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停战协定结束首次迁都

2017-09-01 23:38
红岩春秋 2017年8期
关键词:林森国民政府洛阳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确立了“一面积极抵抗,一面预备交涉”的对日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国民政府一方面将政府移驻洛阳办公,以免受日本暴力的威胁;另一方面和过去相比,也作了比较积极的军事部署,如召开对日作战会议,商讨对日作战计划,将驻在京沪、京杭线上的第87师、第88师合编成第5军,由张治中率领,前往上海增援蒋光鼐、蔡廷锴的第19路军,参与对日作战等。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又担心战争持续和扩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战争一开始,即企图通过英、美等国的调停和国际社会的斡旋,与日本方面早日达成和解协议,结束上海战事。

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与国际社会的压力下,日本因其转移国际社会对其侵略东北和成立伪满洲国的目的已达,也同意与国民政府进行有关停战和撤军为主要内容的谈判。双方经过多次谈判,于同年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国民政府以对日的妥协让步,换来了暂时的和平,也迫使侵略上海的日本军队自5月6日起开始撤退,恢复到战前的状况。

行都徒具其表

当初,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既迫不得已,又事起仓促,被当时媒体形容为:“一会之后,立时迁洛,既成行矣,始发布告。”然而,等到大批政府要员迁都洛阳后,才知道这座古都早已今非昔比,远非想象中那样繁华,与行都的要求相差更远。用冯玉祥的话说,就是“没有洋楼,没有地板,没有新式马桶,更没有大餐可吃”。

可想而知,当《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上海日军开始撤退,首都南京所面临的战争威胁得以解除,虽然此时国民政府尚未决定还都南京,但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中央的有关要员,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陆续向南京迁返。

蒋介石、汪精卫等握有实权的人物自不待言,自迁都开始就一直仆仆道途,未在洛阳久留。就连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也是频频往来于洛阳与南京之间:1932年3月18日,林森自洛阳回到南京国民政府驻京办事处,视察留京各职员工作情形,并召集重要职员进行询问和指示;1932年6月11日,林森又“以行政院电请回京磋商要务”为由,率国民政府参军长吕超及随员数人离开洛阳,乘专车南下,于12日晚抵达南京。因其官邸没有安排生活起居,林森下榻下关的扬子饭店,并赴中山陵谒陵,召集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官员训话。虽然林森事后不久又返回洛阳,但因为洛阳确无公务可办,林森停留几日后,前往庐山避暑去了。

国民政府主席尚且如此,其他迁驻洛阳的各中央机关与人员,也纷纷以工作上的方便与生活上的舒适为由,开始大规模、成批量地返回南京居住并办公,从而形成了“夏秋之后,洛阳行都,实际一空”“迁洛其名,留京其实”的状况。

鉴于行都洛阳在1932年下半年后“徒具其表、名不副实”的实际情形,11月15日,蒋介石、吴敬恒、商震、宋子文、何应钦、朱培德、陈果夫、陈立夫、居正、叶楚伧、张群、戴季陶等25人,认为“自国难会议闭会后,数月之间,一切政务,如外交、军事以及法律案之审议,各院部为谋事实上之便利,均就近在留京办事处办理,洛阳行都各机关,大都事务清简,无力措施”。同时又认为“建国之业,首在立心,立国之道,始于守法。而御侮自强,则采集中人才、统一意志外,更无他术。方今外则国联开会在即,世界视线集中于中国;内则义军奋起,人民以自动之行为,替国家争损失之土地。而日本则肆其宣传,谓我中国为无负责政府之国家,四川之军人等,又任意私斗,使各国增加其轻视中国之资料。当此危局,我中央之一举一动,无不关系于民国之治乱兴亡。故关于第三次中央全体会议开会之事,中正等再四筹议,认为现在国民政府、中央党部以及各院部会法律上之所在地,既为洛阳,则断不能在他处开会,破从来之法例。若因事实上之关系,开会须在南京,则应于开会之前将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正式迁回南京”,以维持国民党中央全会在首都举行之成例。

应事实的需要,蒋介石等人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提出了《提议请将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并建设长安陪都、洛阳行都案》,建议国民党中央“依法决议如十二月十五日准在南京开会,则应于十二月十日以前将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迁回南京,布告国民,咸使闻知,然后人心既定,共信斯立,而中央威信,方能确立也”。

走个形式还都南京

1932年11月18日上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47次常务委员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叶楚伧、朱培德、居正、贺耀组、罗家伦等10余人。

这些人大多数是11月15日蒋介石提案的签署者,此时也都在南京工作与生活,所以当会议讨论提案时,很容易就得到一致通过。会议最后决议:“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十二月一日迁回南京”。随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决议函送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中央政治会议即予通过,同时于11月23日致函国民政府查照并分令行政院、军事委员会遵照办理,从而将既成事实法律化。

11月27日,国民政府通电各省市政府: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定12月1日同时迁回南京。

11月29日,国民政府正式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的明令,令称:

政府移驻洛阳行都,业已十月于茲。尝胆卧薪,朝乾夕惕,关于御侮图强之计,未尝稍懈。顾以枢府为政令所从出,亦人民所托命,贵能应时勢之需求,慎抉择于驻地。前以日本违反国联盟约、非战公约、九国条约,肆其暴力,先占东北,继攻淞沪,南京首都,受其威胁,乃徒洛邑,用奠邦基。……今各省匪氛渐就敉平,国联会议开会在迩,辽沈事件早为世界各国视线所集,亦即吾国家民族兴替存亡所系。折冲樽俎,在能迅赴事机,首都交通便捷,国际周旋,较为顺适。乃定十二月一日移回南京,俾获耳目之周详,试申正谊于坛坫。外以遵守国际条约之精神,感格邻国,内以持续长期抵抗之策略,昭告邦人。

国民党中央既已作出国民政府及中央党部迁回南京的决议,国民政府也已正式发布自洛阳还都南京的宣言,剩下的就只是实施了。由于此时的国民党中央与国民政府各院部会实际上已在南京办公,所谓的“还都”,也只是走一个形式罢了。

为了完成这个形式,林森专程回到洛阳,率领国民政府直属的文官处处长魏怀、参军处处长吕超等一班人马,于11月29日晚10点自洛阳启程,乘专列沿津浦线南下南京。

12月1日上午9点45分,林森一行所乘的专列抵达南京江北的浦口车站,留守南京的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宋子文,率国民政府所属各院部会首长及国民政府直属的文官处官员等千余人,专程过江赶到浦口迎接。

林森一行下火车后,于上午10点登上海军部早已停泊于江边的军舰——“楚谦”号,该舰立即升起海陆空军大元帅旗,于10点05分启碇,向长江南岸的南京驶去。此刻,停泊于长江的英、美、法、日等国军舰,均鸣礼炮21响,既向作为国家元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表示致敬,也对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表示欢迎。

10点15分,“楚谦”号抵达南京下关三北码头,林森等人下船后,即乘国民政府的汽车入城,迳赴中山陵谒陵。其他欢迎人员,也跟着前往中山陵,并举行简短的仪式。

11点30分,林森抵达已离开近10个月的国民政府,召集国民政府所属人员举行了还都仪式。会上,林森发表讲演,在说明国民政府迁回南京的缘由后,他说:“国府及各院部会及中央党部,均定十二月一日迁回首都,业已通令各院部会准期回京。嗣接中政会电,洛阳国府及中央党部,仍须保存,并派人保守,以便接洽公务,同时中央有建设洛阳行都、西安陪都之决议,故洛阳方面仍须继续布置。”

礼成后,林森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参加国民党中央党部举行的“中央”迁回南京典礼。典礼由居正主持并作报告,内有“中央依常会决议,于今日迁回南京,系因首都交通便利,易于推行政令,林主席顷在国府亦曾详为报告”的说辞。

至此,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及所属各院部会名正言顺地自洛阳迁回南京原址办公,先前各机关迁洛阳后在南京设立的办事处,同时于12月1日撤销。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而被迫进行的第一次迁都,也到此宣告结束。

猜你喜欢
林森国民政府洛阳
编辑部来了一只小狐兔
《洛阳十三朝之唐朝·洛阳十三朝之后晋·洛阳十三朝之三国》
呵,洛阳铲
古今经纬上的洛阳(下)
一路踽踽独行
麦兜姑娘的小赞歌
硬脖子的洛阳令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
“女汉子”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