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马克思提出的绝对地租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及马克思思想特征。马克思根据地租产生背景以及条件,将地租进行进行多种形式的划分。在当代经济及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市场逐渐趋向资本化发展,导致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在当代应用发展中呈现多种形式。本质上,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土地拥有者对社会剩余价值的再分配,但是在量得分配上,绝对地租发展形式转换为金融资本收益形式,马克思绝对地租收益与其他资本所遵循的规律相一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绝对地租理论;应用发展
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对19世纪土地进行研究,长期以来它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与反思。绝对地组理论在当代应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难题,我们国家一直实行土地私有权,但如果土地是超额进行使用,那么土地市场竞争将会导致地租越来越低,绝对地组理论仅仅只能应用于土地没有超额使用的基础上。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农业时代的消逝意味着绝对地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态。通过分析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来分析其在当代应用发展形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绝对地租应用发展现状
马克思经济学中指出,“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现象,不能简单地从市场变化以及市场波动中进行总结,还需要从社会现象常态中对规律进行分析。”有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绝对地组理论进行批判,认为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对市场价格的垄断,其不能从单纯的对偶然的垄断价格进行调整,资本有机结构的组成之间的差异性也可能导致绝对地租产生。在19世纪时期,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可以解决土地资产和地租市场化问题。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体制及市场的变化,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不能与其他资产收益建立联系。绝对地租理论虽然受产品价格影响,但是其不能够进行第二次分配,这反映了农业资本被排斥在资本体系之外。另外,我国工业的总资产所获得利润是农业资产的可能性成本,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对私有权经济形式的实现,绝对理论的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可能会随着农业发展的衰落而消失。马克思绝对地租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它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积极发展下的土地分配[1]。
二、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应用发展形式
1.绝对地租对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地租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巨大冲击和批判。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生产价格理论及剩余价值理论的有机结合,并且对绝对地组理论提出全新的观点和内容。对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的研究,必须根据当时社会经济现状以及劳动价值来分析。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中关键点在于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受级差地租的影响。在对级差地租进行价格定位中,土地所有权主要将地租中超过的利润转化为地租。另外,土地所有权并不是对商品价格制定的主要环节,也不能作为商品价格上涨或下跌的主要因素。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中,如果土地质量较差的话将不收取地租,也不可能对土地进行分配和转卖,因此这就引起了土地所有权被垄断,从而导致土地的价格持续上涨。因此可以说明,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在当代发展中应用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其实已经就产生了相应的地租[2]。
2.绝对地租组成农业资产结构
马克思绝对地租的理论提出出了事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社会农业资本有机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产的必然构成。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机构逐渐从农业生产过渡到工业生产,农业资本有机结合资产必然会比工业的有机结合资产低。在农业以及工业资产剩余价值比例相同的背景下,农业的平均资产与社会具备的同等数量平均资产相比,在生产和分配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价值。农业的平均资产与工业的平均资产相比,同等量的生产商品所获得的利润必定会高于商品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大量的利润与价值。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是对土地私有的垄断,从而阻碍了市场的自然竞争以及农业剩余价值,从而使市场价值超过了商品的利润成本,从而形成了马克思绝对地租[3]。
3.绝对地租对工农业剩余价值进行再分配
马克思绝对地租在当代应用发展,主要为了帮助工业及农业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农业及工业资本家需要从土地拥着者手中租赁土地,从而扩大工业及农业经营规模,购买工业及农业生产原材料,从而不断产生生产利润。工业及农业资本家通过工农人们创造的价值利润,将一部分利润作为地租交给地租拥有者,自己占去另外一大部分的经济利润。其实,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这个从农业及工业生产剩余价值利润余额而出的绝对地租,都是通过对工也及农业剩余价值的转换,都意味着土地拥有者对工农剩余价值的获取。當农业的剩余价值所剩平均资产高于社会中的平均资产时,这时的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意义相同,但是却与垄断价格意义上的绝对地租意义上存在较大落差。根据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分析,绝对地租在当代的应用及发展离不开两种因素,即土地拥有者对土地所有权进行垄断,土地所有权呈现买卖关系就会产生绝对地租[4]。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渐趋向资本化发展,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主要核心思想和思维是正确的,绝对地组理论发展形式可以通过在当代应用中得以实现。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主要建立在生产私有权基础上的阶级关系,以此延伸到农业及工业的生产要素分配上。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土地制度已经逐渐不受资本主义的限制,土地生产与分配成为了新的金融资产。马克思绝对地租必须符合我国金融资产收益规律,在产业利润以及绝对地组理论上建立密切联系,从而使绝对地租推进劳动力再生产进步与分配。
参考文献:
[1]裴宏.马克思的绝对地租理论及其在当代的发展形式[J].经济学家,2015,07:13-20.
[2]李建伟,胡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房地产价格调控研究——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框架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04:1-4+48.
[3]李怀涛.马克思对李嘉图地租理论的批判及其方法论意义——以《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为视角[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06:71-75.
[4]李大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情况下绝对地租来源及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7,11:94-96.
作者简介:
赵祎馨(1981—),女,汉族,北京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公共经济与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