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芳芳+王艺伟+周智慧+田飞飞
摘要:从林业行业的特点阐述了森林经理实行外部调控机制的必要性,指出了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作为外部调控机制有助于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分析了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基本程序、基本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森林经营方案;评估;调控机制;可持续经营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5016102
1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有助于保障森林可持续经营
(1)森林经营是对森林经营管理全局的谋划与控制。森林经营方案是对特定对象森林经营管理全局谋划与控制的法定文件。谋划与控制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以可持续性为指导进行谋划的森林经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按可持续性要求和目标进行控制,才能保证可持续性谋划目标实现。通过反馈控制,及时调整起到了推动执行和完成森林经营方案的作用,从而起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保障作用。
(2)发展林业,根据我国实践,政府的作用与市场的作用相互补充,宏观调控与微观控制相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率有效益的林业。
在河南森林经营实践中,建立了经营单位自我控制为基础,以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森林经营方案执行反馈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林业和市场经济特点又建立了由政府和林业管理部门组织的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①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是政府与林业基础层沟通的渠道。②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是政府取得信息、实行有效反馈的途径。③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是保持全局性和层次性动态统一的途径。④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是引导基层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工作的方式。⑤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是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过程的鉴定、认可、监督和引导。⑥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有助于自组织机制的形成。
2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的基本条件
森林经营单位已编就经政府授权部门认可合格的森林经营方案;森林经营单位的人员素质必须具备执行方案的认识和能力;必须具备较完善的信息系统,能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这也是内部调控机制运作的基本条件,因此,方案评估可以跟“双分析”同步或异步进行;森林经营单位有较健全的内部管度。
以上4个基本条件是相互关联的,较高素质的人才有可能编就较高质量的经营方案,并付之实施;只有严格制度的约束才会使經营行为受森林经营方案规范。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缺乏上述条件,政府或其委托部门对下属单位的外部调控仅仅是广义的外部调控而不是对方案实施进行评估。
3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基本程序
方案实施评估应该分三阶段进行:自评、林业主管部门评估和评估意见反馈。
3.1 自评
森林经营单位自评是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即主管部门对拟进行评估的单位应提前(比如一个季度)发出通知,并以文件形式明确评估方式,评估具体内容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譬如,提供方案评估办法等。
接受方案评估的单位则要根据“办法”组织职工学习以提高对执行方案的认识,填写方案执行自评表(自评表有关数据的计算过程要有附表,以便评估复核)。对自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案执行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并形成简明的方案执行小结。同时需准备好向评估小组提供的资料,包括方案,历年年度目标,年度“双分析”材料等。自评是一个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的过程。
3.2 主管部门组织评估
林业主管部门应该邀请专家、上级主管领导和同级领导或业务骨干组成评估小组,以求评估广泛参与,提高工作效率,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评估小组评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力求从多层面多角度多途径评估,可以包括问卷、座谈、实地考察验证,档案(森林资源和财务)数据校核,个别访问调查等方式进行,并经分析、综合形成方案评估报告,力求对方案执行绩效和问题作深入了解,作出中肯公正的评价,尤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和限制因素转化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评估结果既要有定性结论也要定量论证。譬如根据评估指标体系加权等评分法为基础逐项指标进行分析,然后综合评价,得出评估结果。
3.3 方案实施评估意见反馈
评估小组应将评估报告呈报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则根据评估报告的分析和建议,作出行政行为,导致政策法规修订或制订,及时给经营单位以正确引导或督促。值得注意的是,评估提出反馈意见后需跟踪提请经营单位修正改进,适时检查监督,使评估后续行政行为经常化、制度化,成为政府或其授权部门的基本职能。
4 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4.1 建立森林经营方案实施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方案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咨询法构筑和建立。AHP是一种系统分析法,依靠人的经验与智慧对非定量事件作出定量分析,以一定的标度把人们的主观判断数量化,作出数量化的综合判断结论。具休做法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对最高层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列。根据实践,将方案评估模型分为3个层次,相应地评估指标分成3个级别。一级指标4个:分别是:①对方案的了解程度;②森林经营活动是否遵循方案;③方案执行反馈机制完备程度;④方案实施效果。二级指标16个,分别对应于各一级指标。为了使分析从总量层次向结构层次深化,有些二级指标由三级指标的贡献值构成,如二级指标“是否按结构投入资金”由三级指标“营林费用与方案计划费用的比值”等6个三级指标的贡献值构成;三级指标31个,即构成“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评估指标体系”共51个不同级别指标。
4.2 各个指标权重确定
某评价指标的权重是指其对上一级(层)指标影响差别大小;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0。层次分析法中,同级指标的权重是通过主观判断,两者比较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采用1~9标度法建成判断矩阵,然后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然后作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直至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为止。当精度要求较高时,可考虑采用王应明等提出的权重优化估计法。
4.3 各指标离差比较及综合评分
各指标离差是指指标现实值与合理值的差值。各指标离差计算可以在结构层次把握方案执行情况的量化差距,为调控提供方向和量度。从系统论考虑,各指标与合理值的距离大小对于系统功能状态是有直接之影响,尽量有大小(通过权重体现)之分,缩小乃至最终消除指标现实值与合理值之差距是反馈最终谋求的结果。当然“离差”有正负之分,理论上无论正负都是对理想状态的偏离,都在调控之列;事实上,有些指标正离差却是允许的,甚至是我们所追求的,如利税总额、人均收入、利润率等的正离差,正标示着经营水平提高,贡献增大。
综合评分就是根据指标值及权重,按层次分析模型由低层向高层逐级计算,最后计算出一个综合分值。这一分值是对方案执行情况的最后定量评价。当然,最終评价结果必须结合指标离差比较方能得出全面的可操作的结论。
在实践中,为了操作需要编制了自我评估表填写操作细则。
4.4 指标体系参照系的确定
上述指标离差计算比较分析关键在于建立指标体系的参照系,参照系的不同离差大小就相异,其说明问题的侧面也不同,一般而言可以通过调查或专家咨询,得出以下参照系。
(1)经营单位自比参照系。即列出经营单位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平均水平值、最高值等。“自比参照系”,可以反映经营水平是进步或落后,哪些方面进步,哪些方面落后。
(2)“同比参照系”。即经营单位与同行经营单位经营水平比较,属横向比较。同样有平均水平和高水平之分,反映出与同行的差距。
(3)“合理参照系”,是指根据经营单位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营历史等资料综合评定该经营单位在某时段内应达到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参照系也随时空变化而变化,故有必要根据变化了解的条件予以修订。
参考文献:
[l]林 杰.国有林场、采育场森林经营方案实施效果自动化评价的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1995(2).
[2]颜文希.关于国营林场森林经理的实践与思考[J].林业资源管理,1999(5).
[3]颜文希.森林经营方案执行反馈初探[J].林业资源管理,2000(6).
[4]颜文希,甄学宁,郑善礼,等.对雷州林业局等四个国有林场(局)森林经营方案执行情况评估报告[J].林业资源管理,1995(1):36~39.
[5]王应明,徐南荣.优化理论在层次分析法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