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然而近年来,随着土地的开发,土壤中被排放各种农药、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严重,不仅危害着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磨灭的破坏。所以我国的地地污染修复立法研究有长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土地污染;污染修复;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218-01
作者简介:马锦松,男,回族,云南红河人,西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生态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土壤污染是一个历史长期的问题,为了保障对土壤实行切实有效的防治与修复,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积极贯彻落实土壤修复工作细节,加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土地污染防治和修复立法制度。
一、我国土地污染现状、原因及危害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在工业区,甚至在城郊都存在污染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难控制。从而引发大量农产品质量问题及群众闹事等消极事件,社会还因此被贴上不稳定的标签。
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显而易见,即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是土壤的主要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以及污水等造成的土地污染。
土地污染显然有如下几点危害:
(一)动摇耕地质量。由于土壤遭受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土壤生理机能,致使农作物质量下降,最终使耕地沦为废地、荒毒地。
(二)威胁食品安全,破坏人类健康。试想一下,人类长期食用重金属严重超标的蔬菜、水果、粮食等,这对于他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多么潜在的和致命的危害。
(三)严重影响生态安全。土壤受到污染势必紊乱整个最初由土壤、水、生物、食物和人类架构的链条,重则毁灭生物种群,威胁生物多样性良性发展,进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二、从某市污染事件看土壤修复
不久前,某外国语学校发生了一件让人不寒而栗的事件——493名学生因学校附近工地施工引发中毒,表现出甲状腺结节、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症状。据有关报道,原来有三家化工厂就在学校附近,后面因为对该地块的施工导致了有毒物质的扩散。该案需要修复的地块总面积达到了26.2公顷,该地块采取的主要修复方案是换土,而修复首先要解决如下问题:首先挖掘的时候,如何保障不要把污染物撒在外界?其次是要怎么处理运走的脏土?试想一下,要是这些污染物被送到大气里了又如何补救?诚然这并不是杞人忧天。当然,除了上述运土外还有覆盖式,即把新挖的土盖上面,可实际上下面埋着毒土,无法做到标本兼治。此外,也出现了运用化学修复手段处理污染物的做法。殊不知,当前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还没有通过有关“土壤保护”的立法,且技术手段难发挥其效果,要展开后续工作就难上加难了。尽管存在立法滞后的问题,但媒体是否有肆意宣传炒作之嫌疑呢?而高校教育理论是否契合实际呢?那又有没有充足的专项资金提供支持?诸般问题明显让土壤修复变本加厉,难以寻求突破口。长此以往,在如此混乱的环境下,很难推进土壤修复工程,相反更可能激发一系列矛盾,抑或是灾难。
三、美国超级基金法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基于对美国《超级基金法》的立法经验的简单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一些先进经验有如下几点。
首先,独立立法,法律体系较完善。美国专门立法形成相关成文法规,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且立法上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法律责任,美国的《超级基金法》对土地所有者、污染者和与之相关的人员都规定了相应的职责。其中关于“无原因不治理污染土壤即是犯罪”的规定显然与之完美契合。其次,注重对管理者的职能作用的发挥。及时赋予相关部门与权利,能动采取行政措施,有效助推土壤污染修复进程。最后,全方位吸纳社会资金,全面治理污染过的土壤并促成重复利用。美国善于运用相关惠民政策,积极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土壤修复工程,尤其是加强了对棕色地块的治理与修复。不仅保障了人体健康和环境生态化,而且带动了环保产业的有序发展。
纵观我国现行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架构,依然反映了体系不完善,缺乏专项立法,与专项立法相关的规定太过概括化,对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性法律法规严重缺失以及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缺点。笔者认为,针对土壤污染现状及我国国情,必须加快建立完善现行法律体系,既要抓紧修订相关基本法和专项法律,也要制定并完善某部专门性法律法规制度,同时扬弃国外的相关立法经验,为加快推进我国的土地污染修复立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彭巨水.耕地土壤污染问题须高度关注[J].中国国情国力,2012(05):232,10-12.
[2]田文义,刘晓霞.我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构建[J].理论导刊,2010(1):81.
[3]曹晖,吴贤静.法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及其對我国的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7-112.
[4]潘淑红.我国台湾地区突然污染防治制度评析——兼议对发露土地污染防治立法的启示[J].海峡法学,2011(12):30-37.
[5]朱静.美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中国土壤立法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21-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