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法治思考

2017-09-01 18:39赵秉元
法制博览 2017年8期
关键词:防控体系校园暴力特征

赵秉元

摘要:本文分析了校园暴力的类型和特征,认为导致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自身心理畸形偏激、法制意识缺失,家庭教育方式欠当,暴力文化的侵蚀和学校治理机制滞后等。借鉴韩国、法国与美国在防治校园暴力的经验,提出完善相关法治体系,建立防治组织体系,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社会各方联动互动、构建校园暴力的社会防控体系的法治建议。

关键词:校园暴力;特征;完善法治;防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3-0087-03

青少年学生是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校园是培养青少年成才的重要场所,但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严重威胁着学生的生命安全,给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校园暴力的特点及成因,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法律防治体系、制定专门的预防和治理措施,进一步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校园暴力的特征、成因

校园暴力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法律现象,指在校园内外以师生为对象实施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害和精神伤害等行为。校园暴力的实施主体主要为校内外的成年人或未成年人。校园暴力不同程度地危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家庭造成精神上的重大打击和经济上的沉重负担,也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管理,降低人才培养质量,危害社会和谐发展。

(一)校园暴力的类型和新特征

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有三类。一是人身伤害,包括身体暴力、言语暴力、性暴力、携带火器白刃、使用或非法买卖毒品等。二是财产损害,包括盗窃、勒索财物、损害公共设施及个人财产用品。三是精神摧残,侵犯隐私、传播谣言、诋毁声誉。

近年来校园暴力出现的新特征主要为:一是网络暴力,如侵害人在实施殴打、侮辱等暴力侵害时进行拍摄,后将侵害视频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使受害人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还有在一些论坛、微博、微信上散步谣言和攻击性语言,损害对方的名誉,迫使受害者无心学业,甚至出走、寻短见等。二是表现出群体性,如“多对一,多对多”,以性侵犯和侮辱身体居多,扒衣服、烟头烫身等方式折磨受害人。三是“女生暴力”频发,大多由于情感纠纷而实施语言暴力、身体暴力或勾引他方介入报复等。四是“旁观者冷漠”,围观者不仅不制止或及时报告老师或学校,而是冷漠相观或逃避,甚至拍摄并上传网络,给受害人造成的心理压力更大。

(二)校园暴力的原因

校園暴力频发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原因、家庭教育的失当、暴力文化的侵蚀和学校治理机制的滞后等。

部分学生自身心理畸形、法制意识缺失。一些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较快,而心理发育相对较晚,常常感到易怒、兴奋、激动、怄气等性格缺陷而陷入“偏激心理”,加之由于法律意识淡薄,生活中的言语不和、嫉妒对方、“钱财纠纷”、“情感纠葛”甚至是看不顺眼对方等原因导致施暴。

家庭教育方式欠当。一些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放纵,导致其任性妄为、唯我独尊,自私自利;还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管教、忽略沟通,动则训斥打骂,简单粗暴,导致孩子亲情失落、产生抗拒心理;有些父母间的家庭暴力也助长学生的暴力倾向。

暴力文化的侵蚀。互联网及影视作品中存在一些暴力行为、黄色淫秽内容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好奇模仿行为,滋生了以金钱为上、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一旦感觉自身利益不能满足或受损,就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

学校治理机制滞后。由于部分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够,程序化教育较多、个性化教育不足,校园暴力的检测防控管理力度不到位,对一些学生的反常行为、暴力倾向发现或处理不及时,给校园暴力滋生形成环境机会。

二、国外防治校园暴力制度和措施的借鉴

校园暴力不是我国的个案,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如韩国、法国和美国等有效防治校园暴力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韩国的防治制度和措施

韩国是世界上在防治校园暴力方面做的最为全面、缜密而富有成效的国家之一。其经验主要有为四方面:

1.完善法制制度。在2001年制定《校园暴力预防及对策法》,并分别于2008年、2012年、2014年多次修订。明确了各有关机关的职责和作用。2014年3月颁布《以学校现场为中心的校园暴力对策——2014年推进计划》,该计划确立了16种重点方案,其中包括了含暴力内容可疑文字的通知制度;增加校园警察数量;探索校园暴力受害人治愈手段;对预防校园暴力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等。

2.建立校园暴力防治组织网络。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设置由法官、律师、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代表和医师等组成的“校园暴力对策委员会”,主要责任为制定校园暴力预防和规制对策基本计划;负责评价相关对策实施效果。明确“教育监”(地方教育行政事务主要负责人)在校园暴力的职责和任务。在学校设置预防及规制机构“学校暴力对策自治委员会”,负责审议本校暴力行为预防和规制事项,保护受害学生的相关措施、对施暴者进行指导和惩戒、对加害人和被害人的纠纷进行调解等。同时设置专职咨询教师及负责小组,负责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咨询业务,对受害者进行早期诊断并提供帮助。

3.规定了对受害人的保护及暴力实施者的处理措施。学校对受害者采取暂时保护、治疗、疗养、心理疏导或调换班级等必要措施,有关费用由施害者监护人负担。为避免施暴者否认加害事实而耽搁治疗,校长或受害者的监护人可要求学校“安全补偿共济会”或地方教育厅先行垫付费用,其后由这些机关向施暴者的监护人追偿。学校要求施暴者向受害方书面道歉、调换班级、停课、转校、乃至退学,无偿从事社会或学校的服务等,并将处罚情况记入“学生生活记录薄”。

4.规定了信息通讯网络利用制度和特殊措施。在校园内外(包括上学路上)设置监控录像,专人实时监控。为防止学生过度沉迷网络,设置了青少年网络游戏时间限制。在语言暴力应对方面,政府决定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教育和健康的智能手机使用方式教育,并完善校园暴力可疑文字通知制度。政府委托广播通讯委员会和韩国无线网络产业联合会共同开发了监视软件,当学生收到可能存在侮辱、诽谤、性骚扰等暴力语言信息时,系统可将该信息直接转发到监护人的手机,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措施。

(二)法国的防控制度与措施

法国主要特点在于对校园暴力的预防方面。一是主管部门建立严密的防控制度。教育部公布了建立积极、正面的校园环境的7项任务,列出了重点预防、遏制伤害身体、打击尊严的暴力行为,包括骚扰,种族歧视、反犹行为,性别暴力、性暴力和厌恶同性恋行为。同时对受害者加强法律支援、社会经济救助、心理健康辅导,重塑校园纪律。二是加强教职工培训,增强校内防暴力量。法国有关部门制定“预防、安全和危机管理培训计划”,加强对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师的培训,设置如何预防、应对校园暴力、处理危机现场,2003年法国教育部成立专门委员会,向中小学发放SIVIS软件等校园环境自诊监测工具,加强学校对自身校园环境形势的把握、了解。建立“学业调解”模式,加强校方与学生、家长间的联系。三是重视各部门、学校、家长在反校园暴力领域的合作。教育部、内政部、警察、司法、学校和家长等方面加强合作,为预防、惩处校园暴力,保护校园安全提供方针政策、法律基础和处理程序。从2009年开始,法国设安全顾问协助学区区长,并组建由校长、教师,安全专家、防暴专家、学业调解员、退休警察或宪兵等组成的“安全机动队”(EMS),强化校园安全管理,完善电子监控设施,进行校园巡查、开展防暴力课程以维护校园安全。针对容易受到暴力行为侵害的院校采取专项行动督导委员会,负责准备、监测和评估安全方面的执行情况。政府动员全社会力量,监测、分析校园暴力现状。

(三)美国的防治制度

美国法治对于生命尊严的保障是极其严格,因此其司法体系中对校园暴力犯罪的打击较为严厉,在我国认为很轻的、纯属民事范围内的侵权,美国就可能构成犯罪。2015年8月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群殴同伴,施害者和在场人被美国司法部门以绑架、折磨等重罪判终身监禁就是例证。针对青少年的宵禁、禁止饮酒、拥有武器等行为也给与严厉处罚。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青少年司法和不法行为预防法案,司法部也建立青少年司法和不法行为预防办公室,负责预防、转移、培训、治疗、复原、评估、研究和改进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和项目,强化青少年法庭在解决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作用。

三、中小学校园暴力的防治建议

2016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同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防止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治理校园暴力的基本思路和要求,在国家层面奠定了治理校园暴力的政策环境。荀子说“民齐者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共同改善或努力,才能有效防治校园暴力。

(一)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法制体系

虽然过去我国的《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在校园暴力的治理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针对新形势下校园暴力的新特点亟须进行完善。应学习国外经验,制定专门的校园暴力防治法规。加重对校园暴力犯罪的处罚力度,对涉案的社会闲杂人员加大惩处的力度,对校园学生可从宽处理促其改过自新,但对于惯犯与累犯要依法从严处理,通过司法威慑作用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另外要加快制定与校园暴力相关的教育行政申诉条例或办法,将因教育公权力行为失范而导致的行政性质的校园暴力纳入行政诉讼范畴。进一步强化监护人的教育,可考虑将接受相关教育设定为监护人的义务,有关方面必须对学生监护人定期进行预防校园暴力方面的教育。

(二)建全防控组织网络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逐级建立防治校园暴力的机构,明确其职责范围,加强监督考核。重点强化学校预防校园暴力的主体地位,树立“预防胜于补救”的理念,制定适合校园暴力预防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开设法制课程与讲座、模拟法庭以及法律竞赛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防暴普法教育。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促使学校防控工作逐步地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经常开展校园清查活动,加强对有不良行为和暴力倾向的学生要及时进行疏导和处理,消除不安全隐患,对于外部施暴的迹象和苗头要及早查处。

(三)社会各方联动互动

校园暴力是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只有多方位构建校园暴力防治体系,才能避免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首先要树立科学防控理念。要加强防治校園暴力法规的宣传力度,对社会成员进行广泛地、多种形式的防暴教育,从而增强社会大众对校园暴力危害和重要性的认知,继而积极参与对校园暴力事件的防治。

其次是相关部门统筹协调,合力防治。公安部门要为学校配置专门警察,常驻或定期巡逻、对师生有关校园暴力教育、参与学校防暴组织和活动等。加大对学校以及周边的治安进行整治,净化社会环境。文化执法部门,应该加大对不良文化的打击力度,切断暴力文化的传播途径,同时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文化。家庭在校园暴力的防控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法律知识,从家庭源头上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防控。

[参考文献]

[1]谢晋.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J].法制与社会,2017(5):182-183.

[2]张爱军.校园暴力的三维透视[J].中国青年研究,2016(1):6-11.

[3]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55-59.

[4]徐洁,陶夏.美国规制校园欺凌的三维体系及其组件[J].教育学术月刊,2016(10):49-54.

猜你喜欢
防控体系校园暴力特征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