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肖动画片就是要寓教于乐
主要作品:《雪孩子》《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舒克与贝塔》等
作为一名动画专业的科班生,林文肖于1953年毕业于中央北京电影学校的动画科,同年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进入了美术片组后,在前辈们的指引下,林文肖不断钻研动画设计。不墨守成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这是她在创作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孙悟空受骗瑶池喝闷酒,哪吒莲花池死而复生……这些在情感上直抵人心的角色,正是她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带来的创作成果。
TALK 对话林文肖
Q: 您觉得美术片的迷人之处在什么地方,它为何吸引您?
A:美术片,实际上这个“美”字最悠然。当初因为我喜欢美术,所以去考了苏州美专,在偶然间知道了苏州美专有个动画科。动画这个专业,可以让自己画的画动起来,这令我很好奇,后来我就认定了要报考这个科,就这么入了门。
Q: 后来到了美影厂工作以后,您觉得吸引您的地方在哪儿?
A:入了门以后,尤其在我接触动画设计后,每部片子的风格都不一样,人物角色也不一样,所以你有时候画动物,有时候画人物,每次都不同,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变化,所以这对我来说是很适合的。老画相同的内容会腻烦吧,但是我们经常有变化,而且风格多样,这就会诞生很多的乐趣。我们美影厂的美术片,之所以叫美术片,是因为它的美术风格是非常广泛的,我们的老厂长也特别注重美术的风格,所以总是请一些美术界的知名人士来设计人物。确实搞了很多风格不一样的美术形象,这个跟国外的一些动画片确实是不一样,没有雷同的东西。
Q: 《雪孩子》是您第一次独立执导就取得了巨大成功的一部作品,您强化了其中情感渲染,能不能透露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思路?
A:《雪孩子》是我第一部独立导演的片子,这个剧本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的来稿。拿到这个本子,首先要考虑一个问题,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应该用什么样的美术风格来体现它最合适?这个剧本里的人物都是拟人化的,故事也是虚构的,但是它阐述的主题思想又是很现实主义的—舍己救人。所以我们就设定了一个寓教于乐的主旨,毕竟动画片总是跟孩子们的教育分不开的。但这个本质又不说教,主要是有教育意义,所以仔细地分析剧情、人物角色,就慢慢地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作品。
Q: 创作《哪吒闹海》的过程有没有一些能与观众分享的感悟?
A:我在创作《哪吒闹海》时担任动画组的组长。当时《大闹天宫》120分钟的作品也只有8个原画,但是《哪吒闹海》这部片子我们创作了15个原画,组里的人都是精兵强将,非常棒。因为我当时负责动画组,所以大家有问题都喜欢来找我切磋研究。比如说出生的那段戏,小哪吒被父亲一剑崩开来是怎样的形态?我当时还找到我儿子小时候的照片拿来参考。常光希画的自刎桥段,也跟我研究,他要避免血淋淋的场面出现,但在剑架到脖子上的状态,头发该如何散落下来我们有过不少讨论。
Q: 《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体,最后是怎么解决的?
A:“小蝌蚪”的创作是个难题。小蝌蚪就是一个墨点和一条尾巴,又没有眼睛、鼻子,怎么表现感情,喜怒哀乐怎么体现,一下子就难倒我了。后来我去观察现实中蝌蚪的动作,发现它们遇到问题会有许多不一样的动作。但因为蝌蚪是一群一群的,我特意为了突出感情,就在影片中设计了一个赭红色的小蝌蚪,由它来指挥大家,由它来发起动作,这样观众看了就明白了。
Q: 那《牧笛》的创作历程呢?
A:《牧笛》比《小蝌蚪找妈妈》的创作难度更高一点,倒不是难在怎么画这些人物和牛,而是这部电影的艺术追求很不一样。画国画是一种写意画,这部影片也是一种写意的东西,而画意境的画法也很特别。再者这部作品是全片先有音乐再有画面动作,因此我们对音乐要有理解。我记得我还特意跑去乐团观察他们演奏,理解音乐。他们的情绪、动作,对我启发很大。这种体验是很不容易的,在《哪吒闹海》里,马克宣画李靖弹古筝古琴的镜头也是用了这种工作方法。
Q: 今年是美影厂成立60周年,对于美影厂的未来有没有什么寄语?
A:美影厂60周年勾起了我们的回忆,我们从年轻的时候进入这个618大院里创作,离开它已经是白发苍苍了。在老前辈的帮助和教导下,我们在这个大院里耕耘几十年,和动画事业一起成长、成熟,走到成功,这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是老一代人的继承人,也是几十年来动画事业的实践者。我们希望将来的美影厂会有新的经典作品出现,这是我们老一代人的期待和期盼,希望它快点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