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菊
摘 要: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把音乐“请进”美术活动,让美术“牵手”音乐,视听结合,艺术同构,在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同时,可以大力发展幼儿的美术创造力,促进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发展。以大班艺术活动《舞动的线条》为例,谈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体验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相通相融的情感交流。
关键词:音乐;美术;融合
一、教材分析
线条是绘画作品中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幼儿的第一笔绘画都是由线条来表现的。线条又是最高级的造型语汇,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有句名言“用一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而音乐的情感意味更是显而易见的。大班艺术活动《舞动的线条》,我选取了节奏快慢不同的两段乐曲,分别是活泼跳跃的《单簧管波尔卡》选段和舒缓优美的舒伯特的《小夜曲》选段,让幼儿为这两段乐曲匹配线条,再在欣赏名画作品的基础上,完整地进行线条组合画的创作。通过视觉艺术线条画和听觉艺术音乐两者的有机融合,使幼儿真切地感受画面中线条的语言和灵魂。
二、目标的确立
我為本次活动确立的目标是:(1)欣赏各种各样的线条,初步感知线条的情感渲染力与节奏感。(2)尝试听音乐画线条和用身体动作表现线条,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3)积极投入艺术活动,激起幼儿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热情。
三、活动过程描述
本次活动在设计上采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四段体验式教学结构。
第一环节:欣赏感知,激趣导入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想让幼儿自主学习,必须从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开始。教师首先通过提问:“小朋友们用笔画过线条吗?线条在纸上会跳舞呢,猜猜线条会跳什么舞呢?”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让幼儿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接着教师边画各种各样的线条边引导幼儿说出:“线条会跳圆圈舞、线条会跳旋转舞、线条会跳直线舞……”孩子们说着说着,看着看着,手情不自禁地跟着教师空画起来,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又问:“小朋友跳舞需要音乐,线条跳舞也需要音乐,它们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呢?”这样的导入设计非常生动有趣,激发了幼儿自发自觉的学习愿望,从而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第二环节:引入音乐,闻乐起舞
听到音乐就想跳舞是幼儿突出的一个特点,因此,抓住孩子好动这个特点,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动起来,调动他们的听觉、视觉、动作和思维,在舞动中感受音乐、找到情趣、激发想象。在这个环节“欣赏音乐,让线条随着音乐跳舞”中,教师让幼儿先听一听两段音乐感觉怎么样,说一说线条好像在跳什么舞,然后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幼儿以身体各个部位的律动来表现舞动的线条,有的用转头表示线条跳螺旋舞、有的用单脚跳表示线条跳点子舞、有的伸开双臂转圈表示线条跳圆圈舞、有的用身体上下起伏表示线条跳波浪舞……整个过程气氛热烈而生动,幼儿充分发挥想象,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这律动中不断流露出来。然后等到他们拿起笔,听着音乐再在纸上画线条时,各种各样的线条即刻跃然纸上。
第三环节:音画融合,体验情感
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根据作品的特点,融合音乐,将会给作品渲染一种与绘画主题相应的情感,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创设相应的意境。如在本环节“欣赏康定斯基线条画作品《在黑色的四角之中》”时,我找来了与画所表达情感相同的曲子《凯旋进行曲》和《马刀舞曲》选段,让幼儿将音乐与画中的线条相匹配,以此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或沉重或温柔或惊恐的情感意境,同时旋律也牵引着孩子们的思想进入画境,画中线条的韵律感、线条的节奏感、线条所表达的精神……也皆在音乐意境中,这音与画的互动便是音乐与美术产生共鸣的基点。
第四环节:创造音乐,表现艺术
音乐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它能烘托气氛,让幼儿身临其境。所以,教师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调动听觉,从中感受不同旋律所带来的不同感觉,并且根据听音乐后的感受引起联想,启发想象,然后将音转化成形,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会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探索欲望。所以在环节四“听音乐创作线条组合画”中,当幼儿边听音乐边作画时,创作兴趣可谓达到了高潮,因为对同一首音乐,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百种不同的奇特想象。孩子们在音乐中大胆想象,他们可以超越常理和常规,于是他们的刮画笔在黑膜上留下了各色或深或浅、或流畅或断续的线条,犹如激情的舞者留下的或轻盈或华丽或轻快抑或奔放的身影,显得神秘而奇妙。每一个孩子都画出了自己的想法,每一个孩子都是创造者,都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家。
通过本次活动的实践证明,当音乐走进美术,将音乐融于美术活动,两者完美的结合能把音乐形象化,能使绘画更具情感、更显情趣盎然,可以做到“声中有画,画中有声”,这样的艺术同构活动,其魅力尽显,既有利于营造教学的审美氛围,又有利于孩子愉悦身心、激发灵感、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08.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