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赵宇中
摘要:为了适应现代环境监测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环境监测工作中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笔者在环境监测工作一线实际工作的体会,结合本科生环境监测学教学要求,着眼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要求,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与思考。从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对理论教学进行了探讨,在实验教学方面提出了将监测标准化操作和现代分析技术引入教学,尝试“学校+社会”的培养模式,以此来推动监测人才培养。
关键词:环境监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23703
1 引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环境监测为生态环境保护、环境资源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其地位逐渐凸显[1]。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以及环境监测科学技术手段的革新,对于环境监测实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2]。
目前,环境监测出现专业性人才短缺,监测任务日益加重而环境监测人手不足等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需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环境监测课程作为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学科交叉性强、知识点涵盖领域广的专业基础课程[4]。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学科知识为基础,涉及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数据分析,实践教学等诸多学科和环节,具有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综合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
由于工作调动原因,笔者从环境监测一线调入大学环境监测专业任教。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分析等问题,这与环境监测工作实际中重操作,重分析的理念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解决环境监测学教学与工作实际需求差异性的问题,培养环境监测领域实用型人才,需对现有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革和探索。
通过教学改革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目的。
2 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
理论教学是学科的重要基础,可以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理论教学一直在大学教学中备受关注。基于此,结合环境监测实际需求,对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探索。
2.1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内容涉及学科面广,信息量大,知识点涵盖领域广,现有教材对水体、大气、土壤和固体废物等不同介质的监测目的、监测方法、方法原理和实验步骤等都进行了专门的分类讲述[5]。目前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监测课程,理论课32 学时,实验课32学时,实习1 周。对此,采用按部就班的授课方式,很难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完成教学任务。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知识点掌握效果不好等问题。因此,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一是将课程中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进行整合。二是将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中相似的内容或重复的部分进行归纳整理,采用重点突出、细节自习的授课方式,避免重复讲述。如本课程中土壤环境监测这章节的内容和《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这门课程中在土壤环境的监测目的、土壤中的主要污染物来源、监测项目及样品的采集与保存方法等部分重复,针对重复部分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授课,对不充重复内容重点讲解。三是增加必要的新知识内容。针对新出现的监测技术和应对环境新问题的监测,在授课内容上注重与时俱进,进行相应的增加。比如:PM2.5监测、应急监测、快速监测、新监测仪器使用等引入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眼界,增加应对新问题的能力。
2.2 讨论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讨论式教学法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设计下,围绕学习内容,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发现问题,展示结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6]。讨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掌握。对于环境监测这门知识面广,内容丰实的课程来说,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不明显。讨论式教学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水质监测、大气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和生物污染监测这几个章节,在每章节授课前,都让学生自由讨论国内外存在的污染现象及造成的危害程度,并分析产生污染的原因。此外,在水样品的处理的讲授中,也引入了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前期掌握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知识,进行分析样品前期处理的目的和作用,开展讨论。这样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思维方式,利用所掌握的知识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3 案例模拟教学模式的實践
案例教学法为理论与实际结合提供了很好的模拟情景[7]。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对环境监测案例进行独立监测方案设计。采样点设置、数据采集、实验操控,数据分析、污染源确定、变化趋势预测、采取对策等步骤和环节。例如:将“埃及多名考古学家发掘古埃及杜唐卡门法老陵墓离奇死亡” 事件作为室内监测案例,讲授室内空气监测指标及有害指标产生的危害及来源。将2013年“沪昆铁路贵州段平坝县马场施工路段发生输油管道泄露事故”和2016年“贵州开磷集团矿肥有限责任公司磷石膏渣场堆体垮塌事故”新闻事件作为环境应急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环境应急监测的方案设计,结合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能力。
3 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和应用,是对理论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理解,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8]。传统的实验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开设实验,由教师讲授、指导,学生做实验、写报告,而且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这种培养模式在监测实际操作中会出现“茫然”、“不能上手”的情况,也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标准化操作引入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监测内容所参照国家标准进行讲授,如水质监测和分析这一章节,结合《湖泊和水库采样技术规范》(GB/T 74587-93)、《河流采样技术指导》(HJ/T 52-1999)、《水质采样技术指导和技术规范》(HJ 493-200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及总磷、总氮、氨氮、氟化物等各监测指标的国家和地方、行业分析标准,讲授河流、湖泊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方法、监测指标的分析方法和实验步骤等。并指导学生将这些标准和规范运用到实际采样和实验分析中,达到标准化操作。实验报告按照监测报告的格式要求进行撰写,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要符合质量控制要求。
3.2 现代分析技术引入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监测中一些传统分析技术逐步被仪器分析技术所取代,监测技术逐步趋向于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分析技术成为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手段。学校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的使用应成为实践教学的一部分。逐步提高学生的仪器分析能力,特别是对大型、综合性分析仪器的使用和自动监测技术的了解,以响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4]。
在实验教学中将现代分析仪器引入教学,在介绍各种仪器的实验分析方法、原理的同时,还要将仪器分析法与手工化学法相比的优势予以讲解,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比如:在进行水体中氮磷营养盐物质的测定时,可着重介绍流动化学分析仪,该仪器是由不同的分析模块组成,可以测定总磷、总氮、不同形态的氮磷、挥发酚、氰化物等指标,其实验方法和原理与化学法的相同,但具有检测批量大、快速、准确、样品和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等特点。在进行痕量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测定时,也要使学生了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的功能和优势。此仪器具有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可测元素覆盖面广、线性范围宽、能进行多元素检测和同位素比测定等优点,在快速,高效的同时还可以使实验人员尽可能的远离有毒药品和试剂的危害。还要使学生了解运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仪器来测定痕量有机污染物的方法和原理以及这些仪器的优点。
3.3 “学校+社会”的培养模式引入教学实践
现有的高校培养模式基本为学校单一的培养模式,采用教学和部分的社会实习来进行环境监测人才的培养。这存在着:培养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与实际监测脱节等问题。在培养模式上可采用“学校+社会”的培养模式,可以改变现有的弊端。学校与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监测等企业进行联合培养,设置实习基地和岗位,让学生直接参与环境监测的各实际流程过程。对此,贵州民族大学与贵阳市“两湖一库”环境监测站、贵州跃庆谐环境监测服务有限公司等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设置校外指导老师,让学生有机会全程参与环境监测的过程。在考核机制上,将合作基地的考评引入学生考核机制,改变单一的学校考核方式。培养模式的改变,促进了学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能轻松上手环境监测的各个环节,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4 结语
环境监测课程对于培养环境监测方面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结合笔者在环境监测一线的工作经验,在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方面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探索,在培养模式上提出了基于实践为基础的“学校+社会”培养模式的建议。随着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环境监测专业性人才短缺,社会对于环境监测型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需求在不断提高,需要具备环境监测全过程能力的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结合现有的社会实际需求,进行相应地教学探索和调整。
参考文献:
[1]牛航宇.关于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 2015(3):14~18.
[2]刘作云.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6(35):108~109.
[3]段凤魁.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1):173~176.
[4]歐阳科.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J].广东化工, 2012(7):173~198.
[5]湛志华.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3):54~55.
[6]赵永军, 徐 劼,葛志刚.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监测》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 2015(18):174~177.
[7]陈 源, 孟超与,冬 梅, 高校环境监测实验课程的瓶颈与创新性教学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7(5):267~269.
[8]王桂燕.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设置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 2007(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