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初相信“中国学派”的力量
主要作品:《葫芦兄弟》《鹬蚌相争》
1964年,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的吴云初进入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之后就在他的岗位上一心一意地工作到了退休。在美影厂,他主要担任造型和动作设计的工作,虽然工作与专业有所区别,但美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在美影厂的几十年里,他与同事们一同创作出了许多成功的美术片作品。如今,他依然对当年美影厂同事们的职业荣誉感、对美影厂作品的独特风格记忆犹新。
TALK 对话吴云初
Q: 您学习的是油画,但在美影厂的工作主要围绕着动画剪纸片,请问您是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的?
A:油画是讲究立体的,讲究空间的关系,而剪纸是一个张式的、平面的东西,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是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的。美影厂做动画片有自己的特点,就是每一个片种,都有不同的美术的方式。所以在做剪纸片的过程中,有时候是用剪纸的造型来画,有时要搞成摹刻的样子,或者搞成国画的样子,都有可能,所以这个画种稍微跨点界还是可以的,都还是在大的美术范畴里面。
Q: 您认为好的作品有一定的标准吗,您创作时坚持的准则是什么?
A:创作的核心部分,第一条是它的内涵和主题,要有一点思想诱导,给观众一点启迪,我认为这是衡量作品好不好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接下来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故事到底讲的怎么样,观众愿不愿意看,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第三是美学方面的标准,就是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现在我发现有一些作品主角都没一个好看的,我觉得这样的影片他哪怕电视连续在放,我都不想看,因为毕竟是美术片,需要有美的东西。最后就是在动画技法上面,要有所创新。我觉得这四个方面是缺一不可的,真正优秀的作品应该每个方面都符合,或者在这四个方面的某一方面有独到的地方。
Q: 《葫芦兄弟》是一部剪纸片,当初为何选择这种风格?
A:这部片子是胡进庆导演挑选的,可能是因为他一直都是做剪纸片的导演,而且这部剪纸片的制作量能够胜任影片的内容,他就决定接了。至于为什么最后采用这样一种风格,他那时告诉我说,这片子有200多分钟,所以影片角色的造型不能太简单,一定要耐看。我就想往剪纸那种精雕细刻的方向发展。但导演考虑到这么长的影片,又有很多打斗场景,如果人物的动作都表现成传统剪纸的那种效果,可能无法达到动作的灵活度。动作的表演量小,可看性就会差。他跟我说:“造型不能太复杂,因为我们需要加上一定量的动画镜头,要是人物造型还是剪纸式样,那我们的绘制量就太大了。”所以我们宁可牺牲传统剪纸的风格,而向二维动画的单线平涂方向发展。但是我们又觉得剪纸毕竟还是要有剪纸片的特色,如果能把原来的剪纸技术找回一点,融入二维的造型概念,人物会比二维动画的人物更丰富、更好看。所以我们又在单线平涂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定的雕刻和拆毁的效果出来。普通的动画片一条就是一条,每一个人的镜头都要画,而我们做一个动作的人物剪纸,在别的地方也能用,所以人物造型就可以做到精雕细刻。最后定下的造型风格,我就把它称为“混搭式的人物造型”。
Q: 作为一名造型动作设计师,您是如何设计《葫芦兄弟》里的各种角色的?
A:葫芦娃是这部影片里最主要的角色造型,我自己都不记得到底画了几稿,最后决定是七个兄弟,一个长相,用颜色来区别。这样既能降低制作成本,制作起来又方便掌握形象,对于观众来说也比较好记。在葫芦娃的身上,我们尽可能增加葫芦的印记,让人家一看就能认出这是葫芦娃。还有反派的形象,我们都在动物原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了夸张,尽可能保留原来的一些体征,再加上拟人化的运用。
Q:您认为的美影精神是怎样的?
A:“美影精神”,就是“中国学派”的精神。关于“中国学派”这个说法现在有所争议,但是它现在已经在国内动画界成了所有人都知道的一个说法。我们能感觉到,我们国家的美术片是跟别人家有不一样的地方。我认为所谓美影厂的精神实际上就是要创造出符合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所希望的美术片的品种,具有中国的气质、中国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我们的美术片的精神所在。另一种精神来自美影厂的动画工作者们,大家都在不断创新。我们的老厂长特伟就提出了要创民族风格的东西。所以大家一直都沿着这条道路走,“美影精神”早就融入美影人的创作血液当中了。
Q: 今年是美影厂成立60周年,对于美影厂的未来有没有什么寄语?
A:我们这些老美影人,都是跟美影厂都是有很深的感情的,但近十几年来,美影厂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我们期望着“老树发新枝”,这个“老树”,树根就是“中国学派”的传统,就是“做民族新时代的动画片”,“新枝”是在老的基础上创新,不能吃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