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
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教学名师,苏州教育名家,2008 年度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自2005 年以来,管建刚先后出版了《魔法作文营》《不做教书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一线教师》《我的作文教学故事》《我的作文教学革命》《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我的作文教学课例》《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管建刚与后作文教学》等近20本专著。
问:请问管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
一
两岁半,女儿眼皮被烟蒂烫伤;上幼儿园,伙伴一推,女儿磕破眼皮,缝了两针;小学时,男生打球砸到了女儿的眼。事儿连在一起,女儿说:“大概我的眼睛太漂亮,连上帝都嫉妒。”女儿发现了关联,发现了趣味所在。这发现,不是眼睛、耳朵、鼻子能做到的。眼睛看到的,身体感受到的,只是发现的引子,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在的思考。这种内在的思考,我将其称为“思辨力”。
思辨力有强弱之分。思辨力强的人,能透过纷杂的表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这个“看”,不是外在的眼睛的看,而是内在的大脑的“看”。看到一碗咸菜,有意思的人会发现,人生都是为了一碗咸菜,人生就是一碗咸菜。听到一声鸟鸣,有意思的人会说:哦,春天被叫醒了。
作业没做好被老师留下来,学生说,好倒霉;下雨天摔了一跤,学生仍然说,好倒霉;考试没考好,学生还是说,好倒霉;回家上网被妈妈逮住了,学生继续说,好倒霉。不肯思考的人,没有思考习惯的人,所有的不如意都叫倒霉。一个思考的人会想到倒霉的背后——被老师留下来的背后是什么,没考好的背后是什么,被妈妈批评的背后是什么。
写作文不能只有个囫囵的说法。“我不喜欢考试”“我不喜欢作文”“我不想上学”……不喜欢的背后是什么,开足马力想,想出不喜欢考试的10个理由,想出不喜欢作文的10个理由,想出不想上学的10个理由……理由越多别人越信服,也越有可能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地方,而这就叫新颖,就叫深度,就叫立意高。
世上没有人会重复你走的路、你说的话和你想的心思,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材料的有无,根本在于思考,芝麻事也能写成好文章。事情有限,对事情的思考无限。没话写,那不只是词汇贫乏,也是缺少内在的思考。人,跑不过骏马,飞不过鸟儿,斗不过狮子,游不过鱼儿,但人是主宰。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二
高年级学生思想开始活跃,行为开始叛逆。他们不想再服从于成人,他们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跟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成人称它为“代沟”。代沟,学生思考力的生长性标志,其中孕育着学生思想自主独立的种子,但成人常凭借自身的权势,以不健康、不积极、灰色、不阳光、三观不正等为由来摧毁学生刚起步的、需要成人包容的思想。
教育的確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好,不过不要忘记,在一个充满了叛逆和怀疑的年龄里,你阻碍他发现丑陋、发现肮脏、发现缺陷,你就阻碍他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心灵的自由呼吸,你就阻碍了社会的一份进步的、有希望的力量。该叛逆的时候不叛逆,那是可怕的。一个从来不叛逆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平庸的人,要么是一个无比可怕的人。“可怕”或“平庸”,我们都不希望拥有。世上确有很多的美好,只是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还不善于去发现它。年龄特征决定了学生更愿意去发现社会的不足、学校的不足、老师的不足、班级的不足、同学的不足、世界的不足,因为他们要改造世界,让世界更好。批判力是思考力的主要表达形式之一,如果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被压制,或许他们终其一生,也再难以改变其思考的角度和力度。
三
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看不见摸不着,不少老师以为,思辨力完全是在教学之外自然成长的。事实并非如此,思辨力也是可以训练的。我的训练方法是,依托《班级作文周报》,让学生每天写一句“我的名言”,每月举行一次“话题辩论”。
《班级作文周报》正反有四个版面,每个版面插入“页眉页脚”,共有八处,刊发学生的“我的名言”。“名言”言简意赅,透过表象看本质,一条“我的名言”就是一次思考的深呼吸。深呼吸有利于身体健康;深思考有利于头脑敏捷。偶尔的一次深呼吸作用不大,经常性的深呼吸能改善体质;偶尔的一次深思考作用不大,经常性的深思考能改善思想的品质。请看学生的“名言”:“为了思考,上帝创造了大脑;为了完善思考,上帝创造了书。”“谎言是架在自己脖子上的一把枷锁。”“走在硬实的路上,不会留下脚印;走在泥泞的路上,一步留下一个脚印。”“懒猫捉不到老鼠,除非是只死老鼠。”“你不弯腰,别人怎能骑上你的背?”“如果鞋漏的话,打着雨伞也没用。”“成功不会降临到对事物只有三分钟热度的人身上。”“管不住自己的人,不可能管得住别人。”
学生的这些“名言”,有关于写作的,关于阅读的,关于成功的,关于挫折的,关于亲情的,关于友情的,有来自间接经验的,来自直接经验的,来自老师谈话的,来自家长教育的,等等。不论内容是什么,不论来自哪里,它们都是对间接、直接经验的理性思考和提炼,是对表面生活的深层剖析。每周写一句“我的名言”,每周就经历了一次思考力的锻炼。一周,一月,一学期,一学年,两学年,三学年……经过近两百次的深思考,学生不仅养成了随时记录自己思想火花的习惯,而且对生活、对万事万物的思考具有了一定的独特性和穿透力。
《班级作文周报》给学生搭建了辩论交流的舞台。我们经常选择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两难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如:同桌,自选好还是老师安排好;流行歌曲进课堂,该还是不该;网络游戏,该玩还是不该玩;压岁钱,自己管还是家长管;和伙伴怄气,该不该先低头求和;擅作主张,好还是不好;作业,多好还是少好;老师严厉,好还是不好;做乖学生,做“鬼”学生,等等。话题的两难性、开放性,让学生的思考有了双向、反向乃至多向的触发。触发形成的文字,又成为下次争鸣的导火线。随着对话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阔、深入,精神世界越来越敞亮、畅达,生命通道越来越宽阔、明亮。
这种辩论还常常延伸到作文中去。周琴在《我想要真正的假期》中认为国庆假期作业太多,说:“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假期?真不知道‘假期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朱欢阅读后反驳:“其实我认为作业多的原因是假期里没能做到‘当天的事当天完成,而是把作业都挤到了假期的最后两天,如果我们能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就不会发出‘假期作业多的感慨了。另外,长假期间也要让同学们有一丝压力,不然长假过去后,前面学过的内容都忘记了。”周琴读后,很认同这种观点,又提起笔来写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读完第二句时我就不再那样气愤了……就像老师说的,敢对你说‘不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朱欢,你是我真正的朋友。”在这样的争鸣中,双方发现了作文存在的价值、思考存在的价值和思辨的力量。
四
李清照不就写一次喝醉了酒,回家认不得路,吓着了鹭鸟吗?辛弃疾不就写老头儿老太太喝了点酒、晒晒太阳吗?然而,他们的这些作品却流传千古。作家的本领就在于从小事里看出别人看不出的东西。作文,有不会写的字,查一下字典呗,有用错的标点,找人把一下关呗,文字不够美,找个秘书润饰一下呗,唯有思想和情感别人无从帮忙。情感需要内心的敏感,思想需要内心的思辨。因此,有敏感的人才能写出内心的温度,有思辨的人才能写出内心的深度。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中最脆弱的东西,但他具有思想,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力量的生命。由此看来,思辨力不只是作文的核心技术,也是人的核心技术。
责任编辑 姜楚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