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喻楠++唐子闻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指出,高校和教师要鼓励与支持学生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以下简称“四自”)。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引导大学生实行“四自”教育的骨干力量。微时代背景下,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在呈现出平等、民主、开放特点的同时,也出现了淡漠化、功利化等问题。因此,在教育部41号令背景下,探析二者师生关系,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师生關系;隐性冲突;对话机制;分类引导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师生关系的内涵、意义
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是指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逐步形成的人际关系。理想状态下,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一方面有助于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提升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入脑”“入心”,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41号令、引导学生进行“四自”教育的题中之义。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平等、民主、开放
微时代,师生沟通渠道更加多元、便捷,对话用语更加轻松、活泼。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从“师道尊严”到“亦师亦友”,二者地位趋向平等,交往的方式和渠道也更加开放、多样。平等、民主、开放成为二者师生关系的重要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师生关系观的发展。师生关系观整体呈现“自由和民主—尊重和发展—平等和对话”的螺旋上升趋势。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QQ聊天、微博互粉、微信互赞,这些平台互动拉近了辅导员和学生的距离,使得交流更加便捷、开放;三是“80后”辅导员面对“95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生活阅历和情感爱好相似,彼此更容易交心、交友。
(二)淡漠化
微时代背景下,微交流、网络搜索受到学生的追捧,传统的谈心谈话显得格外落寞。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叫不出学生名字,只有在召开年级会时才能见到学生等现象都反映了师生关系的逐步淡漠。这一现象的产生,既反映了辅导员工作的不足,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一方面,辅导员事务较多,分散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往往容易忽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淡漠。另一方面,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学生更倾向于网络搜索、朋辈交流,客观上减少了与辅导员接触的机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师生关系的淡漠。
(三)功利化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与班委、学生干部接触较多,而普通学生只有在班委选拔、评先评优、发展党员、就业推荐等节点才会接触辅导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关系的功利化趋势。
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又有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影响。首先,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竞争、就业压力使得很多学生更为“现实”。其次,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有待改进。有些辅导员有“精英情结”,判断优秀的标准比较单一;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过多强调了班委的作用,忽视了对普通学生的培养发展,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真正的信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师生关系功利化的趋势。
(四)隐性冲突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虽不至于出现吵架、打骂等剧烈冲突,但情感对立、思想隔阂甚至学生投诉、在贴吧攻击辅导员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些隐性冲突值得警惕。笔者认为,师生关系的冲突实质上是学生群体的青年亚文化与辅导员群体的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交锋,学生与辅导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碰撞,冲突广泛且不可避免。集体与个人关系的平衡、知识学习与社会阅历的平衡,这些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辅导员与学生的隐性冲突。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理想师生关系的构建路径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使师生自由平等,彼此支撑,是构建理想师生关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为此,辅导员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注重主体体验,发挥学生在班级建设、班会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发扬民主、公正,尤其是在奖惩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在遵循学校、学院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辅导员要充分考虑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师生制度层面的文化冲突。第三,培育优化教育载体,益助学生成长。比如,通过微公益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责任意识。
(二)关注学生需求,实施分类指导
关注学生需求,实施分类指导是打破师生关系淡漠局面的关键举措。辅导员要关注学生需求,首先就要了解学生,而建立动态的学生成长档案是一种有效尝试。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了解,辅导员可以初步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进而科学地分类,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分类时,辅导员可以不同学生的爱好、特长,不同阶段的学习、工作重心或发展规划入手,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三)秉持爱的理念,升华角色定位
辅导员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应当始终秉持爱的理念,注重与学生的心灵交流和情感交流,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坚定的感情基石。一方面要避免“投资”心态,不能让学生感到愧疚和自责,让师生关系“变味”;另一方面要注重方法,在尊重、了解的前提下,与学生共情共鸣,理性关注学生,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四)创新对话机制,增进师生信任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辅导员面对“指尖一族”“社交一族”,首先要做好“印象管理”,拉近彼此距离,要创新话语体系,更生动、更接地气地将党政所需、青年所求和辅导员所能传播好。其次要重新认识师生对话的重要性,丰富对话内涵,从单纯的事务性传达发展为关注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深层次关怀,在对话中消解师生冲突的根源,在对话中帮助学生走出困惑。此外,辅导员要成为“微达人”,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拓宽师生对话的时空,在互粉中迈出第一步,在互赞中找寻共同点,在私聊天中沟通谈心,进而重建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
(五)提升专业水平,培养人格魅力
较高的专业水平是树立教师威信的重要保障。微时代背景下,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辅导员要有“本领恐慌”和危机意识,主动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并结合自身性格气质,培养独特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1]孙杰.大学教师权威:“外在”与“内在”的博弈[J].
教师教育研究,2011,(11).
[2]黄惜.高校辅导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探析[J].湖北
科技学院学报,2013,(1).
责编:清 欢endprint