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研究: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焦点”

2017-09-01 16:20王俐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注意美术鉴赏焦点

王俐

摘要: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教学中倾向于学生对对象的注意。本文的“焦点”则可以引申为师生在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形式的关注集中点,且更倾向于教师对客观内容的主观设计。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堂里呈现的“焦点”之感知自然需要充分依附于注意的导向,有了注意的指向与集中,教学才有可能在师生的合作中更趋于有效。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焦点;注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B-0079-04

注意,实属心理学范畴,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美术教学中所指的注意更多时候倾向于审美注意,是“审美态度遇到具体对象的时候,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对象上,是一种对于对象形式或结构的注意,并从而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渗入活动。”[1]焦点,基本释义甚多,涉及物理学、数学等诸多范畴,此处的“焦点”则可以引申为师生在教学中对于对象(尤指教学内容形式)的关注集中点,且更倾向于教师对于客观内容的主观设计。

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课堂中呈现的“焦点”之感知理解自然需要充分依附于注意的导向。学生作为观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学识等对美术课堂中的焦点予以感知与确立,从而对教师所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形式保持较为稳定持久的注意。如何把握构思焦点?怎么才能“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心理活动对其指向与集中?美术作品丰富多样的形式内容;教师对于“焦点”的参透与设计;鉴赏者因人而异的个性与经历……诸多因素决定了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复杂性。但无论怎样,注意还是在有意与无意中与我们所指向的焦点对象发生了作用。

一、注意引起的来源

1.源于“物”的利用诱发

(1)教材文本。在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中,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基于教师对于教材文本的精心设计和灵活运用。尽管当下我们需要提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且必须注重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形式的直接的发自内心深处的“体验”。但是教材(尤指教科书)依然无可厚非成为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最为直接的必然来源,教材的较为合理的编排设计,美术知识内容的较为准确的考证引用,美术图片的有效选择排版等,一切都遵循着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并严格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教材中可以直观便捷且系统地了解艺术家及其艺术作品形式等美术知识,注意的引起在教材的阅览中得以实现。一般而言,注意的保持易与学生对所注意对象的态度与兴致发生相关联系,而在美术鉴赏课堂上学生对于教材文本的注意则更多伴随着指令的发出而产生。如在教学中教师經常会发出这样的指令:“请大家将课本打开至第x页,让我们一起来鉴赏x这件作品。”此时,注意指向教材,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材中某些特定内容予以有意注意。

(2)多媒体。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的日新月异,多媒体已经渐渐呈现出取代单纯的由“教师”“学生”“教科书”三元素便可完成教学之绝对优势。为了使美术教学内容形式更为广泛生动,教师普遍更愿意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而多媒体的运用也受到了学生的青睐。教师在理解教材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媒介精心选择合理的内容,构思有意味的形式,并将其整合巧妙设计于课件之中。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个人风格的独特的多媒体形式(尤指课件)呈现于课堂时,其实即是一个对教科书内容“放大”“补充”及“梳理”“归纳”的过程,这样清晰的形式必然更易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有意注意,而学生的各种感官也充分调动起来,大家积极有效地参与着教学各个环节,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也将更为深刻透彻。

(3)道具。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避免了单调,道具的合理利用可以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学生的心理活动将直指眼前所见的道具,注意在真实可感的道具中发生。此处的道具尤指能运用于美术鉴赏课堂教学并可能使学生产生深刻体验的事物。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些现有事物,也可以是为某个环节的教学精心制作的事物。而无论是何者,无论内容形式、呈现方式、时间等都必须有效服务于教学,避免滥、杂、乱等现象。当然要使注意保持持久则需要注意道具的内容及呈现的时机与形式。例如,在陶瓷艺术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实物展示家中收藏的陶瓷作品,让学生在多媒体图片的鉴赏之余,对眼见的真实产生具体而深刻的“体验”。

2.源于“师”“生”的体验方式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这种趋于动态的体验形式更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师的动态对于学生具有指引性,一句话语,一个神色,一个动作,都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形式的注意。而学生个体的动态体验则更能激发学生群体的注意,并将注意延展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在鉴赏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感悟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母性的光辉。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诗文朗读、音乐聆听与动作模仿等体验,由师生共同合作完成课堂教学。当语文课代表饶有情感地诵读根据该雕塑而创作的同名诗文时,学生对诗文的内容引起注意,并由此更深地理解了雕塑;当《玛利亚》的音乐缓缓回响于课堂间时,深沉略带些忧伤的乐音引起学生的注意,强烈而持久。而教师对于雕塑中圣母玛利亚及耶稣动作神色的解读则通过模仿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母亲双手摊开的无奈,儿子低垂之手的无力;母亲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忧伤,儿子耷拉之头的默默。教师引导着,学生注意着,作为焦点的教学内容在师生的身心体验中渐渐深刻。

二、引起注意的形式

1.语言形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以完成教学,所以语言的运用合理也可以让学生对特定对象予以“聚焦”,从而实现对焦点的理解与把握。首先,教师的语音语调语速都在引起注意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比变化地运用语言能强化学生引起注意的有效性。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语速普遍趋于平稳,于是节奏的“停顿”、音调的“走高”“走低”、语速的“渐快”“渐慢”,只要运用适度都极易使学生立即集中于所设计的焦点。其次,教师的语言内容也可引起学生对焦点的集中,发出的信息应准确精炼,避免含糊冗长,语言应讲究艺术性,尽量具有新意,避免贫乏枯燥。再者,适度地制造幽默可以让注意在指向焦点的同时营造轻松的氛围。

2.目光指向与手势引导

在课堂上,我们注意到当教师的目光长时间停留在某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指向彼处,注意由目光所牵引。那么,如果要使学生对设计的焦点引起注意,我们不妨有所借鉴:以目光牵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适当运用扫视、凝视、环视,使学生在课堂上随着教师的思路展开学习,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感受形成知识体系。但目光的指向作用一般伴随着动作、语言的发出而彰显。教師手势的运用得当可以促成学生对焦点的注意集中,但手势的幅度、内容必须考虑周全,切忌“满堂手舞足蹈”。手的指向其实就可以代替传统的教鞭,引导学生将注意集中指向某处焦点予以关注,而手势的丰富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课堂教学生动形象。

3.板书形式

多媒体课件的广泛使用使得传统的板书形式逐渐开始消褪,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多媒体“一键到底”的现象,即使有板书也大多流于形式,无非是一个课题或几个关键词,至于设计的成分更是难以窥见。而板书形式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方式之一,其设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梳理,如果教师能予以精心设计,学生也可以于板书中理解相关重难点,从而回忆起整堂课的脉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过程,正是给予了学生对所写内容产生注意的机会,一字一画虽然占据了部分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精髓却在“逐个逐字”的舒缓中映入学生眼帘,注意随着教师的书写速度持续着。当然板书的内容提炼需要教师对于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而形式的设计则依附于教师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只有精炼的内容加之独特的形式,板书才能使教学层次分明,学生学习更为轻松主动,最终更大限度发挥其绝对优势,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4.情境体验

我们的教学是一种主体在知、情、意、行的体验中的活动,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创设合理的情境活动。在这样的体验中,由于教师合理的活动设计,学生的注意指向了特定的对象,并于情境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化。而情境活动的形式应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保持新颖独特,且能为有效教学服务。普遍的情境活动方式大致有游戏、模仿、演绎等,而教师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创设更多更有意味的形式内容,以丰富教学的各个环节,满足平淡课堂中学生的情感需要。有效的情境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在动态中完成对焦点的注意,而这样的动态体验在引起学生的稳定持续的注意后还能使学生产生心理体验,并较好服务于教学。当学生合作完成《步辇图》的人物排列、形神举止模仿时,参与体验的学生注意必然集中于作品之中以期模仿的成功;而全班的注意则指向了讲台前的角色们,并随着角色的反复NG持续下去。这样的注意在活动中轻松地发生着,而对于作品的构图、人物的鉴赏等也在活动中变得清晰,学生的各种感官被积极调动起来,作为焦点的教学内容也逐渐褪去神秘面纱。

三、引起注意的趣味方式建构

教师的职能着重于启发和引导,但传统的教师往往“习惯于固定、僵化的被灌输式学习,把艺术学习当做知识学习,喜欢概念化、程式化来简化学习,用守旧和重复回避学习的难度。”[2]而当下我们的教师则应积极建构能引起学生对于审美对象的持久稳定的注意,并引发学生更多的心理活动参与其间。只有如此,作为焦点的对象才能褪去单薄的外衣而呈现丰盈的内在本质。

1.有效模仿。人的天性就是善于模仿,模仿的方式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在注意指向模仿对象和原型时发生比较。但我们不应满足味如嚼蜡的低级模仿,而应在有效模仿中解读并积极思考、体味所指的形式。在模仿过程中,学生个体和群体的注意都将聚焦于相应的焦点,并均为教和学的展开提供有利条件。当然模仿者的选择也需要教师的慧眼识辨。

【例1】在理解帛画《龙凤仕女图》和《人物御龙图》过程中,教师请男女生各一来模仿画中人物的动态神色,学生个体的注意立即集中于作品中,并予以仔细地观察感知。随后人物的模仿也趋于接近原型,女子双手合十的虔诚、男子驾驭龙舟的自信都在对作品和模仿对象的注意比较中完成,而学生群体的注意聚焦于“台上台下”的比较之间,作品的内容意义逐渐清晰可感,对于焦点的理解自然更进一步。

2.竞争式鉴赏。单纯的“就画论画”“一问一答”的鉴赏形式稍显枯燥,且如若仅让学生理性地对对象进行鉴赏,形式难免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他学生沦为“懒惰”。而“懒惰”久了,学生自然容易失去振奋的精神,陷入失语的窘境,学生对于焦点的注意也停留于此,情感上缺乏触动。而竞争的参与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分组竞赛式的鉴赏中,学生不遗余力地参与其间,鉴赏也有了动力与目标。这样的形式不仅促使学生对诸多对象引起注意,并且注意的广度将延伸,时间将持续,情感将更投入。

【例2】在鉴赏《步辇图》时,教师必然会请学生识辨画中主要人物,如唐太宗、禄东赞、唐朝使臣,并就此展开对人物的深入鉴赏比较。在组与组的良性竞争中,诸多细节被挖掘,更多地依据被还原。如在分析唐太宗人物的依据时,以“一问一答”形式展开教学的班级学生尽管能通过注意的指向寻找到最显而易见的依据——独坐、宫女簇拥、步辇等道具、体型大。回答也算准确,但总有疏漏,且未免过于客观冷静,情感上缺乏激情,对焦点的注意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而“组组竞争”形式的班级学生回答则更为踊跃,对焦点的注意也随之延展,依据也在“激发”和“集体的力量”中逐渐充分,以至于回答更为细致准确——形体大小、盘腿端坐、平视、胡子上扬、官员的神情、目光朝向、服装等一系列内容被“注意”并“发现”。

3.还原游戏。“艺术并非私人心理,它是公共的游戏(Game)。”[3]“人只有在游戏时,才是真正自由的。”[4]此处的游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情感需要所设计,主要指拼图、局部猜想、作品拼贴等,这样的游戏具有趣味性,且未知的结果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故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且乐于被学生接受。在游戏中学生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了被还原的对象,且随着最后还原的结果而收尾。但游戏的设计构思必须因材施教,紧密结合教材的重点进行。

猜你喜欢
注意美术鉴赏焦点
焦点
“两会”焦点
基于心理学视角下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
怎样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中国现当代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彩世界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