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内陆盆地 迈向世界高地
——四川城镇化扬起国际化风帆

2017-09-01 06:09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年15期
关键词:阆中古城四川

四川省政府在住建厅召开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现场会议

四川,优势在盆地,瓶颈也在盆地。四川盆地的富饶,成就了天府之国的美誉。而盆地之偏僻闭塞,也引起了诗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浩叹。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的时代,四川的方位在哪里,盆地的出路在何方?

经过多年的探索,四川走出了一条城镇化迈向国际化的金光大道,“两化”联动,局面生动。

在转型中抓住“世界机会”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2003年在首家世界顶级科技企业英特尔落户成都后,2015年7月,四川高端产业又迎来一次里程碑式的历史跨越,IBM与四川民企业“华星”成立“全球智慧城市”联合研发中心,这意味着世界500强企业不仅将“大脑”放在四川,而且它的“右半脑”就由本土企业组成,四川将与世界顶级科技企业共享“大脑”发展的成果,这在全国尚属首例,将对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尤其是四川城镇化迈向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

这仅仅是四川上演“国际大戏”的一个缩影。

接着,好戏连台,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纬创等世界级IT企业密集赴川投资建厂,被称之为世界“IT”西迁。如今,全球20%的电脑在成都制造、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在成都测试、70%的IPAD在成都生产,作为中国西部中心城市,成都成为世界级的IT产业基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其它新型行业也“花落巴蜀”,至2016年底世界500强的285家企业落户四川(其中90%在成都),为成都营造了浓厚的国际氛围,成都紧紧抓住“世界机会”做强做大,迈向世界新高地。果然凑效,据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2016年经济总量排位,成都跃居第三。亚州开发银行对中国33座主要城市环境“宜居性”指数进行评比,成都排名第一。

成都显山露水峥嵘世界,早在2300年前因宏伟的治水工程都江堰而名扬天下,后人传承续写华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获得联合国人居大奖,之后又因城市治水达到当今世界最高水准的活水公园而名声大振,这是世界上第一座综合性环境教育公园,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取之府河水,依次流入多种净化系统,或涓涓细流,或激情跌宕,变幻出多彩多姿,并发生质的变化,向人们演示出了水与自然界由“浊”变“清”,由“死”变“活”的生命过程,揭示成都“宜居、宜游、宜业”的城市特点,由于在生态、美学、文化和教育功能上的完美结合,获得联合国水环境治理最高奖。

这一个个国际大奖,点燃了成都迈向国际化的腾腾火焰,在天府新区的建设中更是激情燃烧。

天府新区的建设是成都迈向国际化的杰作,她起航于2011年岁末,规划面积157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1484平方公里,占新区规划面积94.04%,相当于新加坡国土面积的2倍,涉及的37个乡镇,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机遇。总投资2000亿元的150个规模项目同时破土动工,一个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化新区图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它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拥有极强的吸引力,吸引着投资、产业和人才,承载着当下轰轰烈烈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它承载的是梦想,秉承的是创新,经历的是幸福,其独特的魅力正在显现,也在深深地影响和改变中国西部。2014年10月2日,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在新的起点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在发展中开启“世界时代”

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阆中,突破“不靠海,不沿边”的地域限制,坚持“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精心延续城市根脉,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精心保护山水生态和文化资源,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人文之城,开启了阆中发展的“世界时代”。

2014年,是阆中开启“世界时代”的元年。“世界古城保护会议”在阆中隆重召开,美国查尔斯顿市、德国波恩市等来自海内外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嘉宾齐聚千年古城阆中,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对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划时代意义。

“世界古城保护会议”中《阆中古城保护模式》引人入胜,突出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精心呵护青山绿水。划定建设红线、绿线、蓝线,将城区自然山体、水体全部纳入国家森林公园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依托规划程序,保持青山环抱、绿水绕城的风水大格局,彰显风水古城、山水之城的特色魅力。

二是精心保护文化遗存。始终把文化遗存、名木古树视为城市的“原住民”,精心予以保护。按照“修旧如旧、复古如古”的要求,拆除古城不协调现代建筑,运用古法古材,整治古城核心区风貌,整修古城区80多条街巷,恢复了文庙、道台衙门等标志性建筑,还原了古色古香的本来面目。坚持“建筑为古树移位,项目为文物让路”的原则,妥善保护古树名木和文化遗存,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根脉。

三是精心守护蓝天净土。巧借山形水势,因地制宜地增绿添彩,建园造景,打造多重山体、多元水系、多层空间绿化景观,让城市“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或按“保护山形、增添山色、提升山趣”的要求,打造多彩阆山;或按“三面清水、四周绿廊、六方湿地”的要求,塑造迷人阆水;或按“生态绿城、锦绣花城、宜居名城”的要求,建设魅力阆城。做到见缝插绿、立体增绿、沿江化绿、出门见绿。有效防治了大气污染,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35天。

阆中的“世界时代”魅力天下,美国作家格兰特在《中国你惹不起》的书中,多次盛赞“在阆中古城,重新发现了中国”、“阆中古城是中国一个独特的地方,它代表了中国最古老的部分印记,它纯质的保留了一些纯粹的文化本质,从它身上你或许能真正悟透中国的精神印记”、“阆中,一个拥有‘九龙捧圣’之形的中国风水古城,我发现了一个‘真’的中国”。

阆中最中国,也“醉”世界,《阆中古城保护模式》靓丽世界。

在跨越中创造“世界奇迹”

新型城镇化在四川,或典雅,或摩登,或质朴,或风韵,万象峥嵘。

她们很国际,固冠之国际科技城、国际航天城、国际制造城、国际艺术城、国际旅游城、国际商贸城、国际金融城、国际会展城等等,不胜枚举。

她们从贫困中奋进,从废墟中崛起,从创新中辉煌,从跨越中美丽。

这一座座城镇,就是一座座丰碑。

彰显国际力量,国际速度,国际智慧,国际奇迹。

“只有亲自来到四川,才能读懂‘奇迹’的含义”。韩国记者张宝森的感叹,道出了许多国际友人的心声。

是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很难相信,在世界性难题面前,短短3年时间,四川就创造了人类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史上的伟大奇迹。

伟大奇迹的背后是什么?

是四川坚强挺立,崛起危难,化危为机。恢复重建,科学规划为先导,本着跨越发展的原则,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确保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和发展,充分考虑灾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按照“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的要求,突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价值,建设世界级生态旅游观光目的地。

穿越灾难,跨越发展,一路悲歌,一路壮行。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惊世界,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如今当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时,看到的是崭新家园,感受到的是盎然生机。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焕然一新。实现了“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庄严承诺。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

奇迹是人创造的,历史是人写的。北川人创造的奇迹载为世界史册,作为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是全国规划层次最高、建设速度最快、建设人员最多、建筑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融合度最高的县城。穿过“风雨廊桥”,徜徉在这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城市环境里,谁都会惊叹,这是一座经得起百年磨砺的丰碑,一部振奋国人发愤图强的活教材,一个折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基地。

给历史造碑的是人,给人造碑的是历史。汶川县水磨镇的建设堪称世界丰碑,水磨镇灾后重建,承历史之绵远,钟天地之灵秀,集人文之精萃,汇巴蜀之神韵,续藏羌民族之特色,依然一幅“高山峡谷、湖光山色、古街林立、风情四溢”的“水墨画”。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被第三届世界文化旅游景区授予“中国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称号。

猜你喜欢
阆中古城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通海古城缀记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阆中蚕桑大户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阆中蚕业发展对策思考
凝眸古城淮安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登华光楼拍阆中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