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角兽”掌门人在担心什么

2017-09-02 17:51李斌涂铭郭宇靖阳娜
财经国家周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雷军独角兽滴滴

李斌+涂铭+郭宇靖+阳娜

“iPhone上市前要備货1000万个以上。这要组织多少工人、工厂?而且还要提前6个月准备,这就是中外差距。”

根据日前科技部火炬中心联合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发布的《2016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达到131家,其中65家在北京。北京成为全球仅次于硅谷的“独角兽之城”。

人们把创办时间在10年之内、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称为“独角兽”企业,估值10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则属“超级独角兽”。“独角兽”的有无、多少,成为衡量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经济活力的标尺。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之下,“独角兽”往往也是创造、引领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然而,对于“独角兽”们来说,未来其实是一场奔向未知的马拉松: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市场风口无一不在时刻发生变化,每个创变者也时刻在思考着未来的方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在日前的调研采访中,既能看到他们的自信、执着、梦想,也能看到他们的焦虑、不安甚至惶恐。

全球产业链让人睡不好觉

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他头脑中惦记的头等大事是交付动员会。

通常,一部手机被外界所关注的都是软硬件技术能力,然而规模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交付才更体现一家企业和一个产业的综合实力。连互联网老兵雷军都感慨:这太复杂了。

“为什么小米成立以来,经常处于缺货状态?原因是我做了20多年软件和互联网,对大规模消费电子理解还不够透。”雷军在接受采访时说,手机的规模化交付非常复杂,与工厂、销售、市场、服务等部门环环相扣。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iPhone上市前要备货1000万个以上。这要组织多少工人、工厂?而且还要提前6个月准备,这就是中外差距。”

更难的是供应链全球化以后,作为后来者所要面对的挑战。“刚做手机的时候,电池里面的一个小元器件在泰国生产,赶上当地发生洪水,手机就交不出货。”很多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让雷军感觉到全球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和自己有关,洪水、地震、台风……等等。

雷军说,自己每天都要关心各地的汇率、政治、天文地理等情况。当企业规模增长到千亿级别,每天都睡不好觉。“比如一次得知三星某个元器件的工厂爆炸,我就很紧张地问和我们有没有关系?说没关系。但是那个工厂同时生产苹果手机的电池,苹果就把产能挪给另一家工厂,这个工厂是我们的主力供应商,他接了苹果的订单,就没有办法满足我们的产能。”

雷军说,虽然一部手机可以看到的有1200多个器件,但每个器件还要向上追溯到材料供应商。如果日本发生地震,即使供应商里没有日本企业,但可能很多二、三级供应链上的企业就来自日本。

中关村管委会原主任、中关村银行董事长郭洪告诉本刊记者,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关村,“独角兽”的集中爆发,表明我国国家创新能力和水平在逐步从跟随到并跑,在一些领域还引领。

“特别是在互联网应用创新方面,我国走到了全球前列。这得益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七八亿移动互联网用户,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且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喜欢尝试新的应用,极大刺激和推动了创业企业不断、快速迭代,加快应用前沿技术,持续优化用户体验。”郭洪说。

“新物种”的忧愁

有人把快手描述为“社会底层物语”。但快手创始人宿华认为,快手既不是一夜成名的爆发户,也不是社会底层的写照,而是一家依靠技术驱动、以帮助普通人记录生活为己任的公司。

根据快手提供的数据:其用户最多的前四个地区仍然是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这和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分布高度相似。

快手上聚集了20亿条原创短视频,平均每天就要产生超过600万条UGC视频。“如果快手放开直播,收入可以立刻增加数倍。但这不是快手希望探索的商业化方向。我们不希望用户把快手当做赚钱的工具,而希望用户把它用来记录和分享生活。”宿华说。

“‘独角兽这个词对于快手来说,更多是一种责任和认可。”宿华表示,从最早的Gif图产品开始,快手产品形态一直在进化。虽然这两年移动网络普及和资费下降,拍摄场景慢慢诞生,但不管外界如何解读,快手的目标一直没有变过,就是希望帮助每个个体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

雷军同样要面对无数不被理解甚至是误解。他说,其实最难解释的是小米究竟是家什么公司。小米是家手机、消费电子、电商、新零售公司,也是家大数据公司。小米互联网收入接近100亿元人民币,还在做互联网金融。

雷军会解释小米其实是一个新物种,外面也没有和小米一模一样的公司。“我们既做互联网,做硬件,也做电商、新零售、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同时我们还投入核心资源做芯片、相机、屏幕等重要元器件,产品还包括移动电源、手环、电饭煲……”

不少人认为小米是一家以营销驱动的公司。雷军认为,企业建立初期的几年里,外界感受不到小米核心技术上的创新,主要原因是小米在商业模式上的创新被认可。

作为一家年轻的公司,小米2016年在全球申请的发明专利达7071项,其中半数是国际专利。雷军举例,小米是全球首家发布全面屏的公司,“屏占比”率先突破90%,目前三星的S8也开始采用这种高屏占比,但比例还不足90%,据说iPhone下一步也要这样做。

他说,今天的手机公司已经进入了最惨烈的淘汰阶段,最终只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才能存活下来。为此,3年前小米开始投资芯片,现在产品已经取得不错的销售成绩。

郭洪则表示,企业起起伏伏、生生死死是很正常的事情,不是所有的“独角兽”公司最后都一定能取得商业上的成功。“我们大可不必紧张,不用担心会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投资人投资时,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全世界没有一个投资人会因为一个买卖是稳赚不赔再去做投资的,投资永远和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举例,前几年中关村有一个并购现象,就是“老大并购老二”,如滴滴并购快的,美团并购大众点评,百度并购携程和去哪儿,58同城并购赶集。过去在电商领域、今天在共享单车领域,都在重复这样的故事。

但是,“中关村的这些‘独角兽,概括起来是‘四轮驱动,分别是技术创新驱动、商业模式驱动、资本驱动和市场驱动。”郭洪总结。

“独角兽”的窘境

走进摩拜单车位于北京酒仙桥附近的总部,大门右手边就停放着很多版本的摩拜自行车,包括在北京市投放的第一辆车。据摩拜相关负责人介绍,前前后后一共改进了29个版本了。

如今,摩拜單车的骑行订单量已经突破了日均2000万单。但在助力公众绿色出行、便利出行的同时,单车摆放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难题。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未来的发展,如果一切都想明白再做,机会也就不存在了。在这一理念下,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给自己定下以3个月为周期的小目标。她认为这些问题要在“发展中完善,完善中发展”,要靠互联网行业崇尚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来解决。

根据她的研究,在欧洲最早发展有桩自行车的时候,巴黎90%的自行车也会被偷走或扔掉,但一两年后这一几率已几乎降为零。

在胡玮炜眼里,除了未来3个月的目标,还有未来10年的愿景。“那时交通会变得非常智能,现在道路空间不足,未来可能是过剩的。公共交通与各种交通会无缝连接,所有需求都在云端,排列出一个最高效的出行组合……”

在并购优步中国后,滴滴出行每天服务超过2千万笔的交易。这超过了优步全球,仅次于淘宝的交易量,也成为全球最大的交通出行平台。

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说,5年前推出打车软件的时候,全国甚至全球都没有出租车打车软件,滴滴走在了创新的最前沿。

经过激烈竞争将出租车线上化后,滴滴又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网约车发展最快的国家。程维认为,过去5年发生的变化超过了之前的50年,如果5年前离开中国,现在回来会发现完全跟不上这个时代。

程维说,滴滴是很年轻的公司也是很幸运的公司,虽然成长的路上经历了很多公司几十年没有遇到的挑战,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很多次一不小心就会死掉……但到今天滴滴发展4年半,团队平均年龄27岁,仍然像青少年一样充满理想。10年前全球科技公司激烈竞争手机市场,产业链达到了巅峰,如今全球顶尖公司都瞄准了汽车这个下一代更大的风口。滴滴所处的汽车领域,是真正的未来10倍于手机产业链巨大的风口。

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手机市场。在最新的统计中,小米手机占有率已经跃居第二,并且在印尼、俄罗斯、乌克兰等市场都进入了前三。

作为估值超过460亿元的“超级独角兽”,雷军瞄准的正是全球最领先的科技公司——苹果公司。在他看来,小米的目标是70年代索尼对日本的影响,或是90年代三星对韩国的影响:带动同业进入,实现智造报国。

为什么小米在国外的评价总好过国内?雷军认为,国内对小米的期待实在太高了,总是拿小米和苹果比较,而后者是这个全球实力最强的创新公司,“大家对小米的期望很高,在小米没有完全击败苹果之前,大家就觉得小米还不够牛。但是这谈何容易。在苹果、三星、华为等公司的压力下,小米还能茁壮成长,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创新。”

在中国的市场和创新环境下,程维要面对的是国际化、是引领全球。在北京每天有一两百万笔交易订单产生,是纽约的5倍。因此,滴滴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深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程维说,目前在美国、东南亚、印度、南美洲等地的全球前五大在线出行平台中,滴滴都有投资,并希望把在中国的产品创新和技术经验积累输出到海外。

郭洪表示,一家“独角兽”代表的不是它自己,而是一个生态群。它们自身规模已经很突出,但更主要的是带动了巨大的生态。

“为什么说‘独角兽代表经济动力?原因在于能一方面引领变革,一方面带动转型升级。”他说。

猜你喜欢
雷军独角兽滴滴
春天的小雨滴滴滴
“滴滴”上的叮咛
娘等你回家
价值100亿元的错过
吃眼泪的小独角兽
中国的独角兽在哪里?
滴滴爷爷
认不出了
雷军:去到别人连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
雷军:去到别人连梦想都未曾抵达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