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微+彭引微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很多学生由于底子差而对数学科目形成了恐惧和厌倦心态,加上一些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不够,给从事数学科目教学的老师增加了不小的授课难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必须找准方法、活用技巧,从课程的导入阶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才能更好地将知识输送到他们的大脑中。
新课程的导入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方法,它不仅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技能,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如果生搬硬套,不讲究方法,不仅增加课程讲解的阻力,而且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情境创设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单一刻板地将知识点带出,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增大了他们对这个知识点的吸收难度。对此,德国一位学者有个精辟的比喻:将单独的15克盐放在一个人面前,无论如何都是难以下咽的。但是,如果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与汤融合在一起,任何人都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将15克盐的养分全部吸收。而这份“汤”就是一个优质的知识传授情境,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在享受之中开启新知识的大门,从而更加顺利地进入知识的殿堂,并且以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知识点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很多种,只要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点和学习模块的好奇心,都可以加以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法具体可分为问题导入、动画演示导入、名人故事导入和生活时事导入等。
1.问题导入法
对学生提问,可以让学生的大脑运转起来,进而跟着数学教师的思路走,因此,问题导入法适用于中职数学课的几乎所有课型。在问题引入法的运用中,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其既要引起学生兴趣,又要很自然地引出新课内容。
以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例,教师正在引入问题前可以用一个小故事作为铺垫。相传古印度国王要奖励宰相达依尔。国王许诺,达依尔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面对金山银山,达依尔都拒绝了,而是只要国王答应在象棋棋盘的第一格放一粒麦子,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以此类推,直到所有格子放满为止。可是,国王永远也无法兑现这个奖赏。你能算出要放满这个棋盘,国王一共需要多少麦子吗?
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很多学生会对达依尔的做法表示好奇,也不相信国王没有能力装满这个小小的棋盘,于是就想算出一共需要多少粒麦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分析,发现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等比数列1、2、4、8…、263的求和问题。由于学生想尽早知道最后的结果,急切地寻找解决方法,学生们就会认真推导公式,成功达到了教师的知识点引入目标。
2.动画演示导入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更加形象的声音、画面、图片引入课堂,不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无门槛的有趣场景,而且对于较为抽象的函数图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专业知识点课程,可以让学生跳出“数学都是枯燥抽象的”认知,在模拟、动态的情境中,拓展认知活动的时空情境。数学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可以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几何画板”、Flash、实物投影等媒体工具或软件,设计制作课堂教学的动画作品,然后在上课的第一时间为学生播放该动画,打开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的关注。
3.名人故事导入
数学知识往往与人物有关,讲述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人物的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好学精神。在讲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引用大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入题。对于这个故事学生都很熟悉,据说在高斯读小学的时候,他的数学老师想考一考学生,就让学生算“1+2+3+……+100”。几分钟后,当学生还在低头拼命演算的时候,高斯就举手回答:“5050”。老师为他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正确答案感到吃惊,于是就让他起来回答解题过程。原来,高斯以首尾两数相加为101,共有50对,结果自然是101×50=5050。
讲完这个故事,在学生觉得高斯很聪明的时候,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大数学家高斯所使用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思想。今天,我们就来推导这个公式,用理论来证明高斯的算法,比高斯更进一步,大家觉得怎么样啊?”这种激励的话语,可以让学生燃气斗志,马上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并且跃跃欲试,对等差数列求和这个重点知识也不再恐惧,在轻松的气氛中大大提高了求知欲。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教师还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如何求下列问题的和?
①1+3+5+(2n-1)=
②2+4+6+…+2n=
通过让学生解决两道题的技巧,从中找到规律,可以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真正把握,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好数学故事的累积工作,这样才可以做到用的时候“手到擒来”。
4.生活时事导入
数学教师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时事新闻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减少对数学的距离感,并且有意愿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并用数学课中学到的知识,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
生活時事需要结合当时的热点,在讲授“指数函数的性质”的课程时,正好是“双十一”活动期,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商业亮点,将学生分成两组进行对抗,然后将老师自编的有关商业竞争的题目给学生做,看哪个小组率先准确算出题目中连续3年的营业总额,从而引入指数函数的概念,让学生眼前一亮,并且引起了好奇心和竞争性,更加愿意学好这个知识点,而接下来的新课讲解就变得水到渠成。
二、实物导入
在数学课上拿出一件新的物品,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好奇,将注意力聚焦到课堂上来。因为是与数学知识点有关的实物,学生可以看,也可以触摸,增添了数学课的感性内容,容易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师展示的物品可以不拘一格,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小东西、或者是新奇好玩的小物件,都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一张五彩斑斓的图、一个长方体的木块、一个篮球……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作为展示的实物。endprint
在教学“扇形的弧长与面积”的课程时,如果遇上寒冷的冬天,老师可以拿出一把扇子走进教室,寒冷的天气与用来降温的扇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到惊奇,纷纷想弄清楚老师到底想做什么。上课时,老师把扇子打开,然后倒挂在黑板上,在学生更加疑惑不解的时候,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做这把扇子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张呢?”从而点明今天授课的内容:扇形的弧长和面积。通过这样实实在在的一把折扇,导入扇形的知识点,显得朴实却不乏新意。
三、动手实践导入
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圆形纸片、细绳和图钉,然后在进行概念说明之前,将这些材料分发给每一位学生,并给学生布置一个小小的操作任务:让学生亲手跟着老师画出一个椭圆。这是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因为有充分的材料,并且是与同学、老师一起参与,学生们更愿意尝试,并且都想感受这神奇的一刻,圆满完成老师的小任务,由此,学生在体验中明白了椭圆的形状和画法,教学的效果自然很好。
在讲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室里仔细寻找身边存在的直线,并判断他们的位置关系。学生得以不拘泥于课本上的线条,而是从墙上、桌椅上寻找到实物的线条。学生的探索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亲自比划的过程中,学生与“直线”这个东西变得更加亲近。当发现存在这样一组直线,既不平行又不相交。这时,教师引进“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这个抽象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听得也更加津津有味。
四、类比联想导入
所谓类比,是指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数学老师采用类比联想的方法,可以使知识点更加简洁明快,一方面,让学生将新知识点与旧知识点联系起来,复习旧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不同事物、概念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不断联想和类比,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导入双曲线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回顾椭圆的定义,然后启发学生将椭圆定义中的“和”改为“差”,那么轨迹会是什么呢?学生在回忆和思考新知识点的同时,可以更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类比方法最好使用在比较相似又联系紧密的概念教学中。有如等比与等差,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等等教学之中。
除了掌握上述方法,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引入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导入的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具有引导性,做到词语简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导入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与本次授课的知识点紧密衔接,不能哗众取宠;导入的时间和节奏要恰当 ,不能过分追求學生的吸引力而影响整节课的内容教学;导入的方式尽量多样化,并做到与时俱进,最好不要高频率地使用一种导入方法。
新课的导入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更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引子。在课程导入时,只要符合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是一个好的导入方法,教师要积极学习,不断创新,才能让中职的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