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

2017-09-01 16:04蔡之兵董小君
今日中国 2017年7期
关键词: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文|蔡之兵 董小君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观

文|蔡之兵 董小君

梳理习近平有关生态文明论述,可以看出5年来中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这将引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高山梯田像金黄色飘带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

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先后60余次提到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生态文明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论述,可以看出5年来中国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与实践已经站在了历史的新高度,这将引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

认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的就是先污染后治理、用环境污染获取经济发展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30多年来,中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但是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然没有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也没有得到完全确定,很多地方政府仍然没有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文明兴衰与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认识论的三个维度。

第一,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他多次指出,中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希望海南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着力在“增绿”、“护蓝”上下功夫,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个表率,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强调,我们将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着力解决雾霾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我们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并从中创造新的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

这一系列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以人为本发展观,强调了生态环境对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性,回应了广大老百姓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这种认识将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附属地位,并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发展模式。

第二,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协调是任何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经有过精辟的阐述:“在实践中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这一论述在2013年9月7日的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又被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炼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彩论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环境生产力理念,把“自然休养”发展为更为积极主动的“生态修复”,强调“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他指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016年1月5日,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他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这是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标志。

中国自然资源的紧缺性、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已经使得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已经指出发展经济并不意味着污染环境,绿水青山也可以是金山银山。因此,我们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各地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能够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实现的发展路径。

第三,生态环境与文明兴衰。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包括对人与生态环境、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外,还站在更高层面即民族文明兴衰层面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晰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制造企业中,制造车间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制造的效率和能力。在制造车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手工制造阶段和管道小规模生产阶段,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体,数字化车间建设已成为制造车间改革的主要方向。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同时,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的要求。

从世界历史看,决定一个民族和文明兴衰更替的因素不仅仅包括经济发展、政府能力、人口结构等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在某些特定阶段,生态环境因素将对一个民族文明的兴衰起决定性的作用。

2014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在谈到森林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森林是我们从祖宗继承来的,要留传给子孙后代,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

这些站在大历史、大文明层面对生态与文明关系进行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方法论—“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不仅从思想认识上反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还包含了如何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方法,其中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时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强调:“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要坚持标本兼治和专项治理并重、常态治理和应急减排协调、本地治污和区域协调相互促进,多策并举,多地联动,全社会共同行动。”

2014年3月14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水的问题,过去我们系统研究不够,今天就是专门研究从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另一次重要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如果破坏了山、砍光了林,也就破坏了水,山就变成了秃山,水就变成了洪水,泥沙俱下,地就变成了没有养分的不毛之地,水土流失、沟壑纵横。”他要求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操作,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发现,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的重要思路是要坚持系统和协同发展思维。

其中系统思维主要体现在:宏观层面应该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四个领域的内容与生态文明建设予以融合;中观层面应该将环境资源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治理和保护,比如应该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循环往复的生态系统,对整个系统而非单一的生态要素进行治理;微观层面应该对经济生产过程所涉及的资源与环境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强化经济生产过程的系统性、循环性与低损耗性,实现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最小化。

而协同思维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环境治理需要空间协同。2013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这些年,北京雾霾严重,可以说是高天滚滚粉尘急,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而雾霾的治理则需要京津冀三地通力协作,共同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定要多地联动,本地治污和区域协同要相互促进。二是生态环境治理需要部门协同。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不同部门协同参与治理过程,绝不能“九龙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15日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应该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其他领域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同样如此,应该强调一个部门为主、多个部门协同治理的架构。

实践论—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中还蕴含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观,其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东桥镇龙熙生态园吸引了国内外游客观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组织部门、综合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监察部门等都要把这个事情落实好。 ”

第一,通过完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来减轻地方政府污染环境的动力。

2013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发表讲话谈到:“如果仍是粗放发展,即使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那污染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届时资源环境恐怕完全承载不了。经济上去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大打折扣,甚至强烈的不满情绪上来了,那是什么形势?所以,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权重。”

2013年9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上指出:“要给你们去掉紧箍咒,生产总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绿色发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气污染、解决雾霾方面作出贡献了,那就可以挂红花、当英雄。”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来遏制地方官员追逐短期利益的冲动。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不能把一个地方的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屁股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组织部门、综合经济部门、统计部门、监察部门等都要把这个事情落实好。 ”

第三,要通过构建合理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来提高地方政府保护环境的动力。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从制度上来说,我们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内涵丰富,理论体系严密。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观的根本途径,只有彻底改变盲目追逐GDP的发展行为和确定合理的资源使用与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才能得到保护、绿色发展模式才能形成、生态文明型国家才能得以建立。

蔡之兵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经济学博士

董小君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银山绿水青山总书记
从“天人合一”到“绿水青山”
既要GEP也要GDP 普洱的绿水青山正成为金山银山
国外是如何保护“金山银山”的
时局图
绿水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绿水青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