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摘 要: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亦有其自身特定的形象,军队也不例外。近年来军队形象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关注,目前研究主要涉及四个主题军队形象理论,军队形象塑造,新媒体军队形象,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本文即對前三个主题的研究内容做综述。
关键词:军队;形象;新媒体
“形象”一词,原指事物的感性具体的形状相貌。正如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形象一样,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亦有其自身特定的形象。军队本身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有其自身的形象。袁传荣在《公共关系学新论——组织形象管理》一书中认为,组织形象是关于组织总体状态的舆论。由此,军队形象即是关于军队总体状态的舆论。
有关军队形象的研究突出表现在四类高度受关注,相互有交叉的主题上,即军队形象理论,军队形象塑造,新媒体军队形象,军队形象的国际传播。因为本研究主要侧重于军队形象在新媒体平台的国内传播,所以主要关注了前三个主题,着重梳理第三个,即新媒体中的军队形象相关研究。
一、军队形象理论研究
在对军队形象的界定方面,汪彦良在《军队形象论》中提到了军队形象是对军队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的综合反应,而忽视了受众,作为认知主体的本质性的认知。在文琦的《军队形象塑造》中,军队形象是军队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它由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所构成整体形象识别系统。
对于军队形象还有一些其他角度和理论的研究。譬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及其形象价值(朱建荣)》就提出了军队形象的机制,用价值学说解释分析价值形象。
军队形象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了“军队形象是什么?”的问题。军队形象的概念里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作为塑造和传播主体的人民军队,另一个就是作为认知主体的社会公众。军队形象的概念本身体现了一种传播过程,形象的形成即是传播效果的达成。
二、军队形象塑造研究
从塑造主体来看,军队形象塑造的主体是人民军队,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其形象如何,对人民军队形象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李铭的《关于人民军队形象对外表述的问题》从塑造主体,即党和人民军队的角度来分析了军队形象对外表述的关系、内涵和原则,但研究单向/不够全面,且论述缺乏实例,不生动。
从塑造方法来看,在文琦的《军队形象塑造研究》中,作者先论述了军队形象的基本含义,再列举了影响军队形象的不利因素,最后论述如何塑造军队形象,其对塑造军队形象的论述与不利因素一一对应。作者在文中提到军队形象变化的趋势有两种,一种越来越好,一种越来越坏。在新媒体时代,这样表述显然是不准确的,军队形象变化趋势还可能是不稳定的,无可预料的。蔡惠福的《塑造和维护人民军队良好形象》是建立在具体军队新闻报道上的剖析,并提出了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树立军队形象的具体对策。文章发表于2000年,彼时新媒体还没有充分发展,因此观点相对较旧。
三、新媒体军队形象研究
现有的新媒体军队形象研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概括网络或新媒体特点,指出军队形象传播的问题,最后提出措施或对策。例如,《互联网中的人民军队形象传播研究(李剑)》等。这类研究从数量上看最多,但是缺少对具体案例的理性分析,总体来说比较笼统,理论性不足,说服力不够。
第二类,分析具体事件中军队利用新媒体进行形象塑造的实践,总结经验,得到启示。例如,《军队媒体处理突发事件舆情的启示——以天津“8·12”爆炸事故消防员形象塑造传播为例(王锦尧)》等。这类研究分析的是具体案例中的军队形象传播,涉及传播的多个阶段和多种新媒体形式,对军队形象的分析较为立体全面,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具有可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第三类,分析微博上的军队形象传播。其中有三个主要研究角度。
1.分析某一条微博的传播
《符号矩阵理论视角下军队形象塑造解读(高思远)》以“@军报记者”发布《南京政治学院为毕业学员配发佩剑和军人身份牌》微博引发社会舆论为例,将新闻微博内容和评论的关键词进行整理,帮助理清网络上关于此条微博评论的脉络,探索负面舆论产生压制的原因,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分析某一个微博账号的传播
《军队微博舆论环境镜像研究——以“军报记者”为例(卢广婧璇)》一文就以“军报记者”账号为研究对象,探究该账号的运营特征、舆论环境的基本情况、微博的传播效果和原因,考察其在涉军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效果。
3.分析多个账号多条微博的传播
《基于新浪微博平台的军队形象传播研究(马向慧)》。该文以“@军队记者”、“@央视新闻”、“@人民网”三个新浪微博账号中关于军队的内容为样本,分析微博平台媒体塑造的军队形象、报道框架以及网民反馈。本研究结合“三层框架分析”取向设置内容分析的类目和编码,主要将其分为四大部分共八个类目进行分类和编码:一是高层次框架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为微博主题、微博来源两个类目。二是中层次框架分析,本研究主要分为报道切入角度、报道通用框架两个类目。三是低层次框架的建构内容,本研究主要分为微博关键词、微博语言、表现形式三个类目。四是网民反馈分析,主要分为评论态度类目。
第三类军队形象研究主体是新浪微博这一具体的新媒体形式,更有针对性,研究方法上采用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更具科学性。这些文章为今后的具体某种新媒体(微博、微信)军队形象的研究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提供了借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