

转型不是失去理想

近年来,诚品的商业化经营颇受争议,一些出版人评价,“这几年的理想性越来越淡”“为了绩效,书店部分面积一直在缩小”。吴清友一直知道这种声音,但他也强调,“诚品对人文艺术创意的坚持,这个理想是不会降低的。”2014年他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演讲中也说过,“没有钱,诚品活不下去。但我心里同时也非常明白:如果没有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作为华语世界中最有名的文化地标,诚品不仅仅停留在美妙的情怀及口号上。在商业运营模式上,除了销售书籍,诚品还会举办文化展演、创意商品销售、服装销售甚至餐饮等等。

在被坊间评价为“最浪漫、最精明”的吴清友看来,诚品有着自己一系列的经营链条:自己的物流公司,巨大的厂房,专业的电子商务网站,酒窖与餐厅,诚品画廊以及最不可缺少的书店。

伴随着大批实体书店的关闭,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改变。在互联网、电商的汹涌浪潮下,全世界范围内的实体书店都难逃衰亡的命运,诚品同样无法独善其身。

吴清友也思考过如何顺应时代的转型问题,他说,“诚品一直有个想法,就是通过量化提升质化,当你规模越大的时候,你越有能力去做一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尤其像跟很多表演艺术相关的活动,当诚品更有规模经济的时候,其实更能够展现出它们的价值;另外,诚品也必须配合很多时空的演进,阅读已经不是静态的、传统的,阅读其实是现代的,跟生命、公众、生活、你的嗜好结合在一起,在知识水平不断发展的两岸社会里,阅读已经变成更为多面向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思考如何把书店、阅读跟更广泛多元的活动能够结合在一起,我们是在做这种转型,而不是说我们会失去理想性”。

商业最重要的品质是它的初心,一家企业之所以存在,是需要向人们提供所需的某种服务。尽管曾经亏损15年,不是商学院教材里的TOP案例,但诚品作为一家企业,恰如吴清友所言的“先求生存,再求领先”,不断进行着生存、生活、生命的三部曲,此外,“服务的终极目标是精进自己、分享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诚品也在孜孜不倦地坚持,与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建立某种连接和服务。

“身为当代人,我们要有一种创新在我们所生存的时代里面”,吴清友将商业定位的区隔描述为“创新”,而全台湾的诚品分工也是各具特色:有专为儿童开设的书店,有的定位在台大医院,环境优雅舒适的海滨、大学,繁华的商业区,捷运站等等,而诚品移动图书馆,则会专程为台湾偏远乡村的儿童不定期送去图书与演出……

现在的诚品已不只是一家书店,而是一家以书店为核心,兼营百货、餐饮、酒店的综合性商业实体。2010年,诚品书店将旗下42家最赚钱的大型商场综合店分拆出来,成立诚品生活。2013年1月,诚品生活在OTC上柜,融资6.5亿元新台币(上柜是指股票已公开发行但未上市,仅在台湾场外交易市场OTC交易)。

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面对投资者,吴清友强调,一家企业要有“存在的正当性”,必须要为社会创造“benefit”(益处),而不只是自己获得“profit”(利润)。他将诚品的经营哲学总结为:“没有商业,诚品是活不下去的;没有文化和创意,诚品是不想活的。”

在《诚品时光》一书的序文中,吴清友曾回忆创办诚品的初衷——1988年他深觉自己的渺小、生命的无常,想追寻一处能让身心安顿、心灵停泊所在,将活了38年的生命归零,创办诚品,人生重新启程。当年他没多想,心念也很单纯,就是一个自觉生命因阅读而不再失落的个体,想要穷尽己力,为生长的这块土地播下人文、艺术、创意融入生活的种子。

吴清友说,他因为诚品充实了生命,过程中,有浪漫、有现实、有美好、也有苦涩、有天真、但也帶来觉知的惊喜。“人,生不由你,死不由你,但生死之间总得做点什么。”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他用28年的坚守,为每一位阅读者点亮了心灵的明灯。一生一死之间,他觅得了自己的永恒。

猜你喜欢
诚品书店生命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诚品老板吴清友:精明之后更浪漫
最美书店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在书店
选举(election)、精英(elite)与诚品(Eslite)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