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江
仿佛一夜之间,北京乃至全国许多城市的共享单车突然风靡起来,人们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道都市靓丽的风景线。如果说某种时尚的产物总有一个特定的圈子或者年龄段区分,那么共享单车影响了所有的男女老少及他们的生活。确实如此,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资本市场的又一次角逐,更是实实在在地方便了大多数市民的交通出行,包括我们的中小学生群体。
为什么从共享单车先提及商业模式、资本市场,再说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市民的交通出行问题?因为较之市民享受到的单车出行福利而言,共享单车市场上的各种竞争、各种推广手段让老百姓着实过了把瘾。是呀,谁不想免费?谁不想更为便捷地享用这种福利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此长彼消的市场投放而带来的自行车胡乱停放、使用者因私利而损公德的种种劣迹等等负面影响同样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本来,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提供公共福利的手段,同时也实现着资本市场的利益目的,于民于商于政府可谓一举多得。于民,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于商提供了资本运作的良好平台;于政府分解了公共管理如公交的压力;等等。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混乱局面和问题。可能,我们会理解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一定会在带来便利和革新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暂时的不适。即便如此,我们有没有考虑如何避免这些混乱和问题,尽快消除这些不适和问题。实际上,这就要求我们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視野更加宽泛一些、高度更加高远一些。
比如,共享单车的各家运营商,除了单纯的营销手段和资本投放之外,是否能够在共享单车之外的功能、百姓出行之上的需求方面做做文章呢?你的OFO使用软件中增加个类似“微信运动”的功能,每天每时大家晒晒各自的骑行距离、速度和卡路里的消耗,甚至再有个排行榜来稍稍满足一下大家的好胜心;他的摩拜单车时不时搞个“手机里的环湖赛”之类的活动,时间路线距离和真正的环湖赛如出一辙;我的“小蓝车”索性就利用节假日搞一场共享单车的自行车比赛,可以团队,可以共享参与。总之,你、我、他既然能有着如此高的商业智慧和头脑,相信动动、运动的智慧也不在话下。如此一来,全民健身、走向户外、健康中国、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共享单车怎么就不能分得一勺羹呢?何况骑自行车本身就是运动,当然能够为之增添一些砖瓦。
于是,原本是一种交通出行的行为,有了一种文化的理念;或者说本是一个工具,有了健身、运动的功能之后,那么,单纯的商业竞争势必就会成为一种风尚的引领;被人诟病的公共劣迹自然也就上升到一种行为规范的约束。那时,大街小巷骑车人见面打招呼的一句话可能就是“骑了多少了?”“你第几名了?”“我都骑到拉萨了?你快骑到哪里了?”等等。到那时,你骑完之后,没把车子放好都会不好意思的;到那时,超越商业价值之上的社会价值、教育功能、健康价值也就呼之欲出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